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4-02-09马蓝天贾春光

收藏与投资 2024年1期
关键词:保护与利用

马蓝天 贾春光

摘要: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漫漫历史长河的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乡村肌理、空间布局、构造形式与民俗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研究价值。如今,将传统村落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文章以鹤壁王家辿村为例,以地域环境为切入点,分析豫北地区地域文化与传统村落的现状,提出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王家辿村;保护与利用

豫北地区是鹤壁、新乡、安阳、焦作、濮阳与济源共六市的总称。本文主要研究豫北地区被国家住建部等多部联合确定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在太行山东麓有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王家辿村,村庄依山而建,具有典型的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特征,有“天然开敞的太行山山村风俗博物馆”的美称,极具研究价值。

一、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概述

截至2023年3月19日,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共有6批,101个村庄。经统计,其中93个村落位于山地、丘陵地带,8个村落位于平原地带。

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类型主要是农耕型。耕地充足、邻近水源的区域成为村落择址优先考虑的选项,而且豫北地区自古战乱频发,因此,大多数村落坐落于有自然屏障的山地地区[1]。

二、王家辿村概述

王家辿村,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有600余年历史,是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太行山深处的一座古老村落,西临安阳市西齐村和白象井村,北与安阳县隔洹河相望,历史上曾有“三交之地”之称。青石筑屋、风格古静、民风淳朴,村内户籍人口约300人,其中常住人口约160人,村民延续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2013年8月被国家住建部等多部联合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图1)。

三、王家辿村的传统风俗

(一)民俗文化

在春节等重大节日,王家辿村民会自发组织社火、戏曲表演,表演内容曾被记载到《鹤山区志》等书中。为宣传红油香椿,王家辿村每年清明前后还会举办“香椿文化美食节”,届时村里还会举办骑毛驴等民俗活动。

(二)民间信仰

村庙作为豫北地区传统村落最常见的公共建筑,是村民精神寄托的场所。王家辿村有一处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村庙,保存有4座建筑和1座山门,布局不像传统寺观一样讲究中轴对称和等级森严,反而布局自由,别有一番韵味(图2)。

(三)农耕文化

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孕育了农耕文化,王家辿村保留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王家辿村的农耕文化空间有路口捣米臼、村北打谷场、主街巷南侧石碾和石鼓风机共4处。农耕生产工具主要由石材制成,造型简单,富有质朴的美感。王家辿村的农作物除了小米、小麦、玉米外,还有红油香椿,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四、王家辿村落格局

(一)空间布局

王家辿村作为典型的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由村墙、街巷、传统民居、山体等要素组成,浑然天成。村落依山而建,三面环山,一面临谷,形成街巷井然有序、院落错落有致的肌理形态,达到人居环境形态、生态、意态的高度统一。

(二)街巷景观

街巷是传统村落的骨架,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王家辿村有两条主街巷,东西方向的街巷和南北方向的街巷形成脉络清晰的“丁”字形[2]。东西街巷长约700米,以南北街为界,东半部为台阶,西半部为平路。村落内部的街巷呈阶梯式沿山势排布,形成变化多样、极为丰富的公共空间。

1.街巷尺度

根据《街道的美学》对街巷空间尺度的划分,将植物、建筑物的高度视为D,人所在的界面视为H,当D/H≥23时,人会产生远离感,当D/H≤1时,人会产生亲密感[3]。王家辿村街巷空间的D/H值在0.1~1之间,尺度适宜,带给人舒适的视觉体验与心理感受。

2.街巷立面

街巷立面大多不对外开窗,这使其色彩、材质和风格高度统一。街巷两侧由传统民居组成的街巷立面随山势变化,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和层次感。材质以泥土、青砖、青石为主,色彩则呈现出土黄色、青石色(图3)。

(三)传统院落

1.院落布局

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风水的影响,王家辿村的传统院落布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主要有独栋正房、一正一厢、一正两厢和倒座楼4种形式,其中以倒座楼最具特色。院落坐北朝南,院门开在院子的东南角,体现了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风水理念(图4)。

2.建筑形式

正房的开间数多为三开间和五开间,开间数大于或等于厢房。受建造技术和建造材料的制约,建筑形体方正。正房室内外高差较大,開窗小,多为上下两层,首层中间部分为堂屋,常用于供奉先祖,两侧为卧室,二层则为储物空间,厢房多通间布置不作分割。

