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履《华山图序》中的美学思想

2024-02-09曹迪

收藏与投资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

摘要:王履的传统山水画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是他本人艺术实践的总结,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他通过对华山的写生,在“形与意”“临摹与写生”“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构成了王履绘画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本文从《华山图序》入手,通过研究深入理解王履绘画美学主张的思想内涵,最后再表明其理论思想对后世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绘画理论;美学思想:写生创作

一、王履生平背景及理论创作

《中国美术史大纲》开篇就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到目前为止,各国所讲的美学理论,基本属于西方文化范围,这样的美学是很片面的,称不上国际学科,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多元化,着重研究东方美学[1]。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属于两个体系,各有各的特殊性,同时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不能理解为西方的风景画。由于接触了比较多的西方美术理论,我们现在多少会忽略中国山水画里所包含的人文气质,很少人能够理解山水画里带有的画家的情感,使山水画原本带有的寄情于景,没有被太多人所理解,导致山水画变得空洞,人们没有完全了解其中的情感。只有认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并去读懂它,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了解作品所带来的人文情感。

元末明初的画家王履主张对景写生,《华山图》就是他在实地写生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从他的理论论述中也可以发现,艺术创作不仅是写生,在目睹实物的基础上还得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就是需要触发新的审美情意,把审美情意和所见之景融合成审美意象,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形”和“意”都是来之不易的,王履生活在一个元明交替时期,他有多种职业身份,早期曾在乡里教授,为人师表,后又作为画家和理论家。他的生活经历为他带来了特别的艺术思维方式,也成就了他“法在华山”和“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观点。在这个社会变革的时代,画家保持自己的本心是很难得的,画家并没有因为时局的动荡或者各方面的不适而放弃,这些或多或少的束缚反而促成了他思想的形成。他不是职业画家,也没有归于哪一派别,这使得他在绘画和理论的形成上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他也是一位医生,而且是著名的医生,所以他的经济情况不会太差,他可以随时出游,不用担忧生计。他在寻医问药的期间走访了许多名川大山,这些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王履在创作《华山图》之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技法练习,掌握了很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法。在前人的基础上,王履在创作《华山图册》时没有遇到太多技法上的困难。他在游历华山后为华山的胜景启发,作了《华山图册》。

王履自元入明,为民除疾,早先以医学而著名,但同时他又爱研究和临习字画。在研究医学时,王履经常外出给病人看病,在上山采药的过程中他接触了自然山水。这些条件对他的医学成就自然有深刻的影响,也便于他更好地观察大自然,对以后“师法华山”的理论与创造《华山图册》作了很好的准备。在游历华山后,王履有了新的想法,在绘画理论上有了新的转变,创作了《华山图册》,表达了他“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观点,明确提出“师造化”的观点,主张画家应该从自然入手,去师法造化[3]。

二、形與意的关系

王履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其实这与西方绘画步骤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王履写实态度与精神得到西方美学史家重视的原因之一。在王履的《华山图序》中,他提到了“形”和“意”的关系,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既要重视“形”,又要重视“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就应该两者共存,不然这个艺术作品是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在两者的关系中,画家认为其目的是要达意,而要达到“意”,就必须通过形来传达,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绘画作品只有“意”而没有“形”,那这幅作品无疑是失败的,当然,如果这个艺术作品只有“形”而没有“意”的话,那这件作品也不能被称为好的作品。这说明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可以只追求一方面,需做到两者结合,才算是一幅真正的艺术作品。要怎样使两者更好地结合呢?笔者认为在创作艺术作品时,首先要仔细观察事物的形,也就是要做到切身体会,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就像画家一样,他在创作《华山图》时,绝不是凭空想象或者随意绘画的,而是鉴于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游走了很多秀丽山川,有了自己的创作感悟和理论。再者,画家本身也有创作的能力,早期他曾学习传统山水画,吸收了马远、夏圭的绘画经验,是有绘画基础的。在这些经验和基础上,他创作了《华山图册》并有了自己的绘画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绝不是偶然的。所以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须脚踏实地去进行经验积累。

