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材料”+“多工艺”协同天府特色的设计课程实践与探索
2024-02-07董泓
董泓
摘要:为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带来新的人才需求,解决产品设计专业重艺轻技的现象。课程在教学中融入四川传统工艺实践,以“多材料”“多工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迁徙等途径,培养学生立足实践、融会贯通的设计思维。在多元化的项目实践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综合材料的成型方法、装饰技法和工艺技巧,并在反复实践、再实践中体悟工艺的“程式”法则和匠心文化。本次教学改革为寻找地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衔接方式,彰显设计教育的地域特征提供了一些教学设想和研究案例。
关键词:多材料;多工艺;产品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1-0078-03
Abstract:To adapt to the new economic structure and bring new demand for talents,to solve the phenomenon of product design majors learning more about art and less skills. The course integrates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Sichuan craftsmanship into the teaching,and cultivates students’ integrated design thinking by means of "multi-material","multi-process",learning in practice,and knowledge migration. In the multi-project practice,students not only mastered the molding methods,decoration techniques and craft techniques of various materials,but also realized the "program" rules and ingenuity culture of craftsmanship through repeated practice and re-practice. This teaching reform provides some teaching ideas and research cases for finding the way of connecting local traditional crafts and modern design education,and highlight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esign education.
Keywords:Multi-material;Multi-process;Product design;Curriculum practice;Instructional design
1919年,包豪斯负责家具与室内装潢课程的匈牙利设计师马歇.拉尤斯.布劳耶(Marcel Lajos Breuer)把校内木工坊与金属工坊合并,将金属加工技术应用于传统木结构的家具设计中,制作出历史上第一把钢管椅“瓦西里”(Wassily Chair,又称B3椅),带动了钢结构家具的发展。1996年,荷兰设计师马塞尔.万德斯(Marcel Wanders)将碳纤维与传统的编结工艺相融合设计出他的代表作“绳结椅”(Knotted Chair),以及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O.Gehry)以瓦楞纸层合技术制作而成的“皱褶椅”(Wiggle Side Chair),日本艺术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用日本和纸制成的“光之雕塑”(Akari)系列灯饰,吉冈德仁为卡特尔公司(katell)设计的“日式织造”(Ami Ami for katell)等优秀的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将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相结合,并成功运用于产品研发的最好例证。本次课程改革借力地方传统工艺实现设计教育内容的创新,以期将中西方优秀的设计方法、融会贯通的设计思维与民族的造物智慧与工艺相结合,探索设计教育的地域特征和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衔接方式,为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实践提供一些教学设想和研究范例。
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推动下,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成为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趋势。各大院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为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各大院校均加强了对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例如,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开设的“造物艺术与传统设计研究基地”“手工艺课程实验教学实验室”,以及工业设计学院的省级精品课《传统造物智慧启迪创新设计研究》;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开设的《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课程等,均是地方传统工艺与当地高校课程结合的教学实践探索。