基于时空视角的高三地理过程教学模式探析
2024-02-16苏芳
苏 芳
(新沂市第一中学,江苏 徐州 221400)
高三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教师应当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引导,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并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究兴趣。过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优化设计地理课程教学方案,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与分析。
一、时空视角下高三地理教学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教学问题体现
时空视角是指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审视问题。时空视角下高三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创新观念,和新课标的要求没有紧密结合起来。
1.不注重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教师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及时转变,也未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出现学生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偏弱等问题。
2.教师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薄弱
在实践教学中,要想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教师则要“以生为本”,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现代化技术应用是比较关键的。但是,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存在抵触心理,不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导致在开展地理教学时,既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又无法保障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质量,从而对学生高效学习地理知识产生阻碍。
3.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在开展地理教学时,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素质培养的需求不够契合,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了消极影响。高中生思维发展相对成熟,而在具体的学习中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低下,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比较薄弱。
(二)原因分析
1.地理学科受重视度不高
学生的地理素养低,与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度有关联。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地位不高,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时候产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2.受到应试教育因素影响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长时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影响下,开展教学活动存在着效率低的问题,这就必然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实践中未能和新教育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就必然会影响地理课程教学的质量。加上教师对教学技术存在应用误区,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产生了不利影响,无法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二、时空视角下高三地理过程教学优化措施
教师可以从时空视角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动力,有助于为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一)时空视角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本质
高三阶段是巩固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从时空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辨识地理学科的本质,并以这一点为方向进行教学,如此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有力保障。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好时间,以地理过程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看清问题的本质。时空视角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地理知识学习的要点,这对提升学生地理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二)时空视角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质量,教师应从时空视角出发,设计与学生实际相符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厘定,明确地理事象发展的起点、过程、终点,这对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质量能起到促进作用。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提高其综合素养奠定坚实基础。在设计中,教师给出已有地理事象终点,在结合题目图文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逆推的方式,寻找到关键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的时间节点,并标注出来,之后对地理事象的起点展开探寻,教师在这一过程性教学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终点是深洼地及众多山峰,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对过程节点展开探寻。比如,时间节点一为:洼地是岩溶坍塌所致,众多峰丛是坍塌之后岩溶两侧的侧壁竖向崩落所致;时间节点二为:溶水向下侵蚀、地下河变大、河道顶部变薄,超过岩石的承受力就会出现岩溶坍塌。然后进一步推测,溶水为什么会朝下侵蚀?主要是因为石灰岩地貌加上丰富的降水,地表水汇集后形成了比较大的洼地,也形成了比较大的向下溶蚀的力量,从而探寻出这个过程的起点。在整个时间和地理事象发展的过程中,空间范围和空间内的自然环境是相对限定的。从时空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这对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三)科学选择过程教学模式
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过程教学模式,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如讨论式的过程教学模式应用,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为学生学习能力、情感价值观念提升起到推进作用。探究式的过程教学模式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完善地理学习的知识体系。另外,参与式的过程教学模式也是重要的模式类型,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自由化的学习环境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这一模式中要有比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有效把控教材内容、课堂时间和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例如,教师在讲授河流变化类的有关例题时,可以通过变更时间段,对地理形成过程进行逆推的形式开展教学。以某年的高考真题为例,该题目已知条件为: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积淀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但积水较浅。其中第二问是: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该问题涉及两点:其一是乌裕尔河发展为内流河的时间段,其二是乌裕尔河下游的扎龙湿地形成到稳定的时间段。设置题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对时间段前后演变的过程中涉及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进行分析。教师在带领学生对本题目进行破题时,可以根据题干中透露出的信息对第一个时间段内乌裕尔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进行分析推断。题目中透露出该时间段内,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而成为内流河,加之河水泛滥,故此时便可推断在这一时间段内乌裕尔河流域可能存在两种情况:降水量大但蒸发量小,而且降水量较蒸发量大;其二,降水量小、蒸发量更小,在此情况下河流水位上涨,从而形成洪涝。但由于题干中并未明确指出由第一个时间段过渡到第二个时间段的时间尺度,因此难以断定是较大的时间尺度或是较小的时间尺度。当发展至第二时间段,扎龙湿地有相对稳定的面积,这时可推断得出湿地来水量大致等于去水量的结论。
对两个时间段静态地理环境的因素及特征进行清晰梳理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对两个时间段动态的变化过程进行推导分析:第一种情况为降水量逐渐减小,蒸发量不变。但因将该题目的时间背景默认为近现代,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是客观大背景,因此蒸发量必然是有所增加的,所以第一种推导情况不能成立。第二种情况则是根据题目材料中的扎龙湿地面积稳定、积水较浅,可推断出湿地的来水量并未增大,进而推断乌裕尔河流域的降水量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化,但蒸发量应当有所增加,才能保障稳定的湿地面积。最终,将这一题目答案组织如下:降水量相对稳定,但蒸发量呈逐渐加大趋势,数量关系也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变化为蒸发量约等于降水量。
(四)深化时间与空间要素的耦合
时空视角下开展高三地理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其中,空间要素重点关注的是某一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而时间要素与空间要素进行融合后则需要从时间的发展与积累角度,解析空间要素对某一种或多种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并根据时间的序列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与演变。
例如,教师在讲解黄土高原相关知识点的题目时,需要结合空间要素,对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黄土高原是怎样出现及演变的。引导学生从空间要素着手,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机制,主要以风力侵蚀、风沙堆积及流水侵蚀等作用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其地质地形的构成要素。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结合时间要素,分析其对地形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累积”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当累积的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超出某种阈值时,便可能会使地理现象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出新的地理现象。而学生在深入分析后,结合时间要素与空间要素,便可分析出黄土高原是受到多种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并且在长期的累积作用下才最终成为我国的四大高原之一。
时空视角下开展高三地理过程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统筹分析的意识,深入融合时间要素与空间要素,避免因单一片面的分析而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出现偏差,影响最终的答题结果。
三、结语
高三地理过程教学中涉及的题目类型多种多样,往往需要将题目和时空维度结合起来分析。无论是何种问题形式,其考查的核心都是学生是否能够基于时空视角,根据题目已知信息及学生自身推导出的信息弄清正确的时间节点、时间尺度及时间段的变化情况。总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进行有效优化,推进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