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智移云物”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与就业适配问题探析

2024-02-15刘斯博

四川劳动保障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人才

文/刘斯博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简称“大智移云物”)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多行业的深入融合,促使社会各行业不断变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为高校审计人才培养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不足,部分高校培养出的审计人才难以适配时代对审计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导致出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不适配的现象。应以审计行业实际需求为标准,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加深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路径,以期培养出就业适配程度较高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大智移云物”审计人才培养与就业适配的现实意义

人才供给要素受“大智移云物”的深刻影响,“大智移云物”带来的产业变革导致审计行业人才需求与供给处于失衡状态,高校审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能否适时对审计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培养出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是“数智”时代变革的新要求。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人才供需不平衡、就业适配程度低导致就业难度增加、竞争压力变大、岗位要求变高等问题。“大智移云物”时代,岗位与人才不适配、人才供需不平衡等社会矛盾已开始显现。因此,对审计人才培养方式适时进行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字智能化技术的操作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提高就业适配度。

“大智移云物”审计人才培养与就业适配现存的发展困境

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高校虽已认识到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应由培养传统审计人才向复合型新型审计人才转变,但仍处于思考阶段,没有过多付出行动。虽开设了“智能技术+审计”“大数据+审计”等新型课程,但更多的仅是审计与“大智移云物”的简单耦合,不是过多偏向理论,脱离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就是仅注重技术培训而忽略了理论基础,“大智移云物”与审计仍是“两张皮”,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审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现高校审计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行业对审计人才的信息化技术和智能思维等能力方面的需求。第一,在设置课程时,审计课程体系更多偏向理论,未能引入大数据审计、“Python 财务应用+审计”等相关课程。第二,虽有“新文科”下多学科融合思想引路,但“审计是文科”的固有思维仍难以打破。如何打破文理界限实现文理交融,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地理、计算机技术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等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审计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不深入。部分高校虽已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或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平台,但在实际执行时经常出现一些指导教师和学生只想完成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获得相应学分顺利毕业;企业更多倾向于获得短期免费劳动力……多种因素导致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难以培养出与“大智移云物”发展相匹配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大智移云物”审计人才培养与就业适配的优化对策

明确培养目标,坚守审计根本。要求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摒弃应试教育思想,以审计学专业知识为理论基础,以数字经济为前提、以思想道德素养为底线、将“大智移云物”等数字智能化新技术、新知识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数智技术和场景应用于审计工作之中,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培养学生审计思维。在智能数字技术与审计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大智移云物+审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固然是关键,但仍然要坚持审计的根基,即审计的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的基本职能不变,坚守审计根本,不可过度强调数字智能技术。变的是技术的“形”,不变的是审计的“魂”,注重把握新技术应用与审计的平衡。实现“审计”与“大智移云物”的深度融合和衔接,培养出兼具审计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勤勉尽责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思维。围绕审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文理交融的跨界课程体系,打破文理界限,引入大数据审计、“财务应用+审计”、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专业拓展课程,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专家、企业财务负责人、审计专业专家学者、数字化技术专家等研讨、论证后,梳理出所有相关课程,分析其内在逻辑、相关程度和重要程度,结合学校每学期的具体课程安排,将梳理出的相关课程按照先后顺序及重要程度分布到不同学期,最终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先将专业基础夯实,再向更深层次进行拓展。教师可以借助新技术实践平台,创新教学思维,借助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和手段,引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传统审计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紧密融合到一起,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自然过渡与衔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成就感。以大数据审计课程为例,数据分析与处理是大数据审计中的基础内容,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多源数据进行分类、对比和可视化分析。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开设相关理论与实践教学,通过结合审计专业案例模拟实践分析,引领学生对跨学科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培养和提升学生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加深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高校为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应积极构建专业实践平台。基于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可将审计教学分为以基础理论与知识点传授为主的“基础理论”模块;以思政结合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为主的“思政规范”模块;以基础和专项技能培训为主的“技能培训”模块;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主的“企业实习”模块和以实践为主导提升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的“审计实训”模块的五个不同模块。审计人才培养的理念应从与某一代表性企业开展教育合作的传统思维,升级转变为拥抱和融入整个行业,通过与行内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企业专家请进校园成为导师,将学生送入企业,邀请企业共建实践平台中的企业实习模块,加深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线上平台线下企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内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实训相关的培训与锻炼,引进行业认知度较高的审计软件,跨学院建立大数据中心,为学生提供跨专业的仿真实训平台,实现审计信息化、平台化。将“互联网+创业创新”等高质量的专业赛事引入并推荐给学生,学生积累相关经验,提升学生理论实践结合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实现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高校完成审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优化,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

图据网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模块人才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人才云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