再回归到“形”和“意”这里,通过研究以前的画家和理论家,我们可以看出,对两者的表达,虽说缺一不可,但明显画家会更注重“意”的表达。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在看一幅作品时,首先会看它的形,但是仔细鉴赏作品后,又会更想关注它的“意”。一幅作品的好,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好的作品对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展出的优秀作品都经过了层层筛选,当我们看到一幅好的作品,会惊叹其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作品的深意也值得我们思考,这极具教育意义。一幅好的艺术作品,“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要先解决“形”的问题,再解决“意”的问题,最后再借助其他方式,将二者统一起来。这对于国画的创作是很重要的,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作的许多问题。

当我们再观察画家的序文时会进一步发现,画家对于“形”是很重视的。在面对华山复杂的外貌时,画家充分做到了如景再现。他对“形”的看重,以表现“意”为最终目的。从深层次方面来说,这里的“形”,是表现山水表象和特征的“形”。可以看出,画家对“形”和“意”的表述表明了一种艺术观点,也就是说,审美创造依赖于画家的主观情意。

三、“宗与不宗”“去故而就新”

王履认为,绘画创作是“形”和“意”的统一,那就要突破旧有的绘画技法,要做到“去故就新”。王履反对一味为了违而违,一味为了从而从,而不管是否当违,是否当从[4]。这种态度,让王履不再局限于传统,而是决定有自己的立意,进行批判地继承。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作品,都是在时代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够真正留下来的绝对有它不可否认的一面,是值得现在所有人去观看、鉴赏和学习的。他主张不能局限于用某一家的传统技法去表现,合适的技法要对应合适的审美客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法要依赖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又来源于外界,也就是画家亲身体验的大自然,也就是“法”。总之,一切都取决于审美客体,也就是所谓“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矣”。王履在对待传统时表示可“违”也可“从”,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不能一味地吸收或者抵制。王履表明,审美客体是千差万别的,王履在对待传统时所持有的观点在“违”和“从”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又在“理”和“时”的关系上得到了“去故而就新”的结论,所谓“法在华山”,就不得不“去故就新”。

王履始终坚持唯物论的看法,虽然他不否认“心”的作用,但终归要依赖审美经验,画家要走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这也就是王履所说的“目师华山”。

同时,这个观点又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开拓创新进行的解释说明。在王履心目中,自然没有规律,只有个案。他最后也对整个序作了一个总结,他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師华山。”此句与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及郭熙的《林泉高致》“盖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结晶。

四、“师造化”创作观念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王履提出“法在华山”的美学思想,是他亲自游历华山,通过实地考察写生等而得到的,并非偶然[5]。况且,中国传统山水画也为王履提供了现实依据。本文通过对王履绘画生涯和理论的研究,分析了王履的山水画,表明了王履“师造化”的重要性。

王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师造化”的概念,这为后来的学者指出了绘画的方向,如清代的石涛、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现代的李可染、部分画家和理论家[6]。绘画创作,要向大自然学习、领悟客观现实。目前,王履的绘画作品在当前的审美观中是很有价值的。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虽然师法马远、夏圭,但有的甚至超越了他们。王履敢于创新,这就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创新。

这对于我们以后的艺术创作有很大帮助,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有必要借鉴古代优秀画家的作品,植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学习他们值得认可的地方,吸收其中的精华,但我们自身也要多临摹观察,并对现实中的物象进行写生。除此之外,还要阅读大量理论著作,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加强自身技法的练习,再通过对生活中的所感所遇,去体验和观察生活,从而形成对艺术创作的积累。在今后的创作中,这些准备将会得到很好的体现,但要真正做到这些还比较难。王履的创作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今的年轻画家,必须提高绘画艺术修养并结合理论和实践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去观察和创作作品,领悟观察自然的必要性,才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因此,王履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是很有价值的,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中国画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和理论指导,有利于绘画创作的创新,为中国画的创作发展树立了丰碑,是创新道路上的引导者,他的思想也丰富了绘画中“师造化”的内涵。

作者简介

曹迪,女,汉族,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书画艺术。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金鑫.论王履中医思想与写生观[J].美术向导,2012(1):73-74.

[3]卜登科.读王履《华山图》记序札记[J].美术观察,2013(12):103-107.

[4]彭锋.重读《重为华山图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8(2):1-3.

[5]叶海燕.吾师心,心师目,目思华山—析王履《华山图序》[J].书画世界,2011(2):82-83.

[6]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7.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
论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真善美的统一:论威廉·莫里斯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