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精神意蕴及教学构想

2024-02-13吴淑芝

学周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文精神教材

吴淑芝

(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南衡阳 421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总目标提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而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文就承担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只是滚滚长河中的一瓢。但其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意蕴不容小觑,初中语文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极大影响力。张岱年先生也说:“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无疑能使学生汲取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况且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教师也可以把教材这个例子扩散开来,加以系统化,进行一定的教学构想,对学生以及教学来说,受益匪浅。

一、初中古诗文精神意蕴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比例相较于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加,且形式多样。学生在积累丰富的言语材料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神的熏陶和滋养,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笔者整理分析初中古诗文所蕴含的精神,考虑美观,只选取部分,如表1 所示。

表1 初中古诗文精神意蕴

(一)以人为本,心忧苍生——人文精神

“人文”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已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大略指的是人类文明,虽然当时人的力量有限,但还是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间万物。《尚书》中写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左传》中记叙季梁所言“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楼宇烈先生曾说:“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虽然西方也有说过人本主义,但相较于历史,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出现时间远远早过西方,这也是我们值得骄傲和需要传承下来的精神。

当然还有很多中国文学论著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也彰显和弘扬了以人为本这一人文精神。韩愈在《马说》中愤慨人才不能得到辨别、不能得到重视,最终惨遭埋没而写“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途经石壕目睹官吏征兵,在《石壕吏》中描述了伤心别离的场面,字字未写悲痛,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在这种场面中已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杜甫自身贫寒却担忧天下人们冷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忧心卖炭翁疾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下《卖炭翁》中经典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张养浩历经潼关感叹百姓艰辛,在《山坡羊·潼关怀古》写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心忧百姓,是古代文人志士常有的事。以人为本这一精神,在当代中国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在学习这些篇目的时候,除了可以选取作者相关作品加以拓展,以多种方式完成“1+X”阅读教学,还可以与当今时代相联系。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但有些精神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赋予新的血液和精华。我们在抗疫期间涌现出来一大批平民英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赢疫情防控战,凝聚了生命至上为首要要求的伟大抗疫精神。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无不是流淌在我们血脉的精神传承。通过亲身经历和感触,学生不再觉得古诗文中的历史和人物离我们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养成,无不体现着关注人、为了人、发展人的精神。

(二)学以为己,积极进取——修身精神

修身这一精神具有丰厚的历史基础。《大学》中写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要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尚书》中的“慎厥身,修思永”认为要谨慎考虑,注重长久的自我修养。社会中的个体修养往往决定着社会的道德水平,每个人身处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修身精神也体现着学以为己,学习是为了自身修养提升的观念。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面对这一说法,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但可以看到学习是为了个人的完善,而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名利或者他人认可,更加强调自身的进取。当自己身处其中,自在享受学习的乐趣,自会达到修身目的。让人成为人,是其教育目的。我们看到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都蕴含着学习、志向、爱国、诚信等道德人文要素。当然我们不是只强调人文要素,却忽视语文能力,而是以一个切入点来进行教学设想。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论语》十二章就蕴含着学习、志向等主题,旨在使学生感受先贤的学习态度并学习其方法,进而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修身做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我们学思并行,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至今仍有教育价值与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的意义,刚好与当今所提倡的艾宾浩斯记忆理论不谋而合,颇具中国文化特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彰显道义,认为不义之财不可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孟子《富贵不能淫》也体现着学以为己的修身精神。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也树立了一个标杆和旗帜,古今多少英雄都体现了这一“浩然正气”。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虽有佳肴》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的不足,要善于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自己去增强这一方面的学习。它提倡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促进个人进步。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孟子《鱼我所欲也》采用了类比与假设,强调礼义比生命更重要,坚持舍生取义观点。上述课文无不体现着强调学习、志向、道德、人生态度等修身精神,促进个人发展,从而为民族、社会、国家作出贡献。

(三)与人为善,善待万物——和谐精神

1.人与自然相处和谐

每当在山山水水中,就会为其中的风景陶醉。我们在读这些关于自然的诗文时,也无不感受到大自然或雄奇壮观或清新自然之美的熏陶,给人以隽永而深刻的审美回味。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曹操在《观沧海》中写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切充满生机与活力,发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感叹。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关于自然风景的古诗文,其中郦道元的《三峡》写夏天的水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春冬的水,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则“林寒涧肃”“高猿长啸”。虽不在现场,但身临其境。吴均《与朱元思书》其中的风景让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沉醉其中,物我两忘。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强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一观点,有着中国独特的山水诗情,当然与友人的书信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情。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给人以闲适之感,好似漫看天外云卷云舒,虽在劳动中,但其中的乐趣只有享受者才能自得。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短短话语,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人自然而然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在自然山水中,文人总会出现独特的体验,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个人情感,蕴藏着个人志向。今人阅读作品时,也可以窥见古代文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2.人与人和谐相处

在中国文化中,和为贵这一观点深入人心,退一步海阔天空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座右铭。人与人相处融洽,家庭和睦,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活。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也体现着这一精神意蕴。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咏雪》,谢家寒雪日聚会讨论文章义理,可见谢家是注重学识才能的,此外一家人和睦相处,传递出家的温馨。第四单元诸葛亮的《诫子书》,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望,感受父爱之余也窥看其家风建设。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苏轼《水调歌头》,哥哥对弟弟的思念化成文字,这种家人之间亲密的感情穿越古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祝愿成为中秋佳节的靓丽风景。苏轼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更为重要的是其豁达精神与赓续在血液里的家庭与家族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有好的家风必然为好的社会风气奠定基础。当然,还有和谐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和谐大同的社会,拾金不昧,与人为善,恪尽职守。这也说明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中国特色和历史根基的。

