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可视化新闻报道的提升策略

2024-02-08张玮

传媒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可视化受众

张玮

在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给社会各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依托大数据技术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的可视化传播模式应运而生,使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机制和呈现机制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技术下的新闻报道将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数据信息融合为一体,通过直观、立体多维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既深化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新闻传播的表现方式,提高了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近年来,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也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和视觉传达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纷纷开设了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专栏,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传播效果显著。人民網在2017年开设了《图解新闻》专栏,在新闻报道中大量运用相关数据,通过各种可视化方式进行呈现,备受关注。新华网于2012年设置了数据新闻专栏,并且打造了一支业务能力精湛的数据新闻团队,在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呈现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从2014年起,中央电视台先后策划了“据说”“数说命运共同体”等可视化新闻专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这些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道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它们的传播策略对于全面提升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传播的本质而言,新闻报道的可视化是一种信息呈现方式,如果想提升可视化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就必须重视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尽管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上的创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传播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对受众产生影响最多的依然是传播内容。因此,对于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传播者而言,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不断优化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传播视角,选取和受众密切相关的选题,大量采用故事化的传播方式,提升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内容深度,增强社会影响力。

1.软硬兼施,做好可视化新闻报道的选题工作。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传播呈指数型增加,人类社会进入真正的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通过优质的选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新闻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成为众多新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传统新闻报道领域,新闻报道的选题有“软”“硬”之分,相对于“硬”新闻而言,“软”新闻更加受到受众青睐。但是,随着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不断增加,“软”“硬”新闻之间的界限缩小,“硬”新闻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也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在可视化新闻报道的选题方面,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受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是和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软”“硬”兼施,切实提高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例如,在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领域,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大量使用可视化新闻报道的方式,将枯燥的时政新闻通过数据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了时政新闻的趣味性,备受好评。

2.内容为王,深挖数据新闻背后的社会价值。可视化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呈现方式,更加重视对数据的整理和运用,但大多数可视化新闻报道作品并没有对数据背后呈现的价值理念或者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解读。根据近年来可视化新闻报道作品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许多作品仅仅为用户提供了简单的信息资讯以及数据分析,在新闻报道与数据变化的关联性上、社会各行业发展的规律性上并未进行深入解读。因此,对于可视化新闻报道作品的制作者与传播者而言,不应该停留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方面,更要善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价值,坚持生产优质的新闻内容,利用多角度、多样化的分析手段尝试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为受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例如,2021年5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指数团队制作了《乡村振兴:三农短视频创作者图鉴》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作品,该作品不仅通过数据分析了短视频这种传播方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更是通过图表、文字等方式对短视频在助力三农发展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度解析,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

3.平民视角,重视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要想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采用平民化的视角,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运用轻松有趣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故事化信息的传播。故事化叙事方式往往是通过对细节的展示、悬念的设置以及特定的叙事节奏优化传播内容的表达。故事化的传播方式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可视化新闻报道本身注重对数据的挖掘和展示,枯燥的数字如果不能转化为有趣的传播内容往往难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因此,在可视化新闻作品的制作与传播中,要善于运用故事化的传播视角,从受众最关心的内容出发,通过故事传播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强化传播效果。例如,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制作了《当监察法遇上孙悟空》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作品,作品开头就采用了人尽皆知的神话人物将受众引入到特定的故事情境中,激发了受众的观看兴趣,继而又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解释了监察法的相关内容,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可视化新闻报道除了在传播内容上要契合受众,迎合时代需求之外,更要在传播形式上进行创新,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优化可视化新闻报道的阅读体验,全面提升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传播影响力。

1.充分运用图解新闻,增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认知。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以文字表达为主,有时也会采用图片或者图表进行辅助传播,但也仅仅局限于部分新闻报道,且在形态上也都是以静态为主,缺乏更加直观的阅读体验。随着数据传播技术的发展,可视化新闻报道大量运用图表、图片,推动了新的报道模式“图解新闻”的形成。图解新闻将文字、图片、数据、表格等多种元素紧密结合,将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进行系统整理,将新闻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受众面前。还有的内容生产者恰当地运用简笔画、地图和动态图片等丰富图解新闻的表达形式,增强可视化新闻报道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受众能够深度感知新闻事件的重点内容,强化传播效果。2022年3月,澎湃新闻就采用了图解新闻的方式将复杂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图片、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受众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点,提高了受众对《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的了解。

