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叙事理念下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研究

2024-02-07张亚冰徐旻鹰丁继军

设计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叙事性

张亚冰 徐旻鹰 丁继军

摘要:探索景观叙事理论为乡村设计的提升提供新的方向和方法的可能性。通过对菰城村中的历史传统素材与故事情节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总结景观叙事理论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设计策略与应用,构建叙事性设计模型,将传统村落文化转化为体验式感知融入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得出景观叙事在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策略上相较于传统视觉化设计手法的推陈出新。该策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下菰城遗址;叙事性;景观叙事;公共文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1-0040-04

Abstract: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landscape narrative theory to provide new directions and approaches to the advancement of rural design. Through the indepth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story lines in Gucheng Village,the design strategy and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narrative theory in public cultural space are summarized,and a narrative design model is constructed,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ransformed into experiential perception into the public cultural space of the village. It is concluded that landscape narrative is an innovation in the design strategy of public cultural spac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visual design techniques. This strategy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Traditional village;Ruins of Xiagucheng;Narrative;Landscape narrative;Public cultural spaces

叙事理论被应用到景观当中,一方面是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景观与叙事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20世纪90年代,叙事学开始转向空间领域,成为一种能够表达空间中场所精神意义的方法,通过叙事手法,空间中的参与者可以感知场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提升对场地的认同感和体验感,从而感觉自己正身临其境地在某一段故事情节当中,产生共情,从而催生出景观叙事。

塞特斯怀特在20世纪初最早提出“景观叙事”一词,提出景观设计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再现场地的历史记忆,体悟文化内涵,以这样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于某一时期或事件的相关记忆;马修波泰格和杰米普灵顿在《景观叙事》一书中提到,景观空间是场地故事的承载空间和发展背景,也是故事螺旋发展变化的推动因素,同时故事也赋予了景观空间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景观叙事并非简单地讲述一段故事或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景观的形式将场地所蕴含的场所精神、集体记忆、人文典故、传统风貌等向观者传达,使得体验者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获得不同的场景认知和场所体验。

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地域文化特征,其公共文化空间是村落重要的构成要素,是村民进行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具有增强乡村集聚力和传承地域文脉的功能。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时代”的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发展,具有神秘感、艺术感和沉浸感等特征,这些促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更新,以符合游客的沉浸感知力。

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大量游客涌向乡村的同时,传统文化也逐渐遭到破坏;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成本的降低,城市、外国文化等“快消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观念,原本以宗族血缘、地缘、业缘为核心的乡土价值观逐渐淡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乡镇企业破坏古镇,舍本逐末的更新;村落“复古风当道”,实则拆真建假;“仿古城”“微缩景观”“怀旧风貌街”等,保护实质上是在“更新与破坏”,使乡村风貌遭受严重侵蚀,宅邸、庙宇、宗祠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正逐渐被破坏,被同质化、模块化的建筑空间所取代。加上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乡村空心化问题愈加严重,使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失去了主体,仅在一些进行特定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之中有所保留。

因此,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要注重对村落传统文化的载体,即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活化。同时,对于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只为追求经济价值而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传统村落有旅游价值,同时还有历史、民俗、科学、艺术等诸多地域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进行文化振兴,利用景观叙事对村落公共文化空间景观更新,有利于活化原本静态的传统村落文化,并使之与大众之间达成有效的情感和信息的双向交流,应是未来乡村振兴建设策略的重点及方向。

(一)景觀叙事手法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宏观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指的是一种整体场域,由乡村的公共建筑、村头聚会地、广场游园、河流水系等乡村聚落景观及村民生活生产场景共同构成;微观层面上可以指一些历史类空间,是传统文化与村民进行日常活动的载体。下文涉及讨论对象以微观层面为主。文章将围绕传统村落空间中的公共性和文化性两方面,通过分析景观叙事手法应用于乡村,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策略进行探索实践。

