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竹器的“拟态”设计模式与审美特征研究
2024-02-07张小开崔馨予刘飞
张小开 崔馨予 刘飞
摘要:为发掘传统器物的设計理念、方法和技术路径,为新时代中国原创设计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文章基于竹材材料特性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传统竹器的拟态设计模式与审美特征进行系统化研究。提出中国传统竹器的“拟态”设计模式包括形态模拟设计、结构模拟设计、肌理模拟设计、隐喻性模拟设计4种设计模式。进而指出传统竹器拟态设计的3种路径转化方式与三大审美特征。即物象重组、删繁就简、通感移植设计路径、“材美工巧”的自然美、“寓学于趣”的功能美和“中华文化”的内涵美。
关键词:拟态;竹器;设计模式;路径;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1-0001-04
Abstract:To explore the design ideas,methods and technical paths of traditional utensils,and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iginal design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mboo material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mimicry design mod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bamboo utensils by case analysi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imicry" design patterns of China traditional bamboo ware include four design patterns: morphological simulation design,structural simulation design,texture simulation design and metaphorical simulation design. Then,it points out three ways of path transformation and thre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bamboo mimicry design. That is,the reorganization of images,the simplification of complexity,the design path of synaesthesia transplantation,the natural beauty of "skillful materials and art design",the functional beauty of "entertaining learning" and the connotative beauty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Mimicry;Bamboo ware;Design pattern;Path;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拟态”一词原出自拟态仿生学,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1]。竹器,是用竹子作材料编制的器具的总称。借助上述概念,本文中所涉及的“拟态”竹器主要是指采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并依据一定设计模式进行创作的器物的总称。为此,本文鉴于竹材的材料特性,提出传统竹器的“拟态”设计模式为形态模拟设计、结构模拟设计、肌理模拟设计,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传统竹器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形态特点
竹外在形态挺拔直立,内部形态各不相同。竹竿常为圆筒形,竹枝形态细密零散,看似简单,却分为单枝节、双枝节、三枝节与多枝节(图1),竹根部的完整形态是一个由细到粗的纺锤体形状[2],可模拟多种形态。竹子进行一定的处理后,会产生竹丝、竹篾等多种加工材料。因此,不论是竹的原始形态还是加工后的竹材均可为竹制器物模拟的丰富性与真实性带来独特的优势。
(二)结构特点
竹是天然的高耸结构,高度较高,横截面较小,茎具节且中空。竹材纵向劈开后,不同竹节和竹材维管呈现出了平行排列状态,存在的竹节和竹材维管具备较强的抗劈性。竹材力学强度大,弹性好,且韧性强。因此,竹的结构特性与力学特性会给拟态器物带来坚固、精密、质轻且组织形式合理[3]、变形协调性优异等特点。(图2)
(三)肌理特点
竹材肌理主要分为自然肌理和编织肌理两种(图3、4)。自然肌理又分为表皮肌理、竹鞭肌理、根部肌理、纵剖肌理和横截肌理。竹制拟态器物多以编织肌理为主,如:回文、三角等多种形态[4]可使拟态效果更加丰富多彩。竹篾本身的柔韧性及中国数千年竹编工艺的流传而十分丰富,能模拟变成各种肌理效果,无论是细腻还是粗糙、平面还是立体,均能有效模仿。可见竹材肌理是竹制拟态器物中尤为重要的美学特征,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一)竹器拟态的设计模式概况