2.大量运用交互性传播技术,丰富新闻报道的视觉传播形式。可视化新闻报道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它主要是依托于各种传播技术,在视觉上对新闻报道进行直观形象的呈现,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传播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报道的可视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制作可视化新闻报道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交互性的传播特征,综合运用H5、网页交互、移动短视频、人工智能以及互动小游戏等方式进行视觉呈现,丰富可视化新闻报道的视觉传播形式,提升新闻报道的直观性,强化受众的视觉感知,提高传播效果,增强社会影响力。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制作了《2022年怎么干?六位部长这样说》的H5音频新闻报道作品,这部可视化新闻作品集结了6位部长的观点,形式上由6位部长的头像组成,受众可以通过点击头像的方式倾听每一位部长的发言内容;经济日报制作了《“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共分为6篇,运用数据可视化的技术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发展成就,该作品荣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3.综合运用体感传播技术,优化受众的阅读体验。依照麦克卢汉的观点,新媒体传播技术是人的脑部中枢神经的延伸,对人的感知和思维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要充分适应人的感知和思维的立体化需求,重视受众的阅读体验,发挥体感传播技术作用。在各类体感传播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非虚拟现实技术(VR)莫属。VR技术具有沉浸式、交互性以及丰富的联想性等传播特征,它通过体感传播技术為受众提供了一种仿真的拟态环境,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使用体验。近年来,许多媒体都充分利用VR传播技术,为受众打造沉浸式的体验环境,增强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代入感和体验感。2019年以来,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了VR频道,专门进行VR体验类新闻报道的制作。2021年初,该频道推出了《鸟瞰化屋村》的VR新闻作品,受众点击头像就可以进入到事先设置的虚拟场景,该作品以化屋村的地图为基本切入模式,在地图中配置了音频解说,设置了各种不同场景的按钮,受众点击不同的按钮就可以进入不同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亲身感受化屋村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受众的广泛参与。新媒体的发展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使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来,和传播者共同创造社会意义。因此,对于可视化新闻报道而言,应该高度重视受众的参与,提高受众的阅读体验,不断吸取受众的反馈和建议,改进报道内容和呈现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1.化繁为简,提高受众的阅读效率。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受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因素使越来越多的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单纯信息的获取,更需要加强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和深入解读。但是,复杂性的信息有时难以通过单纯的文字传播表达出来,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出现突破了文字信息传播的局限,通过图表、动画和视频结合的方式消除了受众在阅读复杂新闻时的传播障碍和隔阂,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对新闻的感性认识,将复杂的内容化繁为简,通过专业的数据解读让受众获得理性认知,提高受众的阅读效率。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网推出了《“动”察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民生红包”,暖心又提气!》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作品,该作品以受众关注的“红包”为标题进行互动,将2022年中提出的和受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转化为普通受众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将严肃的《政府工作报告》用通俗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化繁为简,提高了受众的阅读效率,备受欢迎。

2.广泛参与,提高受众的喜悦感与获得感。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出现为新闻报道尤其是重大公共性社会议题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在政策方针的宣传、政治信息的传播与表达等方面,可视化新闻报道网站以受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使受众广泛参与,形成了双向互动式的信息传播模式。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提高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从受众的留言、转发以及评论中观察传播效果,适时调整传播策略,更大程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传播者要在传播形式上善于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通过H5、短视频、互动游戏等方式吸引受众的参与,在传播内容上体现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原则,贴近受众情感进行信息传播,提高受众对知识的获得感。例如,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于2021年推出了一项名为《听说,你去了一线城市》的可视化新闻作品,该作品将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受众关注的就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让受众了解了中国城市的划分情况,也能够站在受众的角度,让受众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就业方面的理性判断,吸引了大批受众的广泛参与。

3.分众传播,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力。可视化新闻报道使新闻信息的可读性得以提升,但受众在性别、年龄、学历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单纯采用同样的呈现方式未必能起到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对于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者而言,要采用分众传播的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需求,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上区别对待,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在这方面,人民网数据新闻中心的做法值得借鉴。该中心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呈现时,会对受众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受众的年龄、职业以及学历背景进行不同类型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在传播一些严肃类的政治新闻时,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大量采用了九宫格图片、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呈现,在语言风格上也偏年轻化,经常使用“你get到了吗?”“YYDS”“破防”等网络潮词,起到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可视化新闻报道作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呈现方式,已经在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变化。这同样也启示媒体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以大数据技术和受众的需求为支撑,灵活运用图片、VR等传播技术创新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不断探索新媒体时代可视化新闻生产的新形式,优化传播内容,增强人文关怀,持续推动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可视化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