由此可见,将中国传统工艺元素引入现代设计教育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产品造型基础》是成都大学产品设计系设计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的衔接性课程,开设于第2个学期,共64课时。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发现,学生从“三大构成”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材料和工艺的认知,使设计纸上谈兵、重艺轻技的情况日渐嚴重;其二,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运用于实践,缺少对优秀设计案例的理解和判断。长期以来,设计行业也被视为“创新”的前沿阵地,很多学生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创新就是设计的全部,在不了解材料、结构、工艺特点的情况下,一味在造型上“求新”“求异”,极大地阻碍了后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解决以上问题《产品造型基础》课程以PBL项目制学习理论为导向,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尝试将多种地方工艺引入课程实践,使学生在心手合一的实操过程中认识材料与工艺的特性,形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设计思维。
(一)制定学习日历(2学时)
根据《小拉鲁斯字典》对“设计”的定义,设计不仅是一门以创造物件、环境、图形作品等专门的训练,也有依照一定步骤,按预期的意向谋求新的形态和组织,以此满足特定功能的概念;因此,“设计”也是一种计划、规划、设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概念,引导学生成为时间的管理者。制订学习计划也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微信群、QQ群设置公告栏,把课程计划、注意事项、实践内容等课程日历分享给学生,使课程每一个环节的任务、时间安排、学习任务可视化,引导学生们根据课程安排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学习日历。《PBL项目制学习》指出:一份好的学习日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做计划,调整学习进度,排除潜在的困难。学生会根据实践的内容提前在网上购买所需的材料、工具等,并合理地计算物流时间规划模型制作进程等。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经历。他们对学习时间的分配、管理缺乏经验。因此,有明确时间节点的课程日历会让学生更加注重对学习的管理和对重要时间节点的把控,解决學习过程中拖沓、散漫的问题。
(二)在实践中学习(48学时)
本次教学改革在传统工艺的学习部分始终围绕着“工”的实践和“艺”的认知方面展开;“工艺”二字,“工”在前“艺”在后,说明了只有先具备熟练的工艺技巧才能做制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体现出工艺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和实践中“工”的部分更注重对文化、材料特性的探索,帮助学生积累对材料、造型、工艺、技法等可相互借鉴、交叉融合的经验。“艺”的部分则始终贯穿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培养,以全球化的视野和本土化的行动,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传统工艺的设计表达形式,理解工艺的介入、融合的形式是多样的、广泛的。课程实践依托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平台,采用地方本位教育概念,引入四川竹编工艺、陶瓷、漆艺、缬染、年画、皮影、蜀绣等传统工艺,让学生在田野调研、工具探索、材料与工艺实践的过程中,切实地掌握产品造型的方法和规律。
1.田野调研
田野调研是工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路径。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活态”的技术,至今还存在于我国民间和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根据我国传统工艺的类型,将田野调研分为两大版块,一是以中国古代技术史范畴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如农具、交通工具、印染、编织、陶瓷等生产生活用品的加工制造工艺。在这一类的调研中,以走访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传统工艺品厂为主,从技术工艺、器物造型、材料选择、劳动工具等方面展开访谈式、体验式调研;在与传承人、从业人员的交流互动、工艺示范、实物演示、历史溯源的过程中,形成对人文环境、地域文化知识的基本认知;二是以年画、皮影、蜀锦、蜀绣等以满足文化、审美与精神需求的传统工艺品为主。主要以参观博物馆、大师工作室途径实现,过程中,结合设计美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理论知识分析工艺品的造型、纹样、风格和工艺特点,强调从艺术审美、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引导学生从技术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传统工艺,为传统工艺构建一个文化和情感空间。
