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
——南京市职业学校产业学院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2024-02-16程道明
程道明 章 宏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0017)
一、从宏观政策引领看,产业学院是积极应对产业升级挑战的关键抉择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决策期、产业升级调整期和高质量创新融合发展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并重塑国际产业格局,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工业2050”以及“新工业法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都在加快抢占全球产业的前沿领域,以掌握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标准的制订权,提升全球产品附加值和定价能力,从而以最少的资源损耗为本国赢得超额利益。
(一)中国政府产业布局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2015年《中国制造2025》颁布,明确了九项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全球合作与竞争;赋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协同开展科技研发与应用转化,提升先进技术和技能积累,有效支持产业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工作,以及城乡劳动力转移与培训。2016年国务院颁发“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文件。这些前瞻性规划,不仅为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应用和技术技能积累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背景,更为南京职业教育在全省率先创立“专业学院”乃至后期升格为“产业学院”提供了承接中上游产业链发展优势的深厚支持和制度创新的原发动力。
(二)中国职教体系结构性差异及关键抉择
推动制造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有统计显示,日本制造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占比40%,德国高达50%,而中国同期仅为5%,2016 年全国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近1000 万人,而技术技能含量低的岗位供给大于需求。这说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有很大差距。就政策引领而言,2015年和2017年,教育部陆续实施“双高”计划和“双一流”计划,通过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倾斜,有效引领职业教育的高水平现代化及示范校建设等工作。很多高职院校面临“升格本科,放大规模,稀释资源”与“稳定比较优势,做强特色品牌”的两难抉择,南京职业教育依据区域职教发展规划和现实水平,在全省职教政策引领下,抢抓机遇,果断抉择,从创建“专业学院”的错位竞争、跨越发展,转到建设更全面的“产业学院”,再到创建江苏省“领航学校”,正是不断通过制度创新的全程科学抉择,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从职教内涵提升看,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发展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一)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创新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依赖政府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资金、土地、校舍、师资等。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因为外铄叠加多重属性,增加了学校的运转成本及管理生态的复杂性,特别是其面向的企事业单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不断变化甚至跃升,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抓住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矛盾,通过特色专业群乃至专业学院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跨专业、可迁移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人才供给能力。
“十三五”期间,南京职业教育组织评审立项“专业学院”(后升格为“产业学院”),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引导各职业学校以此为创新载体,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聚集资源,推动专业布局和课程结构改造,孵化新专业和技术服务项目,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了“通用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专业群,形成了专业群内部贯通、集约发展的态势,从而有效回应了基层学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呼唤,贯彻了“产业升级”国家战略。
(二)产业学院是融合企业利益的应然选择
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必须评估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直接损失和间接利益、近期投入和远期收益。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利益没有得到合理评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根源在于:系统性的激励和保障政策还不到位,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和完善。只有借助产业学院这种创新性的组织架构,合理融合政府财税政策和国家法律约束与支持,特别是融合企业的合理利益诉求,才有望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和高质量发展。因此,成立产业学院,是融合企业利益的应然选择。
产教融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其一,前者强调技术的社会性、普适性,教学标准符合产业、行业和团体,后者的培养模式和标准只与具体企业对接。其二,前者注重实战性项目训练,后者以仿真模拟、培养单项技能为主。其三,产教融合是在进行相关产业活动的同时,把产业理念、技术、文化、力量引入教学活动,使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发生质变和飞跃,校企合作中的顶岗实习是实践性教学,单一化和直接性显而易见。
鉴于此,笔者认为,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而产业学院作为完善现代办学体制和教育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承载着“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等诸多使命;未来的实践创新,应从关注课程改革转移到产教融合体制建设,从关注校企合作转移到深化产教融合,并与新时代经济特征紧密结合。
三、南京市职业学校产业学院的发展
(一)2016—2018年:南京产业学院的初创探索期
2016 年以来,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成为“十三五”开新局的重要推动力。
1.对接南京市主导产业体系,高标准规划专业现代化建设目标
一是对接南京市构建“4+4+1”主导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不断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和贡献度。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专业群,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组建专业学院。经过两轮评审立项,2017—2018年,全市创建了14所专业学院、5个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7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和12 个省现代化专业群,有效提高了专业群集聚发展水平。
2.创新专业学院等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现代化发展
一是创新专业学院的管理体制:专业学院依托的,是从各校现代化专业群中优选出来的、具有明显“产教融合”成效和潜力的专业群。所谓“专业群”是“以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 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体”。而专业学院是统合各个专业组群优势、跨越原有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二是整合2013年以来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联盟”平台优势,推进产教融合和现代化示范专业的发展。专业学院初创期,是学校内设的二级机构,不是独立法人,主要是通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来指导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以及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等。截至2018年,南京职业教育探索出“引企入校、企业办控、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道路。专业学院探索期的贡献是:统合了省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成果,解决了区域职业教育“供给侧”活力不足等问题,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集约、创新、融合”的示范性窗口。
(二)2019—2020年:南京产业学院的深化发展期
2019 年,南京市颁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支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举措。
1.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
一是统筹产教融合发展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和教育结构,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将产教融合列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重要内容,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二是统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推动4所市属高校转型发展。实施中职学校领航计划和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计划。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每个区至少建成1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全市建成30个以上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职教专业群。三是统筹产教融合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供给侧”。鼓励学科建设拥抱“互联网+”大环境,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
南京市委、市政府持续开展“供给侧”攻坚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障80%的职校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市和区联动投入近6亿元,在比邻阿里巴巴江苏总部的热点板块建设南京非遗学院,打造省中职领航学校。将两所市属中专合并,搬迁到江宁大学城,紧密对接高校及产业集聚区。
应该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的颁发,是新时代南京区域加快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最有力的高位引领示范,特别是市政府的各主要职能部门与各区政府协同推进“产教融合”的分工落实,显示出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社会进步等多方面的复杂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支持“持续规划、集约发展”的优越性的体现,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结构良性匹配互动的必然趋势。截至2020 年,南京区域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十三五”规划完美“收官”。
2.发挥企业的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
一是赋予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权。二是促进企业需求融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环节,如对实施新型学徒制的企业,按规定给予每人每年4000~6000 元的补贴。三是建立“乡土人才”“非遗”传承人等到职校兼职授课制度。四是奖励支持生产性实习实训。五是为“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奖、宣传,提供技术项目优先支持、财税优惠等。六是开设职业学校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大学”。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颁发两年来,南京市评选出15家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产业学院”建设开全国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先河,与20 多家世界著名企业深度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
尤为突出的是,南京区域产业学院凝炼出五种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即:“校·所合作开发、校·企委托研究、校·行(协会)共建实体、校·企技术外包、校·院(高校)联合技术攻关”,提高了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资本、制度、技能适应和积累”等要素的禀赋和复杂度,有利于加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凝炼出多种融合发展专业群,如“通用技术课程+专业方向模块”专业群、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联动发展和整体提升的“龙头+X”现代化专业群、产业链上下游贯通的特色专业群,成为领跑全省、辐射全国的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结合新时代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南京区域产业学院将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新工科建设等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董事会治理、股份制合作等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新机制新模式,为“十四五”谋新篇、开新局、赋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