景观叙事的设计方法目前更多应用于建筑学、城乡规划等方面,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的分析研究也多数围绕村落的宏观层面,从景观叙事的视角下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研究与实践尚显不足。景观叙事因其自身具有的故事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优势,突破了以往视觉化的表达方法,以一种场景化的方式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提供了新的设计转换形态,通过优化整合景观空间、传统地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体系,使体验者进行心理互动,深刻体会人文内涵。在诠释传统地域文化与构建乡土景观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价值。

(二)景观叙事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的营造方式

以景观叙事手法介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非遗技艺等角度,将其表征层次和精神内核相结合,对其中的叙事词汇进行提炼整合,得出叙事主题,搭建叙事话语体系,针对不同需求营造故事篇章,形成参与性和互动性极强的公共文化空间。使人群在内参与感知,产生文化认同感,体会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价值与作用。

1.分析叙事词汇要素

叙述事件构成的最基本元素是词汇。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是指乡村生活、交往、文化活动中的“乡土故事”元素。通过景观叙事手法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式。(1)物质形态:山水、建筑、田园、林地等物质形态均可为构成景观空间的基础名词,其对应的色、形、状、材是形容词。(2)非物质形态:乡村故事、非遗传统等文化非物质形式的景观要素,具有情感属性,是表现出地域空间深层意义、反映乡村差异的基础词汇。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对其进行分类和语义搭建,并建立词汇表,是构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叙述性设计营造的前提。(3)空间文化表达: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与地域故事,要合理地利用空间内的多种叙事词语,形成话语文本,并通过相应的表现策略将其传承延续,是乡土文化空间叙事话语建构的深层目的。

例如,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东田村,通过对村落物质形态进行符号凝练,保持空间地缘性引导特征;村内对建筑、古桥的顶瓦、墙体、立面等具象符号进行视觉化的提炼,在保留场地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以赵汝愚丞相故里为核心,挖掘非遗文化元素。通过文昌阁、宋街等物质载体,深入挖掘名人文化,树立丞相故里旅游品牌。接着通过实体文化,展示多元叙事空间:东田村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产业基础为依托,与文化苑、文化礼堂、春泥计划活动室等文化设施相结合,举办摄影展、研学等活动,实体化叙述传统文化。

2.确定叙事主题

明确的景观叙事主题对于场景的故事情节、文化认同和氛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场地增强特殊性,还原集体记忆,使游客获得文化感知与认同。设计师应深入挖掘场地特有的人文内涵、风土人情及文化特征,为设计主题进行空间的叙事性营造,通过主题性构建出地域特征明显的公共场景。

例如,浙江省衢州市清湖三村。清湖三村依托着清湖古镇,以及作为首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的清湖码头和仙霞古道,历史遗存众多。村落紧紧围绕“仙霞古驿,水陆商埠”主题来打造以古道文化、商贸文化为特色的滨水风情古村(如图2)。通过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并植入新的业态,来活化建筑空间。古公泰酱园旧址在修缮后作为商帮文化的展示馆;仙霞古道、传统建筑作为叙事载体共同构成公共文化空间,古道文化作为词汇,叙述商埠文化与民俗记忆,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依托古镇的非物质文化和民俗风情,拓展相关的文化体验,同时丰富旅游内容。举办“一日村民”体验:游客参与公泰酱园酱油制作、传统染布、古道文化观光等,参与农活作业、体验民俗文化、感受仙霞古道风韵;体验乡村夜生活:夜游江山港,住农家乐,听地方民乐;教育科普体验:打造中小学研学目的地。

3.搭建叙事话语体系

首先,从各个空间之间的逻辑结构出发,将叙事词汇,即乡村景观要素有目的性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逻辑的话语关系,从而构成空间画面的关键性框架。故事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空间内部的线路设置、景观节点的次序来表现。接着形成空间叙事的情节性,采用“并叙”“倒叙”等多种叙述方式,在“转折”“悬念”和“突然结尾”等戏剧性的变化中,可以使空间的体验者形成更深刻的场所记忆,从而更容易與空间中的精神文化产生共鸣。最终编排出空间的结构。村庄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形成了整个叙述方向的背景以及村庄节点的布置。在整个叙述结构中,既要考虑到村落格局、山河交通等因素,又要考虑到村落中叙述群体的活动与心理,使各个文化空间单元有序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架构。