在田野调研中,教师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制订调研内容,以及相关出行方式、时间规划、拟定调研方法,访谈问题等。让学生对当地工艺、发展情况有所了解的前提下,促成调研项目安全有效地开展。最后,在学习日历中发布调研提纲,调研地情况、交通路线、时间安排、调研内容、教学重点、作业设置、后续工作等,让学生根据提纲要求做好学习计划和相关准备。
2.工具探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工匠而言,工具被看成手的延伸,适合的工具是施展技艺的重要物质条件。在传统工艺领域,许多特殊的工具仅用于特定材料处理的某一环节,因而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由于许多工具都是由手艺人根据自身的需求制作而成,所以在材料、形制、动力系统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了解各工艺基本工具的用途也成为学习传统工艺的一个重要环节。
工具探索以设置多单元材料实践展开。在竹编工具探索中,学生在学习竹篾、竹丝的制作的过程中会使用到锯子破竹、用篾刀分蔑、用匀刀分丝,学习用传统手钻和现代手钻在竹片上开孔的技巧和方法等;缬染,以四川泸州叙永、古蔺等地区的蜡染工具和材料探索为主,学生在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调蜡、碾布、绘图、渍染、去蜡的过程中,掌握蜡锅、蜡刀、熨石、案板、染缸、清水锅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漆器工具探索以木胎、金属胎、夹纻胎的底胎制作为切入点,通过制胎、封漆、裱布、刮灰、补敏、打磨等工序中掌握旋床、刮撬、刮刀、发刷、砂纸、粉筒、莳绘笔等工具的用途,过程中还会接触到漆液从漆树提取、过滤、晒制过程所需要用到的工具等。在实践中体会“百里千刀一斤漆”“百斤原竹抽丝8两”等艺谚艺诀所蕴含的匠心文化。
3.材料与工艺实践
传统工艺中,对竹、木、棉、革、漆、陶、瓷、金、银、铜、铁等材质都有与之对应的雕、刻、染、织、髹、熔、铸等工艺,在形式的处理上也有具体的“程式”法则,以及各种技术的经验性知识。因此,在项目实践中,不仅需要了解工艺对相关材料的成型方法、装饰技法和工艺技术,还需要在实践、再实践中体悟工艺的“程式”法则。实践内容以陶瓷、竹编、印染、漆艺等与后续课程联动性较高项目展开。
1)在陶瓷项目中,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学习泥条、泥板和拉坯成型等四川陶瓷的造型方法和制陶工艺,以及釉上彩、釉下彩、刻画镂空、剔划和肌理装饰等陶瓷装饰技法的学习。在入窑烧制环节,学生可以在校内工作坊学习电窑,气窑等现代烧制工艺,也可以到校外实践基地体验煤窑、柴窑等传统窑炉的烧制过程,了解泥料、色釉配制、窑炉烧制等工艺流程,感受不同的烧制方式对釉面的影响以及在制作工序、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劣势对比。
陶瓷项目实践还强调跨学科团队学习,过程中会组织部分实践环节与视觉传达专业的实践项目并行,创造两个专业方向共同学习的机会。例如,在拉坯成型和肌理装饰环节中,不同专业的师生在立体思维和平面思维方面可以形成有效的交流互鉴。
2)在竹編项目中,主要以编织工艺的学习为主,第一部分以制作“竹扇”学习平面竹编。学生以4人为小组,分别制作由人字纹、十字纹、水波纹、回字纹编织而成的竹编扇。由于竹编千变万化的纹样都是从最基础的压一挑一、横纵编织延伸而来,掌握各种基础编织技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竹编程式和规律的理解。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本色、染色、烤色等篾条选择,使学生的竹扇有更多“个性化”的表达,缓解学生在基础训练中的枯燥情绪。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色彩构成的原理融入纹样的制作中,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染色工艺处理后篾条的质感、柔韧度等差别。最后,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指导,学习完成其他编织纹样的小样制作。让学生在“学-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新技能,巩固已有技能。第二部分,以竹编碗、胡椒眼小筐等项目学习立体竹编工艺,过程与平面竹编学习相似,主要学习常见立体竹编器物的“架底”“加经”“扭口”“锁口”“锁脚”等制作工艺,如图1。
最后,学生将平面竹编的镂空、篾片材料的透光性与现代灯具设计相结合,以竹篾有序的编织和层叠组合防止灯光的眩目,并形成具有柔和光影效果的灯具产品,如图2、3。在立体竹编的设计应用中,一些同学将立体竹编与回收的二手家具相结合,通过观察人的坐姿习惯和变化进行家具产品的再设计,充分发挥立体竹编结构的支撑性和造型形式的可塑性,在原有的座椅上赋予新的侧靠功能,使竹编不仅有了实用性,也兼具审美性,如图4、5。部分同学还将废旧的竹凳与亚克力等新型材料相结合,以瓷胎竹编工艺,在亚克力材料和竹材料连接处进行加固和装饰处理,在修复破损竹凳的同时赋予传统竹凳现代时尚的美感,如图6、7。
3)在缬染项目中,以四川自贡白族的扎染技艺学习为主。学生在技师和授课教师的指导下用天然材料调制染料,过程中了解植物染剂的配方和制作流程。通过对不同材料如:棉、麻、丝、缎等各类天然织物和皮革面料进行小样染色实践,了解材料染色的属性差异,再用绳、线、纱等工具对织物进行“绞、缝、扎、捆、撮、叠、缚、夹”等处理。其中,对蜀缬特色技法“绞”和多色套染进行重点讲解和分组多次练习,在实践中,感知“绞”“缠绕”“打结”的力度、疏密在单色染中图案的差异变化。最后,通过提染、夹染、破染等套染工艺完成项目实践。
