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的随堂评教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2024-02-13郑丽芬

学周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评教随堂准则

郑丽芬

(广州华商学院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

一、引言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工作,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完善和日常管理的改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在教学监控体系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随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大学随堂评教的标准基本是根据经验制定,存在主观随意性且指标不完善、评教指标权重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关于课堂教学评教指标等,在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开展了一定的研究。然而由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应用情景不同,其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Marsh 编写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卷”,该问卷由学习、成就感、教学热情、组织、条理性、师生关系、知识广度、作业量、难度9 个维度组成[1]。而国内学者赵辉从学生的视角进行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开发设计了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4 个维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2]。陈佑清学者从学习行为的针对性、能动性、多样性、选择性4 个特性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刘卓通过对教学评价的价值进行研究,认为教学评价应重视评价过程中人的价值、人的参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应把立德树人成效、师德师风建设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4]。纵观已有研究,虽然教学评价的众多问题成为一个共识,以及教学评教大众化指标基本形成,但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随堂评教及指标的研究极少,且没有具体的应用案例。本研究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随堂评教指标体系,拓展思路理念,以广州华商学院为例,构建科学评教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权重系数,坚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学生对评教的主观情感认同,肯定并高度重视学生对评教的态度,落实“以本为本”的本科教育模式。

二、随堂评教相关概述

随堂评教是一项重要的过程性评价活动,也是教学质量和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学生与教师直接及时反馈的有效方式。随堂评教就是让教师工作重心回归课堂、回归教学的重要保障。它有助于正确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落实“以本为本”的本科教育模式,有助于推进“四个回归”。其次,有助于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学生通过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增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为教师“如何上好一门课”提供精确指标。最后,有助于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教学管理部门应全面、实时地监控教学情况,从而能及时采取措施、改进管理方式。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评价过程中仍存在局限性,如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及内容全校无差异;评教手段具有强制性;评教时间集中在学期末,忽视了课堂评教的及时性;学校对学生评教意见缺乏及时反馈和有效整改等。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随堂评教指标体系,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成为善于反思的教育工作者。

三、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提出的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方法[5]。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随堂评教指标体系需经过如下4 个步骤:步骤1,建立随堂评教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组成。步骤2,构建随堂评教指标体系的配对比较矩阵。从第2 层起利用成对比较矩阵及1~9 标度分别构建目标层和准则层矩阵以及准则层和方案层矩阵。步骤3,权向量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计算各组最大特征值及相应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果检查合格,则特征向量就是权向量;如果没有通过则需重新构建配对的比较矩阵。步骤4,对总排序权向量进行计算和一致性检验,用总排序一致性比率CR 来测试,CR<0.1 表示通过,可以根据总排序权向量所表达的结果赋值权重,否则需重新考虑构建成对比较矩阵。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基于教学目标的价值判断活动,其目的在于对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最终为教学决策提供服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包括课程设置标准体系和具体评价指标。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包括管理人员、学生、教师同行以及被评价对象,对于课堂的评价也存在差异。其中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其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整个教学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在制定课堂评价制度的过程中,学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客体,更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和成才的主体,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着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情况的最初见证者。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易于理解和操作的随堂评教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的双向成长和发展。

五、随堂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

随堂评教活动的核心在于设计随堂评教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评教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从分析高校教学现状入手,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提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可操作性较强的随堂评教指标。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参与评教体系的制定,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评教指标框架,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实现以评促教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随堂评教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应当是学生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主观因素造成指标不合理甚至错误。为了确保学生对指标的理解和把握,每项指标的具体内容和语言表述都必须精准而具体,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以及同学校其他专业学生的关系,以保证评价结果能全面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此外,应当积极吸纳学生参与到测评量表的构建过程中,倾听他们的观点并接纳他们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量表的完善,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课堂学习评价体系。由于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因此他们对教师的教学的感受是最为直接与深刻的,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是相对客观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评教体验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明确哪些指标是他们可以掌握的,哪些指标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哪些指标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哪些指标则是他们不太关心的。

(一)评教指标选择

1.评教指标的初步选择

通过文献研究以及调查访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参照己有的高等学校学生评教指标以及学校购买的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指标,本研究初步确定了教学质量评价包含教师工作敬业度、教师教学组织度、学生知识获得度、学生能力培养度、学生情感获得度五个评价维度,对各维度的内容再进行逐层分析、分解,确保评教指标含义清晰,易于理解,一个指标不应包含两项及以上的考核内容,从而形成5 个维度下的45 个具体评价指标。本项研究以广州华商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实施情况,并对进行了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共有效回收365 份问卷,问卷调查时间为2022 年6 月至2022 年8 月。通过把45 个具体评价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并分别赋值5、4、3、2、1,根据选择的指标对每一项指标所选取的平均值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所选指标的认可度与平均分成正比,即平均值越高,学生对指标的认可度越高。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教学工作敬业度”指标中,相较于其他二级指标“不随意调停课、迟到或早退”学生评价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低于“尊重学生,亲和力强”“行为举止得体,自然大方,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等指标。“教师教学组织度”指标中,“理论联系实际”指标平均分最高,学生认为这一指标的重要性高于“教学手段多样、组织灵活方法多样”“板书规范整齐”“作业布置量合适、认真批改作业、关注学生作业反馈”等指标。“学生知识获得度”指标中,“理解高阶性知识点”的平均分最低,学生认为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低于“掌握基本知识、概念、原理”“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等指标。“学生能力培养度”指标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提高”指标平均分最高。“学生情感获得度”指标中,“拥有爱国情怀”指标平均分最高,其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及“树立文化自信”指标。

