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教育定位下的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场域探究

2024-02-16季馨怿

教师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场域工匠大学

季馨怿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1)

国家高度重视职普融通,重视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仍存在“低人一等”“重知识轻技能”“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大学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向是本文的切入点。

职业教育发展应强化文化属性,彰显其类别属性而非层次属性,以实现职普融通。从已有文献看,有学者就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进行探索,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大学文化存在认知偏差、教育实效性不足、保障机制欠缺等困境,应通过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载体,实现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学者认为,可通过职业教育的独特教育模式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浸润力,强调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达成。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体验感不足,文化建设载体不鲜明。基于此,笔者将职业教育相关院校看作“大学”,将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与一般高校的大学文化等量齐观。

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内核是多元化的,突出职业教育文化再生产本质属性将吸引更多乐于实践操作的学生投入其中。审视、构建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不能简单照搬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应防止出现“学术漂移”现象。不能以传统研究型大学中的“学术”的倾向来看职业教育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片面追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似的“科学精神、文化精神、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大学文化的本质应强调“学术+职业(实践)”。职业教育相关院校宜从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区别于普通教育大学文化的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出发,在价值层面、要素层面、机制层面上对职业教育大学文化育人的场域进行构建,注重提升人才培养的人文性。

一、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场域的本体论

基于高职院校、职教本科院校今后的大学理想形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文化追求有所不同,应以“实践+技术+职业”导向看待职业教育大学文化的形成。

(一)大学文化的共性

大学文化是个辩证统一的体系。其一,在内涵与功能方面,强调大学因有自身底蕴而称为大学,其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人类文化的使命,大学的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工程。“理想主义绝不是一种说教,它是一种融化在大学使命、追求、责任、目标中的文化精神和灵魂。”其二,在形成过程方面,有学者认为大学的精神文化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工程,其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积淀。大学文化具有高度的内部认可度及建构意义。大学文化对内部成员展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从学生、教师、学校内部组织等行为模式中自发表现出来,具有独特的风格魅力。学风、校风等依附在学校内部个体与载体上。其三,在使命与作用方面,大学是一个包含文化的场域。师生在其中能产生对真理、思想与能力的不懈追求,实现生命的升华。其四,在要素方面,大学文化指向一种学术与世界本真、人类道德、审美旨趣的追求,其地位代表着文明的发展方向,其要素包括办学定位、治校理念、学术积淀、校史脉络、价值追求、人文环境、校训校风、制度机制等。其五,在责任与义务方面,大学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的大学文化必须始终同我国的发展目标和未来方向一致,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大学文化应保持一种独立、持续健康发展的状态。其六,在角色与外延方面,大学的存在价值即是对知识的不断发现、传承、创新与应用。大学的存在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水平、历史文化等,更在于其自身持续坚守理想的自觉。这种理想包括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等。大学的理想主义对人才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则可以概括为: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科学信仰、高雅的文化涵养、高尚的道德操守、强烈的责任担当。科学信仰使大学生崇真,文化涵养使大学生向善,道德操守使大学生求美,责任担当使大学生务实。

(二)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个性

从“学术、职业、实践、工匠”等方面看大学文化,防止“学术漂移”。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与普通教育大学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完美融合,普通教育大学文化较为注重理论,而职业教育偏向实践。这与知识时代变迁有关,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来临,科学知识更多地向技术知识转化,因此面向“实践生产”的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提升其知识传播与创新的含金量与时效性。职业教育大学文化需对“学术、职业、实践、工匠”进行整体思考。

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指向培养“行业、企业、生产实践一线”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既要求培养该类人才的“纵向知识”——一般意义的科学、人文社科知识,又要培养“水平知识”——指向生产、指向职业、指向一线的实践经验等。从这个意义出发,学校应在普通教育大学文化“学术追求、真善美追求”的基础上,更注重“职业、实践、工匠”的经验式、反思性文化。好的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应具有理想形态,能激发师生对职业知识、技术知识的创新探索,其内核是“理想+现实”。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本身更贴近“一线生产”,然而又超越了“仅仅是生产”。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脑力+体力”的“学习与生产”交融的文化。

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注重“职业、实践、工匠”的情境导向,注重在一线生产中追求“崇真、向善、求美、务实”。因为有真的思考、真的劳动,就有真的价值,因其有指向一线生产实践知识的“理想追求”,所以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就不会低人一等。职业教育大学文化能更好地平衡外在的社会与经济价值需求与人才培养内在的“人之为人”的价值需求。

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场域的作用在于培养“懂技术、懂传统文化、向往学术又能联系实际学会创新生活工作”的“行动式”的现代知识分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理想的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中不仅追求“工具价值”,还追求“理性价值”。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不能仅倾向于“利益”,而应注重人格养成,比如讲诚信、有道德等。换言之,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指向一种外在适应社会及经济发展需求与内在人格养成、精神成长相统一的不断“向善”的发展,学生在这种文化下实现创新式、行动式的人格与能力成长。

