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研究
2024-02-13刘羽荣
刘羽荣
(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研究出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目标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获得未来能力的程度。基于产出导向法构建教学评价体系,能实现以学生产出为核心,在反映学生真实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托自律、自查、自省、自纠等加强教学建设,以夯实“十四五”发展规划,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带领团队在借鉴美国“输入假说”和加拿大“输出假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需要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高校学生。产出导向法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个部分组成,理念是假设和流程的基础,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包括学用一体等内容;假设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假设的提出督促学生利用知识进行验证;流程是教学步骤,是产出导向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1]。
(二)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构建一个指标体系以确定课程教学是否达到实际计划,由于教育目标随着人的需求而变化,那么评价体系就是为了使学生的行为方式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而形成的评价过程。评价体系的评价任何时候都要至少包括一种以上的评估,以评价学生的变化,反映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学习成果,如知识掌握、技能实践、学习态度、学习价值等为导向构建的包含多元指标的评价体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产出成果,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明证据,以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情况的评价体系。其评价对象是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况,评价内容是收集能判断学生学习表现的证据。
(四)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的特点
首先,聚焦成果的价值取向。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主要聚焦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完成后获得的能力,并非学生学习结果的简单积累。对成果要进行阶段的划分,目的是通过不同阶段成果目标的界定以及指标的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和反馈。对每一阶段的成果评价都设置不同的监测点,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
其次,多元梯次评价标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强调所有学生都可以成功,但每个学生的成功标准不唯一。该体系不提倡学生之间的对比,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竞争以实现进步。产出导向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会设置多元化评价目标及指标,目的是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梯次评价,以实现评价的个性化。
最后,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从希望学生达成的成果目标进行反推,以有效连接前置课程和后修课程,以检验教育是否符合教育规律。该体系依托评价不断挑战课程的高度,目的是引导学生达到最终成果。该评价体系主要聚焦于最终成果,同时减少质量不高的课程,并增加重要课程,以发挥评价的价值。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
(一)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重点,并将学习成果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都有明确的成果评价指标进行指导,学生能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进而能增强学习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托评价反馈能将不同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能深入理解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使评价走向真实
传统的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依托于试卷的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无法判断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将学习成果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能依托真实场景中学生的反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使评价走向真实[3]。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评价中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是被评价的客体,评价是单向的过程。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变成评价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而进行对比反思。该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进而构建了学习共同体。
三、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产出导向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产出导向法构建评价体系时也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的开展能否让学生收获知识、技能和素养,能否帮助学生完成目标。不同学生存在基础、能力、需求上的差异,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一门课程来说,教师要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将课程分为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都要设置对应的评价指标,以指导学生达到目标[4]。教师要对不同时期同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比较,以有效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二)目标一致原则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核的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那么评价体系要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主线,要与教学目标一致。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其课程目标是讲授英语相关知识,通过英语应用场景各个环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写作技巧、沟通技巧、翻译技巧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针对课程目标,评价体系要与课程目标一致,教师可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观察学生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学习行为的变化,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多元综合原则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评价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不断反馈的评价模式。高校、教务处、教师要协同构建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获得、素养养成等纳入其中,目的是通过预期成果分解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整合。以大学英语为例,知识结构包括语言知识,如词汇、短语、句型、语法等;能力结构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译的交际能力;素养结构包括职业素养、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
四、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一)构建流程
1.课前线上驱动和促成
在正式上课前,评价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在线完成。教师依托驱动提前将课程内容与目标进行精细化设计,以体现产出任务,任务的选择要有挑战性,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成果目标的达成。在促成环节,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准把控,给学生发布练习并进行检查。课前线上驱动和促成可以依托网络平台或录制课程的形式实施,目的是给学生一定的个性化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前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学习资料的学习,并了解产出成果;在学习完成后,可在教师的评价和指导下明确自身的学习水平,之后进行弥补,以提升产出效能[5]。
2.课中线下产出和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对学习内容进行研讨,并依托即时评价了解学生目标达成度。线下评价包括评价标准的明确、评价学习产出结果、对产出结果的复评等。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产出成果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成果目标达成的详细说明,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完成成果。学生完成产出成果后教师要进行即时评价,并提出学生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成果的再次完成,之后教师进行再次评价,同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统一讲解。
3.课后线上评价和驱动
课后的线上评价和驱动是再评价和新驱动。学生提交产出成果后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这不表示教学过程结束。学生要根据评价进行学习成果的修订、完善和再次提交,教师在学生再次提交的基础上进行再评价,同时进行成果的反馈,以深层次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下次课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学生的驱动奠定基础。课后线上成果的提交是结合课中线下评价、反馈与指导后的完善成果,学生在完善的过程中可通过线上平台的模块学习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等提升成果的评价水平。