2.以学生主体的随堂评教指标体系的确定

作为教课对象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最有发言权。因此对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大学生随堂评教指标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一级指标包含教师工作敬业度、教师教学组织度、学生知识获得度、学生能力培养度、学生情感获得度,并对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排名前五的二级指标进行排序,形成具体的25 个二级指标。随后教师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学生的随堂评教指标体系分解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准则和方案层。其中A 为目标层,即学生对教师的随堂评教;B 为准则层,是指标体系里的一级指标;C 是方案层,是指标体系里的二级指标。A=(B1B2B3B4B5),其中教师工作敬业度B1=(C1C2C3C4C5)、教师教学组织度B2=(C6C7C8C9C10)、学生知识获得度B3=(C11C12C13C14C15)、学生能力培养度B4=(C16C17C18C19C20)、学生情感获得度B5=(C21C22C23C24C25)。其中评价指标;C1表示“尊重学生,亲和力强”;C2表示“准备充分,课前准备教具、PPT、视频等(实验课:实验材料、用品准备充分;体育课:体育器材准备充分、场地安排合理)”C3表示“高度负责,言传身教”;C4表示“教学认真、要求严格”;C5表示“行为举止得体,自然大方,精神饱满充满激情”;C6表示“理论联系实际”;C7表示“启发式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C8表示“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对学习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体育课:运动量适当,符合学生实际情况)”;C9表示“因材施教”;C10表示“讲课语速适当、讲课口齿清晰”;C11表示“掌握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实验课: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及出现的问题等)”;C12表示“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性”;C13表示“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C14表示“形成课程知识点的思维导图”;C15表示“掌握学科前沿信息”;C16表示“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C17表示“学习兴趣提高”;C18表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C19表示“自学能力提高”;C20表示“学生学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的增强”;C21表示“拥有爱国情怀”;C22表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C23表示“树立文化自信”;C24表示“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C25表示“学科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从而可以建立学生随堂评教指标层次结构,见表1。

表1 学生随堂评教指标层次结构

(二)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及权值确定

随堂评教指标体系确定后,要构建随堂评教指标体系的成对比较矩阵,继而构建准则层与方案层的成对比较矩阵以及1~9 标度,构建它们的目标层与准则层矩阵、准则层与方案层矩阵。将准则层与准则层、方案层与方案层进行比较,采用1~9 比较标度,计算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1”为同等重要,表示“两个指标具有相同的重要性”;3为“稍微重要”,表示“两个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外一个指标稍微重要,反之为1/3”;5 为“明显重要”,表示“两个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外一个指标明显重要,反之为1/5”;7 为“重要得多”,表示“两个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外一个指标重要很多,反之为1/7”;9 为“极端重要”,表示“两个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外一个指标极端重要,反之为1/9”;而2、4、6、8 则是重要性介于两相邻奇数之间,表示“两个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1.准则层(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根据随堂评教指标体系,运用上述标度法,借助专家咨询法进行问卷调查,从督导教师和教学院长的评分进行平均值求值,最终得出准则层和指标层两两判别矩阵如表2。

表2 准则层(一级指标)判断的矩阵

首先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5.2013。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1.12。随机一致性比率:

鉴于CR<0.1,可以理解为判断矩阵构造是合理的。继而需要进行计算指标权重。指标层“教师工作敬业度”权重为0.0553;“教师教学组织度”权重为0.1085;“学生知识获得度”权重为0.3491;“学生能力培养度”为0.2786;“学生情感获得度”为0.2085。