例如,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石泉村,石泉村为一代名门望族吴氏故里,通过提炼“吴十万的故事”宗族文化特征元素,以“江南山乡·千古儒村”为主题,快速发展旅游业。首先通过并叙的情节编排方式,在整个村庄旅游线路的规划中,根据环境节点布局、街巷道路现状,设计出两条并列式的游览线路,将山地文化溯源区、石泉古村核心区、耕读传家农耕体验区3个大文化片区和若干公共文化空间同时串联,并列式叙述耕读文化(如图3)。其次,以点串线地叙述村庄文化,在耕读传家农耕体验区的规划中,以代表人物吴诚为切入点,通过叙事化表达介入景观空间节点,在船花浜南岸,配合吴氏宗祠和藕花池,具体布展内容为家规家训、吴氏世系谱、主要文化名人等,形成吴氏文化展示的核心区块,构成石泉村的叙事文本。

4.叙事性营造设计模型

叙事主题确定之后,要对主题进行充分表达就需要建构完善的叙事性设计模型。景观空间中的游憩活动、设施和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叙事结构表述,一个结构清晰、安排合理的故事线在空间故事主题的表述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建构空间叙事逻辑、形成空间叙事情节、创建空间文化表达来建立叙事结构模型。基于此,从人群-空间-文化这3个维度展开,来建构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景观营造模型,指导后续设计策略的提出和设计实践的具体展开。

(一)菰城村现状分析

菰城村隶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作为湖州建城的起源地,历史底蕴深厚,有修建于战国时期的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下菰城遗址及多处三普文物,也有传统茶叶制造技艺和众多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菰城村景观特色型、文化呈现丰富型和故事型的特殊性。

近年来,村庄空心化加剧以及乡土景观空间环境的破败,非遗传承人正在急速减少,乡土原始风貌也在逐渐流失,传承载体的缺乏,使村庄内部特有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非遗技艺等文化无法展现。目前村庄整体活化利用程度还不够,业态引入不够充分,没能发挥古建筑的多重价值,对新业态的创新活化利用不够到位,菰城村村庄内部虽然设有文化礼堂和各类型的展示馆,但其展示形式都是以展板、海报等单一视觉化的传统方式呈现,与参与者的互动性不强,双方文化难以感知。

(二)叙事词汇提炼

在传统村落的叙事性设计营造中,公共文化空间承担着“叙事客体”的作用,而游客、村民等使用人群则充当着“叙事主体”,通过话语的提示和自身内化,在自身体会中形成话语语义,是从客体中获取叙事的词汇内涵及叙事内容必要环节;在公共文化空间中,需要提炼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景观元素,即叙事“词汇”,从而感知叙事场所中的文化内涵、集体记忆、场所精神。

菰城村内部的公共文化空间按场地发生的主要文化事件类型可分为村庄生态、生活记忆、文化传承、生产消费4种空间载体类型。根据现场考察与访谈,本文通过对所研究区域中的历史遗迹和周围景观所构成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叙述“词汇元素”进行提取,根据其空间载体进行归类,并对其叙述意义进行了分析。(参见表1)对菰城村的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可以看出村民在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当中进行着自觉的或特定性的传统文化活动,并且留下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痕迹与历史印记,形成了一系列的叙述“词汇”。可以使场地中所发生的历史故事与民俗技艺等文化的内涵,或明喻或暗喻地表述出来。

(三)叙事手法应用

1.提取情节关键帧:叙事词汇的提取和情节的支撑是景观叙事的关键,情节是故事的驱动因素,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从菰城村文化故事的情节出发,在事件发展的情节中寻找关键性的画面,以叙述的主题作为主线贯穿于关键情节当中,对故事中所蕴涵的精神文化进行剖析,以前文梳理的叙事词汇合理地表达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关键帧画面。