概言之,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其理念是职业与学术相结合。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本质上是有计划的文化学习过程,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建构。人文主义精神才是职业教育大学文化的本真价值核心。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价值应体现“不言之教”“行动之教”的育人功能,其教育目标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精神价值,滋养学习者的精神。学校通过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场域,实现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浸润下人的“德与才”的全面发展。

(三)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场域

在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中,实际上面对的是多场域的资本,如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本的聚集与交换,这就需要以更加多元、包容、开放的视角,去思考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特征下的大学文化。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场域的构建实际是多方共赢、谋求最大共识的“学术与经济”共同指向的大学文化场域构建。有研究指出,学校要注重加强技能型人才学习场域“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统一。

(四)职业教育大学文化要素

职业教育大学文化要素包括“学术文化、企业文化、工匠文化”等,这些要素以校园空间物态形式、校企合作形态出现。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体现在办学核心价值以及保证校园政策运行的组织与机制等方面。

二、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场域的认识论

(一)教师对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场域认识不清,存在“学术漂移”现象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强化内在文化属性,其本质包含工匠精神、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传统的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构建存在“学术漂移”现象,片面追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似的“科学精神、文化精神、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应强调工匠精神。国外的工匠精神培养有借鉴意义,如日本“长寿企业的秘诀”有“长期视野、持续成长、强化企业优势、长期关注利益相关者、安全管理、代际传承”。基于此,我国应挖掘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工匠精神,注重传统文化中有关实践、职业、工匠精神的挖掘与融入。以往的职业教育偏向实用性,相对忽略了文化素养、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等要素的融入。

(二)载体不鲜明、没有特色、说教味浓

有学者指出,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教育内容,近半数学生认为理论性偏强,近1/4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实际。因此,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需要紧密联系实践课程,而不是一种追求“工匠理性”的说教。

(三)学校对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中的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不够

职业教育大学文化需要鲜明的地域性文化场域,但实际上,在挖掘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方面还存在不足,如陶瓷文化实践基地、乡村建筑文化实践基地、传统木匠实践基地等文化场域的建构不充分。

三、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场域的方法论

(一)促进形成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再生产场域

职业教育的大学文化针对其“文化再生产”进一步凝炼,使之符合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大学文化理念顶层设计应注重传统人文知识的传播与人文主义精神的提升。

注重以当前职业学校战略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统揽,以职业教育特色文化体系建设为重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应以中高水平专业职业教育与人本文化研究为理论支撑,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校园活动的行为体验,突出传统文化在职业学校办学治校育人中的地位。

注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注重大学文化浸润,强化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的融入,将其延展到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即应注重整体设计——创新“大学文化、课堂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三个维度。一是在大学文化机制上,应形成一种全局性的职业教育理念认同,强化职教大学生鲜明的职业特色、行业属性及文化风格。二是在课堂育人机制上,应通过基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的挖掘、“情境化”的过程习得,凸显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激励作用。三是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上,在“校企合作”的共生场域中融入“职业、实践、工匠精神”的文化理念,注重“产教融合”中的行动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劳动实践观,培育学生勇于向上、精益求精、德技双修的品行。

(二)加强学生自主习得,促进学生认识职业教育大学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学生专业特点,探索技术知识的“情境化”重构,将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不断丰富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内容,从而让学生“学而有兴”“学而有意”。应创新课程模式,就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系统性改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职教团队教学、模拟生产一线的“匠技”提升等,通过实际行动与团队协作不断使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在学生心中生长,形成新的学习经验。

(三)职业教育大学文化中应融入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地域文化

工匠精神、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中技术文化的特征。应构建上述三者相融合的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制度,帮助学生产生对职业的持久热爱,加强对产业与经济的掌握,丰富自身的劳动价值、职业价值、人生价值。应针对工匠精神方面的技术文化课程建设,跨学科组建师资团队,编写基于地域文化的技术文化课程内容,将地域文化中的丰富思想内涵与人生哲理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

(四)构建职业教育大学文化育人的“一二三四”课堂实践载体

“一二三四”课堂具体为:第一课堂为创新课堂教学,即在教室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情怀。第二课堂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职业教育大学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包括融入情境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第三课堂为实践教学,职业教育应提供相对自由的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探究、互动、创新,实现在做中学;主要安排校内外体验式、情景式、讲解式、交互式等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多样,起到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作用。第四课堂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智慧校园,进一步创新自主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运用最新技术,结合地域特征,更为高效地进行知识教学。

猜你喜欢

场域工匠大学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留白”是个大学问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工匠神形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