4)漆艺实践项目是整个工艺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原因是漆器工艺不仅有“漆”的材料特性和与之相配套的制作工艺,过程中也融合、渗透了多种材料和工艺技法。例如,胎骨是漆艺髹漆制器的基础,而漆器胎骨常以木、麻、竹、皮、陶、金属制作而成,因此,漆器的制作也需要掌握多种材料制器的工艺;在装饰技法方面,髹漆工艺介入传统陶瓷装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此,漆器、陶瓷使用的工具,以及陶瓷花釉、裂纹釉和髹漆的变涂工艺、蛋壳镶嵌技法也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学生前期累积的一些材料与工艺的经验,可以在漆艺实践中得以展现。学生可以根据擅长的材料制作胎骨,并根据胎骨的造型进行漆绘、油彩、针刻、戗金、贴花、堆漆等髹漆技法练习。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同学们会与绘画专业研究生的漆画、综合材料课程共同进行,通过与其他年级、专业、课程的学生共享工作坊,在交流、观察、探讨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创作方式,多方位地认识传统工艺。
(三)知识迁移(14学时)
在《PBL项目制学习》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是稀缺的资源,获取方式也变得十分多元化和便捷化。因此,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并突破学科壁垒,学会钻研和应用知识,并通过掌握学习方法成为终身学习者。项目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迁移的机会。在项目的立意、选材、设计到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成果会从各个层面反映出知识迁移的成效。例如,设计理论的运用情况,材料工艺在产品造型、结构、功能、装饰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等。教师在跟踪、评估设计可行性的同时适时给出建议,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设计方法与传统工艺的解决方案。最后,课程作业会通过展板图例、实物展示、多媒体播放等多种方式在线上线下展示,多方位地呈现同学们的创造力和实践技能水平。课程成果展示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也是师生间教学关系良性互动和教学质量的客观体现。
产品设计作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学习的内容需要涉及多个学科。随着行业之间的连接逐渐紧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越发交叉和综合。“多材料+多工艺”项目实践,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丰富的工艺范例中掌握“融”的思维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高阶思维。在教学组织方面,课程团队需要与传统工艺机构、企业建立长久的伙伴关系。同时,跨年级、跨专业共同授课也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多方面配合,共同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确保各个实践项目顺利有序地展开。在本次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部分校外实践受疫情的影响转为校内实践。虽然,校内工作坊经过近3年的建设已初见成效,但相较于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感、参与度等方面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这次教学改革虽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在推进设计教育本土化方面是一次积极的和具有实施性的教学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大学2021-2023年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编号:cdjgb2022083)阶段性成果;成都大学“专创融合”创新创业示范课程(cxcyzc202206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涛,李峰. “四创融合”背景下的产品设计PBL教学探究[J]. 设计.2022(11):143-145.
[2] [美]苏西.博斯,简.克劳斯 . PBL项目制学习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0(12):100-102.
[3]吴义祥,黎静萍,张宏阳. 东阳竹编手工艺融入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 设计.2021(8):110-112 .
[4]黄妍,林秋瞿,高嵬. 关于传统工艺及材料调研在设计课程中链状训练研究的教学思考--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个案研究为例[J]. 艺术教育2018(5):153-154 .
[5]张城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保护研究 [J]. 设计.2019(7):110-112 .
[6]董馥伊. 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数字化教学的思考[J]. 装饰.2013(6):133-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