(四)于安思危,安不忘危——忧患精神

《尚书》中说到“居安思危”,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就要想到危险的境地。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提醒我们要有长远打算,深谋远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文人的忧患精神犹如人生智慧,依旧在历史长河熠熠生辉。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吕蒙已经成了掌事,但孙权考虑到长远发展,还是让他去学习。才德不配位,必将退位,吕蒙也没有辜负孙权的期望,让他刮目相看。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长远的打算是很有必要的。忧患精神不仅仅是担忧个人发展,也有担忧国家前途命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了大量的名人奋发的例子,从个人经受磨炼上升到国家兴亡角度,提出在艰苦环境中也要奋发上进,才能不断发展,否则就会走向不归路。杜甫的《春望》,诗人处在经济凋敝萧条、人民流离失所的环境中,不由得产生忧患的爱国之情。杜牧的《赤壁》由一件古物联想到前朝的人和事,思考战事成败原因,咏史的同时也隐含着自己的担忧。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渴望像古代的英雄建功立业,收拾旧山河,饱含拳拳爱国之情,也流露“生子当如孙仲谋”无限感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好似浮萍,在破碎的山河中难有栖息之地。《左传》中写到“于安思危,危则虑安”,体现着一定的哲学观点,安全和危险在一定情况下会转化。

当然,处于盛世或者乱世,人生幸运或者不幸,不能仅仅只有忧虑,还要有积极乐观奋进的精神。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古人期待出世建功立业,但被贬也没放弃自我,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心态看待周遭。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到“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种另类的豁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遵循一定的规律不断运动,我们人类也应该像天一样遵循规律不停奋斗,自我努力学习,追求进步,不屈不挠,发愤图强。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现于人生历史长河之中,“三不朽”成为不少能人志士的人生追求。人生在世,显达尊贵,富贵发达,闻名遐迩,固然是可喜之事;但人生坎坷,宦海沉浮,饱经历练,未必是可悲之事。忧患精神和奋发精神是我们传统文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精神底色,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教学构想

古诗文教学重要的是在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它们是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并不是互不干扰的不同板块。文字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把祖先和我们联结在一起,穿越时空去领略祖先时代的魅力和风景。我们上文中谈到的精神意蕴也是蕴含在文字之中,其中意思和旨趣需要考虑文本特殊性,而不是定义式的讲授和标签式的复制。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构想。

(一)主题引领,拓散思维

主题类似于一个线索,我们沿着这个线把教学要素提纲挈领,让教学更加浑然一体。我们鼓励学生在一个主题下进行拓展延伸,进行类比推理论证,或思维求独特,或思维求广度,或思维求敏捷。学生见解不同,视角不同,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别具一格。

我们讲的上述内容是关于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但需要注意的是也不可忽视语文要素。七年级课文是文白混编的,而到了八九年级的每一册,古诗文就有专门两个单元来进行教学。所以我们要在单元的主题下,对古诗文进行创造性解读及创意性教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融汇,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古诗文的一些知识点要随文而教,忌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强记。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提升。如学《论语》十二章时,其中多为名言警句,很容易被学生认为是说教。我们都知道这是语录体散文集,言行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我们还原当时孔子所说的情境,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更能感受到孔子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形象。适当拓展“孔门十哲”,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感受到经典著作中活生生的人。

当然,课上时间有限,教师也不能代替学生自主建构学习体系,所以更多的是给学生以思路、方法,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积累探究,注重积累与运用相结合。如让学生制作积累本,专门积累相关的诗句。关于人文精神的诗句有哪些?关于忧患的诗句又有哪些?一个诗人有多种情感等方面也可以记载在积累本,并在积累本上按照主题来编排。这种方法相较于一股脑地摘抄更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提取,虽然其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可让学生尝试。也可以让学生按照历史顺序来进行古诗文积累,与历史相结合,更能缩短学科间的距离,也让记忆更为系统。

(二)学段衔接,积累拓展

语文核心素养要在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若没有一定的积累,语文核心素养必然是“空中楼阁”。但是这个积累不是死记硬背的积累,是有系统、有情境的积累,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和情感的积累。我们语文教师把握中小学整个语文教材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适当联系和拓展,从单一的课文联系到生活、家庭、社会等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拓展课程资源。

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论语十二章》为例,我们可以联系五年级上册中的古人谈读书这一课,这既是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更主要的是能巩固关于《论语》的积累,进一步学习这一名著。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世说新语》两则可以联系四年级上册所学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和五年级下册中的《杨氏之子》,同样是《世说新语》的篇目,在复习的同时增加新的记忆编码。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愚公移山》可以联系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它们同属于《列子·汤问》,学习新课的同时穿插一点已学知识,这对古诗文的学习有举一反三的效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孟子》三章和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也可以和六年级下册的《学弈》关联起来,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所学成体系,让记忆和理解更为深刻。当然,我们在学段衔接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文精神教材
虎虎生威见精神
教材精读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拿出精神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