2.方案层(二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同理,根据准则层(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的方法和公式得到方案层—准则层(B1)、方案层—准则层(B2)、方案层—准则层(B3)、方案层—准则层(B4)、方案层—准则层(B5)的判断矩阵与权重表。λmax=5.3874、CI=0.0968、RI=1.12、CR=0.0864,CR<0.10。指标C1“尊重学生,亲和力强”权重为0.1332;指标C2“准备充分,课前准备教具、PPT、视频等”权重为0.0735;指标C3“高度负责,言传身教”权重为0.3965;指标C4“教学认真、要求严格”权重为0.3529;指标C5“行为举止得体,自然大方,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权重为0.0440。方案层—准则层(B2)判断矩阵结果为:λmax=5.1961、CI=0.0490、RI=1.12、CR=0.0438,CR<0.10。指标C6“理论联系实际”权重为0.2083;指标C7“启发式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权重为0.2083;指标C8“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对学习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体育课:运动量适当,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权重为0.0885;指标C9“因材施教”权重为0.0885;指标C10“讲课语速适当、讲课口齿清晰”权重为0.4066。方案层—准则层(B3)判断矩阵结果为:λmax=5.3951、CI=0.0988、RI=1.12、CR=0.0882,CR<0.10。指标C11“掌握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实验课:了解对实验目的、原理及出现的问题等)”权重为0.1545;指标C12“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权重为0.1156;指标C13“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权重为0.3230;指标C14“形成课程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权重为0.0511;指标C15“掌握学科前沿信息”权重为0.3558。方案层—准则层(B4)判断矩阵结果为:λmax=5.3602、CI=0.0901、RI=1.12、CR=0.0804,CR<0.10。指标C16表示“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权重为0.0533;指标C17“学习兴趣提高”权重为0.2665;指标C18“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权重为0.1634;指标C19“自学能力提高”权重为0.1073;指标C20“学生学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的增强”权重为0.4093。方案层—准则层(B5)判断矩阵结果为:λmax=5.3577、CI=0.0894、RI=1.12、CR=0.0798,CR<0.10。指标C21“拥有爱国情怀”权重为0.4017;指标C2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权重为0.2034;指标C23“树立文化自信”权重为0.1176;指标C24“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权重为0.2034;指标C25表示“学科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权重为0.0739。

由以上数据可知,方案层—准则层(B2)、方案层—准则层(B3)、方案层—准则层(B4)、方案层—准则层(B5)判断矩阵CR 均小于0.1,因此随堂评教指标体系中的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接受上述权重值。

3.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综合权重的计算是通过准则层和方案层进行相乘,得到每个方案层的综合权重。当CR<0.1 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之,需要再次进行调整。得到结果为:C1“尊重学生,亲和力强”总权重为0.007366;C2“准备充分,课前准备教具、PPT、视频等(实验课:实验材料、用品准备充分;体育课:体育器材准备充分、场地安排合理)”总权重为0.004065;C3“高度负责,言传身教”总权重为0.021926;C4“教学认真、要求严格”总权重为0.019515;C5“行为举止得体,自然大方,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总权重为0.002433;C6“理论联系实际”总权重为0.022601;C7“启发式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总权重为0.022601;C8“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对学习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体育课:运动量适当,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总权重为0.009602;C9“因材施教”总权重为0.009602;C10“讲课语速适当、讲课口齿清晰”总权重为0.044116;C11“掌握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实验课:了解对实验目的、原理及出现的问题等)”总权重为0.053936;C12“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总权重为0.040356;C13“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总权重为0.112759;C14“形成课程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总权重为0.017839;C15“掌握学科前沿信息”总权重为0.124210;C16“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总权重为0.014849;C17“学习兴趣提高”总权重为0.074246;C18“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总权重为0.045523;C19“自学能力提高”总权重为0.029894;C20“学生学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的增强”总权重为0.114031;C21“拥有爱国情怀”总权重0.083754;C2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总权重为0.042409;C23“树立文化自信”总权重为0.024520;C24“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总权重为0.042409;C25“学科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总权重为0.015408。鉴于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CR<0.1,通过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可以认为所有判断具有整体的一致性。

(三)随堂评教指标结果分析

根据层次总排序结果可以看出,相较于“教师工作敬业度”“教学组织度”,学生最看重教学评教的是“学生知识获得度”,其次是“学生能力培养度”和“学生情感的获得度”指标,最后是“教师教学组织度”“教学工作敬业度”指标。总权重最高的是C15“掌握学科前沿信息”指标为0.124210,其次是C20“学生学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的增强”指标为0.114031,第三为C13“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指标为0.112759。“在“学生知识获得度”指标中,C15“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占最高比重,其次是C13“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第三是C11“掌握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实验课:了解对实验目的、原理及出现的问题等)”。在“学生能力培养度”指标中,C20“学生学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的增强”占比最高,其次是C17“学习兴趣提高”指标。“学生情感获得度”指标中,C21“拥有爱国情怀”占最高比重;其次是C2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C23“树立文化自信”指标。在“教师教学组织度”指标中,C10“讲课语速适当、讲课口齿清晰”指标权重远高于其他指标;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对学习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等。在“教学工作敬业度”指标中,C3“高度负责,言传身教”和C4“教学认真、要求严格”指标权重最高。

总的来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或者授课过程中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并了解每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方面,融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另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清晰表达授课内容,是学生非常重视的一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障。最后是学生希望授课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启发式教学等。

六、结语

本研究通过以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广州华商学院为例,对五个一级指标下的45 个二级指标进行抽样调查,最后选择25 个二级指标作为随堂评教的具体指标。然后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25 个具体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该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由于时间和精力以及自身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运用指标选择的方法上,后续可以运用德尔菲法提高一级指标的科学性;二是在现状调查部分,问卷调查的数量和抽样存在不足;三是在不同专业随堂评教的指标应有自我定义指标。这些不足将激励本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评教随堂准则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功”随堂练
“压强”随堂练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Unit 1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Unit 2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