3.建筑符号

王家辿村的传统民居屋顶多为硬山式,屋顶主要用青瓦覆盖,并用吊斗、垂花等部件装饰。门洞主要是屋宇式和墙垣式,两侧会刻有“安”“居”等字样。建筑形制、材料、装饰等建筑符号的研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具有重大意义。

五、王家辿村保护与利用现状

在保护方面,2015年2月13日,鹤壁市鹤山区人民政府公布王家辿村为区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以村边居民院子外围墙作为基线,向外划50米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其外再划50米为建设控制带。对已塌毁但还保留建筑基址的,也划入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带内,并规定此范围内的新建筑应与文物本体相协调。同时,每家都会悬挂房屋安全等级标识牌,标注鉴定等级等相关信息。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传承,不为迎合城市发展、企业投资或旅游开发而对其盲目改造。

在利用方面,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模式,打造以中国传统村落王家辿村为首、联合周边6个传统村落共同打造“北斗七星康养旅游度假区”,被鹤壁市人民政府列为“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

在发展方面,王家辿村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鼓励村民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六、王家辿村保护与利用策略

(一)提升公众参与度

关于王家辿村的宣传并不到位,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发现,在没有活动的时候,前来参观的游客十分稀少,应增强传统村落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利用王家辿村自身优势,如红油香椿等农副产品、社火等传统民俗,积极开展相关民俗活动。可利用微信小程序等快捷方式创建公众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信息推送、在线预定和网络购物等个性化便捷服务。同时,可搭乘当下新媒体的快车,如微博、抖音、快手公众号等平台,宣传王家辿村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以吸引外来游客,让游客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从而使百年村落重新焕发活力。

(二)注重保护与利用原则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开展王家辿村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应坚持“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的修缮原则[4]。王家辿村作为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中具有典型性的代表,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要重视历史建筑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在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以乡村旅游带动王家辿村经济发展。在改善民居环境的同时,继续传承和发扬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

(三)完善保护机制

对于传统建筑,采取分类保护与修缮的策略,对于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保持其原貌和结构,进行必要的修缮与加固。已经塌毁的建筑,具有典型豫北地区传统民居特色的予以在原址上重建,在重建的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新建建筑与原有风貌相协调。此外,村落中近年来新建现代住房,多与原始传统民居不协调,应采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对其进行改造,如青瓦、仿石材外墙、仿青砖外墙、仿木质门窗等,来增强现代住房的文化底蕴,以达到和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除传统建筑外,还需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包括村落的空间布局、街巷、水系、山林等。例如村中青石板路大多在后期维护时运用了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加固,应保持和恢复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此外,对于破坏严重的区域应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

(四)提升乡旅配套设施

太行山域拥有特殊且丰富的旅游资源,王家辿村应充分利用、完善当地旅游配套环境设施,满足游客情感体验的同时,助推豫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游客的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要排查村落内部交通安全隐患,如清理道路废弃土石、垃圾等。此外,利用本土植物打造特色景观,完善交通标识系统与旅游导视系统,为游客提供人性化、便捷的旅游体验。对人流量进行计算,设立规模适中、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停车场,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最后,完善網络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促进王家辿在各类媒体网络平台的宣传。

(五)开展“互联网+传统村落”保护模式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为村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让王家辿村的红油香椿、农家小米等农产品销往更广泛的地区,同时开展在线农业培训,通过互联网为村民提供新的学习途径,及时传递农业信息和科技成果,为他们搭建相关的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将王家辿的民俗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使乡村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得以展现。“互联网+”的运用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拓宽乡村振兴的渠道,增强村民对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感,推进王家辿村的振兴与发展。

七、结语

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浓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但其保护与利用正面临着危机。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放慢脚步,以思考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科学的发展之道。通过对王家辿村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村落格局与发展现状的分析,重新审视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的重大价值与现存问题,运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激发豫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的活力,进而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马蓝天,男,汉族,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施设计。

贾春光,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正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薛姣.河南省传统村落类型与形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2]杨东昱.鹤壁王家辿传统村落研究[J].文物建筑,2015(00):70-76.

[3]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周学鹰,徐咏怡.建筑遗产修复中保持原真性[N].中国文物报,2021-08-31.

猜你喜欢

保护与利用
六安市红色遗址传承保护与利用研究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浅谈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关于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广西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基于突出普遍价值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谈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