菰城村真实完整地保存了下菰城遗址以及原住民的生活印迹,浓厚的先楚风俗文化使其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菰城村将上金禅寺上方空地打造成遗址观景平台,直观展示古城风貌,诉说春申君建城的悠久历史。以吴沈门码头为中心,营建提升了苕溪、竹海、古牌坊等生态景观空间,叙述山水环抱、聚气藏风的空间格局。修缮供销社、七间屋等建筑,保留原始风貌和尺度,诉说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分配生产、生活资料的历史进程;历史痕迹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村庄演变故事和历史文化的全景展示,传统人居环境和天人合一的景观格局,带给游客真实性体验。

2.勾勒故事线索图:将菰城村当中的历史事件、民俗故事、非遗技艺的若干关键帧情节进行提取凝练之后,需要将叙事的主题线索与其串联。这就需要通过对故事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村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故事情节等的线索提取出来,连同画面的关键帧进行整体串联,从而构成一个贯穿整体村落空间的叙事主题,这是菰城村公共文化空间在叙事节点塑造上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菰城村从建村至今历史进程中的各部分关键性事件,以线索为导向进行梳理与整合,将菰城村整体的叙事故事以“文脉传承发展”和“沉浸式旅游体验”两条主要线索进行搭建。通过并叙的情节编排方式,将两条主线在整个菰城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当中进行首位贯穿,使得叙事线索的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相互呼应、以点串线的连接在整个村域的叙事场景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些明显的空间线路和叙事性的场所当中,形成突出村庄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意蕴的抓手。

文脉传承发展主线:利用千年下菰城遗址资源和良好的区位、生态、文化优势,以老街为载体,将村庄的地域文化元素重组,融入空间当中,提高故事情节和感官丰富度,置入陶艺工坊、青瓷展示、“菰城旗枪”传统茶艺馆等各类业态,形成集聚效应,打造非遗艺术一条街,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提炼春申君形象,打造文创品牌;结合商业业态,开展研学旅游。使游客切身体验非遗技艺,结合现代的审美重新演绎手工制作过程,产生文化认同感,获得沉浸式文化体验。

沉浸式旅游体验主线:根据菰城村内的经典历史事件,城邦建立、矿山关停记、云巢庙里十楼十底传说等,进行提炼总结为主题线索,分析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与画面,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叙事设计之中运用。将菰城村建设成为集乡村休闲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体验型村落,凸显“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形成“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文旅发展道路,真正为传统村落建设助力。

3.营造寓意氛围感:从表征层次到精神层次两个层面,将村内历史事件、民俗技艺等,先通过视觉符号的转化,再运用到空间当中引起参与者的文化认同及领悟共鸣,对村落内的公共文化空间节点进行篇章式营造。菰城村根据下菰城遗址,打造遗址公园,对春申君生平事迹、下菰城原始风貌进行提炼与展示,楚风浓厚的古城缩影营造了沧桑的时代感;修复古亭、茧站等传统建筑,在中国传统风格的雕梁画栋与现代材质的穿插组合中,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巧妙兼容;以遗址观景平台为核心,从视、听、触、嗅4个维度打造楚风寨竹海盛境。由感官层次到精神层次,营造出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氛围感。厚重的古城风貌、生动的春申君形象、民居的烟火气、潺潺的苕溪水流,带给游客戏剧性体验。

传统村落作为乡村物质空间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村落的发展与变迁,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彰显着地方特色。景观叙事理念下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将空间中的景观叙事元素进行统一筹划,将历史建筑、乡土景观和地域文化整合,形成叙事结构,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打造具有场所精神、人文内涵的乡土文化景观。使体验者在空间中建立场景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深刻的场所记忆 。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项目“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2023GF064)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张楠等,译.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刘艳.“景观叙事”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4(09):95-96.

[4] 丁继军.思维方式转换是生态文明时代环境设计应对与发展的关键——丁继军谈环境设计[J].设计,2020,33(16):39-48.

[5] 王千意,黄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以常州梅林村为例[J].设计,2018(23):67-69.

[6] 杨小军,丁继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差异化路径——以浙江五个村落为例[J].创意与设计,2020(03):18-24.

[7] 陆邵明.浅议景观叙事的内涵、理论与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3):59-67.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叙事性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