(二)构建对策
1.以良性教学循环为导向,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设计者和落实者。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学生每上一次课,每参加一次活动都有学习产出,教师要想对学生的每次产出做出评价,就需要以良性教学循环为导向丰富评价主体。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评价标准,但具体到学科中,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都要根据课程评价标准制定新的评价指标,以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师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评价信息的搜集者,是评价结果的汇总者,是评价内容的反馈者。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的评价标准要有所不同。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是小组对话形式还是个人汇报形式;要明确评价方式是教师评价为主,还是学生互评为主。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中,学生也是评价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产出能力及自己与同学的差距,进而弥补缺点,确定努力的方向。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评价的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提升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参与到评价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评价档案,并对学期中每一次学习、每一次活动都进行评价并记录在档案中,之后在期末时对自己的产出成果进行预测,以作为考评的重要支撑材料。教师可在课后作业、研究报告中设置自我评价栏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同学互评的平台,有些学生比较重视其他同学的评价,同学互评能让其了解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希望有机会对他人进行评价,同学互评也是其展示自己评价能力的机会。学生互评能在相互评价过程中了解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缺点。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也能使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以推动学生的产出效能为目标,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中来,构建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再改进的评价模式,以提高学生的产出成果质量。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着重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推动评价的实施。教学评价最常见的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智能评价等。教师评价指导性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学生的成果达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互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了解他人的优点,并进行借鉴;学生自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智能评价是依托精准、快速的评价提高评价的效率。教师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将以上评价方法都纳入其中,以使评价更为全面、科学、客观和真实。
2.以全面化评价为目标,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包括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创新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要以全面评价为目标,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同时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目的是通过丰富的评价内容实现评价的广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角度对学生开展评价,能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知识吸收程度和产出成果,进而使课堂更高效。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维度能使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价内容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基于评价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知识与能力评价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语言掌握和应用能力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评价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等。对学习成果进行预期,再根据预期开展反向教学是产出导向法的特点。产出导向法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以全面评价为目标,目的是丰富评价内容,使评价更真实、更全面、更科学。教师要创新评价思维,将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将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能力应用、学习态度纳入评价主体,目的是通过即时评价的及时反馈进行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源的调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产出;通过延时评价的主导反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成果的完善方向[6]。
3.以三点一站为抓手,实现评价的动态化
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产出成果为评价指标的动态的过程,要通过课前内驱学习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课后作业评价等实现评价的动态化。三点一站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使学生积极产出,使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基于产出导向的动态化评价要依托三位一体的格局实施,即将教师、学生和社会联结为一个整体,发挥学生和企业导师在评价中的作用,从工作岗位需求对学生的产出成果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动态评价体系要鼓励学生外出实践,目的是使学生在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内产出成果。动态评价要依托于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产出的评价,在实践企业中注重对学生语言应用产出的评价,以使学生的产出更具效果。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要求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目的是实现对学生产出成果的补救,这就要以合作评价为抓手关注动态评价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评价的目标,教师要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学习目标和成果任务。师生合作评价实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成果完成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指导,以使动态评价落实到位;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思考教师评价和反馈的基础上提升学习成效[7]。
4.以尊重学生差异为前提,实现评价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基于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指标过于单一,那将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产出导向法下,评价标准的确定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要以学生纵向发展为核心,以打造多层次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笔记、活动参与、课后错题、个人习作等综合内容的评价,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监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单一的评价标准未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未关注学生的兴趣等,不适合所有学生,会导致评价的片面性,进而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个性化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实现评价的自由化、多样化和自主化,进而使学生都有所发展。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只有快速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判断,才能有效改进课程内容和方法,才能推动课程的教学进程。在实际评价时,教师可以通过测试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测试的内容要与教学目标一致,可以是基础知识的考查,也可以是应用能力的考核。在测试后,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评价档案,目的是通过持续性评价追踪学生的产出成果情况,形成连续性数据,之后再根据对数据的分析和总结等对学生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形成全面的认识。
总之,产出导向法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高等教育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评价体系聚焦学生的学习成果,依托多元梯次评价实现课程反向设计;围绕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评价各环节的螺旋式连接,进而能增强学生深度学习,使评价更真实,能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指标,将多元化评价模式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整合,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