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4-02-13樊敏妍

学周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基础课职校职业

樊敏妍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工程系,江苏苏州 215009)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和新《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有了很大的突破,扩招政策确实给职校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生源质量给新形势下职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职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在职业学校的内涵发展中,公共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职业学校建设与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职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以专业为导向的基础课程设置的职业教育过程中,职校生专业技能学习的需求得到了强大的保障,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也为专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但是,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堪忧。笔者在本校3 个系中随机抽取服装工程系2 个班,信息工程系2 个班,电子工程系3 个班共7 个班242 名学生,借助问卷星平台就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分别对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度、课前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度、课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获得感、与教师以及同伴间的互动度以及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度等。在线问卷有效作答共692 人次,其中语文有效填写回收率100%,数学有效填写回收率93%,英语有效填写回收率93%,具体数据见图1。

图1 职校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现状调查

从问卷星上的调查数据呈现可以看到:关于职校生对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度,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61.42%的学生对这三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较弱,只有10.12%的学生对语数外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对这三门课学生具体的课堂学习现状,笔者把调查数据按课前、课中、课后三类进行了分类制表呈现如表1、表2、表3。

表1 课前,学生与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沟通交流度

表2 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度

表3 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

表1 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2.7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进入课堂前很少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或许是学生本身不愿与教师交流,也或许是教师没有足够时间提前进入教室,更或许教师进入教室也只是单纯地完成授课任务而已。只有8.38%的学生会与教师在课前进行沟通交流,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所学的专业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等。

表2 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3.44%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少,即使有学生发言,61.56%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发言质量低;61.12%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少;差不多同数量的学生(60.69%)在课上不明白别人的思路,也无法与同伴交流想法;在课堂练习环节,60.84%的学生做练习的正确性低;60.98%的学生认为在知识、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低,基本是没有任何收获;61.27%的学生认为在公共基础课堂上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完全没有。

表3 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0.98%的学生认为课后的自主学习力低,甚至无法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只有10.11%的学生认为课后的自主学习力高,能完全独立完成课后相关作业。

以上问卷星上的调查数据表明:现行的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质量低,至少学生在语数外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总体低下甚至是无效的,而导致这种现象呈现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在职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专业技能课和文化基础课相比,权重更倾向于专业技能课,而对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发展中所需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所忽略。第二,大多数文化基础课教师在重专业培养的思想影响下,课堂教学以教学行为为主导,教学内容则以教材的呈现为主要任务,教学方法更是沿袭传统的“讲解+练习”模式,教学评价多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所教内容为主,极少去探索和挖掘文化基础课课程的教育内涵。教师在授课前、后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忽略学生的专业需求与职业理想等,完全忽略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以“独角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学效果必定很不理想。第三,职业类学校的生源其实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延续,所以职校工作者基本认为学生仍是中学生的特性,在教学时完全忽略了对职校生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比如,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本来就“先天不足”,进入职校后,对一成不变的公共基础课学习更是没有热情,逐渐变得听不懂也听不进,甚至排斥或直接放弃。如此这般的职校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很容易呈现教师教得“很苦”而学生学得“很累”的恶性循环现象。

二、职校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目前,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在笔者学校多次的毕业生回访交流中发现,学校一直担心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不过关”等问题会是阻碍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事实恰恰相反,他们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得很好。他们职业生涯中真正的绊脚石是:他们的工作态度、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认知能力、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等。工作中他们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小问题就直接以跳槽或辞职等消极逃避的方式来应对,对工作的热爱、认真、持久性和工匠精神等远远缺失。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如此频出的现象也在警醒着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工作,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的教改,究竟该如何真正切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迫切需要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审时度势,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多与学生互通有无,以“师生双主体”模式不断探索高效的、有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为职校公共基础课的“课堂革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职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探析

在职校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至少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首先,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公共基础课在职校中普遍弱化的现状,学校应自上而下形成教学改革共识,增设相关管理制度。根据教育部规定?学校应保证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比例,把教学管理的中心从“唯专业课独尊”转向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齐抓共管,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对学校专业课的了解与认识。建议具体在教学设置和课时安排上有所体现。比如:在课表安排中,改变把文化基础课两节课拆分开来安排在班级课表边角料的地方;不能因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需求直接砍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而安排学生连续5~6 周的实训课,这样容易诱导学生产生“专业课重于公共基础课”的想法。教学主管部门应适当考虑每周集中1 天或1.5 天进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其他时间再安排学生去实训,这样可以做到文化基础课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二者协调发展。

其次,职校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取决于课堂的实施者——教师。教师要有“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有“重构教材”的本领。和谐且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双主体关系下共长、共享的和谐互动的课堂,即通过师生间知、情、意、行等身心交互活动,实现认知到能力的迁移、情志到心灵升华的过程。课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所学专业、理解力、实践力和相关行业人才的需求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重构教材,把校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和行业需求联系起来,把良好的品德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融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中,赋予课程内容一定的职业活力,充分做好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比如,数学课上,坐标轴平移的相关应用可以体现在数控专业学生对机床元件的绘图、切割,精准是最基本的要求;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可以延伸到人生哲理的教育等等。

最后,教师要积极探究有效的、和谐互动的课堂模式。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告诉大家: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才能真正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3 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诉求,改变过去那种进课堂只为“教教材”,进教室只为“完成”教学工作的理念,而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课堂学习开展的过程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课中,教师要科学制定课堂规则,培养学生遵守岗位职责的意识。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尽量让学生做到五动: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感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让课堂充满真实和生机。

手动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在语数外课堂上养成及时记录教学重难点、困惑等的习惯,逐渐体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益处,还可以缓解电子时代给人带来的文字书写弱化现象等。

口动环节: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上。学生的发言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要有足够时间思考后的知识生成。语文和英语课上,教师可以主题形式,比如专业介绍、行业模范人物、校园最美教师等,引导学生开展组间交流,展示分享学习成果,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别人的思路,形成与同伴沟通的意识。

脑动环节:在英语和数学课上,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当堂练习。理实结合的本领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显得更为突出。只有脑力动起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探究性才能得到保障。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

心动环节:解析数学难点时,教师要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在情境中感同身受,引起共鸣,理解学生的不解,接受学生的失败,想方设法地助力学生理解课程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解答数学题目的勇气,主动探究才能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感动环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爱党、爱国等主题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用当下感动人物鲜活的事例感动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课后,教师除了及时批改作业,评价、总结与反思外,应增加开放性作业。比如:语文和英语课,可以让学生关注、收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动态与前沿信息,在下次课上展示分享。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信息的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对行业领域的认知,更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总之,在每次公共基础课教师用心有目的的教学设计的实施锤炼下,学生身心在真正意义上有所得,这才是当下职校公共基础课堂高质量教学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课堂革命”任重而道远。有效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每一所职业学校自上而下不断探索、研究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换句话说,它需要学校管理层有变革的共识,有相关管理制度的出台来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内涵发展保驾护航,更需要公共基础课课堂的变革者——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做到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脑中“有手艺”(“重构教材”的能力、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才艺和高超的课堂组织管理力),通过手动、口动、脑动、心动和感动这五动来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达到教师教得有激情,学生学得有激情、有收获的状态,保障公共基础课互动课堂内涵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基础课职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我的职校我的梦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