如图5所示,竹器拟态的设计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别,一是突出外在形式的表征性模拟设计,二是强调指代的隐喻性模拟设计。同时,这两种设计模式都与竹文化内涵相关联。表征性模拟设计一般采用具象模拟和抽象模拟,而隐喻性模拟设计和抽象模拟设计互相渗透,并与竹文化内涵联系更为密切且直接。
1.表征性模拟设计
表征性模拟设计指依据被模拟对象的表面特征进行模仿设计,主要分为形态模拟设计、结构模拟设计与肌理模拟设计3种方式。
(1)形态模拟设计
在仿生学的分类中,形态仿生分为具象模仿和抽象模仿。故此,将竹材拟态的模式分为直接模拟设计与间接模拟设计两种模式,以下进行分别论述。
直接模拟设计作为竹器最基础且直观的拟态设计模式,主要是对具象形态的模拟设计。首先,要追求设计结果与被模拟对象之间有较强的视觉关联性,从而使直接模拟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竹具有多枝节特点,虽基本无实质性用途,但在模拟动物触角的时候却被利用得恰到好处,其次,竹根部连接的根须,看似粗犷,却可巧妙地模拟成毛发。如图6,整体利用了竹枝、竹丝等竹材完美展现了蜻蜓身形的每一处花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竹节恰如其分地对应了腹节部分,使得整体形态被模拟得惟妙惟肖。再如图7所示的竹制蚂蚱,整体采用竹编织工艺对其进行了模拟还原。虽未采取完全写实性表现,但充分利用了竹青与竹黄的颜色区分对色彩进行了模拟,使其整体形态更加生动可人。因此,将器物特点直接应用到拟态设计模式中,最终的呈现方式会更好地突出竹的原始植物形态。
间接模拟设计比直接模拟设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是以原始竹子形态特征为基础,并进行抽象化处理应用于产品当中[5]。如图8,利用天然的竹枝描摹了似仙鹤的形状,其形态简练,但极富传神,以极简的抽象形态表达了鹤飞翔的动态和意境。再如图9所示的“竹制落地灯”,巧妙地利用了竹材丰富的编织工艺,运用几何分形的方法模拟了鹿的形态,进而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光感,整体简易但意义非凡。间接模拟将竹制器物的艺术性、观赏性融为一体,充分凸显竹制拟态器物的工艺美感和文化传承。
(2)结构模拟设计
结构模拟设计更多是以事物内部为关注点进行方式创新,其往往会给产品功能、创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传统竹制玩具中,出现的竹球,其结构精巧,对竹皮竹篾进行选用,是希望将竹子和竹球的韧性和弹性尽可能地保留下来,使其成为民间传统运动项目,进一步为其结构特性做了较好的说明。
外部模拟设计,如图10,民间广为流传的儿童玩具竹蜻蜓,因竹肉组织中包含了维管束和基本组织这两大单元。维管束源于纤维和导管这两种细胞,纤维细胞在竹竿中纤维长而密的部位[9]。所以导致竹材柔韧,不易变形,做成的竹蜻蜓不会由于配重不均衡而影响飞行,才可使得模拟成为螺旋桨结构。
內部模拟设计,针对竹家具中热弯成型工艺制作的“冂”形结构图11模仿动物“筋骨相连”结构,是一种在传统工艺中只能由竹材实现的热弯成型结构,制作家具方便,同时结构受力不受影响。再如图12竹制灯具,其顶部造型利用竹自身材料特性,才可以更加便捷地模拟圆形、圆柱等造型结构。因此,竹子本身的特性可为结构模拟带来便捷与优异。
(3)肌理模拟设计
肌理模拟设计是指模仿物体表面的纹理质感,提高产品外表的艺术美感,这是对自然美的一种转化。竹材的肌理模拟设计,主要是通过模拟竹自然肌理设计或编织肌理设计,使设计形态不再拘泥于传统类型。
自然肌理模拟设计,竹表皮肌理平整光滑,清凉细腻、光泽度高。竹鞭肌理呈横状纹路,竹材根部纹理丰富,多以钉状纹为主,硌岢不平。竹子的纵剖肌理在靠近竹节处则会出现“丝状”“线状”等特点,横截肌理也极具美观,其横切面上,会呈现出深色麻点状。如图13所示,竹根雕金蟾,是基于竹根本身独特的肌理开展设计,利用竹根自身肌理的效果模拟动物身上的肌理或造型,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图14所示的竹根雕罗汉像,对人物罗汉的须发、眉毛等部分进行施艺,使其极富装饰感。
编织肌理模拟设计,同样能实现肌理模拟设计的器物还可使用竹编模拟设计不同的形态,如福建安溪竹编中常见的菠萝编就非常典型(图15),整体造型模拟菠萝的竹编瓶器,装饰效果与特色鲜明。
2.隐喻性模拟设计
隐喻性模拟设计是竹器拟态中较为独特的一种设计模式。现有多数隐喻性器物都是通过外在形式进行语义解码[7],而竹器隐喻性模拟设计的重要基础是悠久而丰富的中华传统竹文化内涵。如图16,该产品使用原色与青绿色意为“青梅竹马”。常伴有美好吉祥之意。再如图17,竹花器整体利用天然竹材,背景呈圆月状,如若插入花草,如同满月之下,花景盛开。再如图18,整体以圆形为基础,形态似花朵,整体象征着美好圆满。最后,如图19,形态模拟自然界的云纹,整体由7种颜色构成,寓意天降祥瑞,吉祥象征。
(三)竹器拟态设计模式的作用
首先,拟态竹器设计模式的出现可以改变消费者对传统器物的认知,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过去,由于传统工艺的限制使竹制品形式较为单一。但随着现代工艺的不断改进,器物形式也更为丰富,更重要的是现代人审美意识的提高,因此,满足现代人新的功能需求就要开辟新模式。竹器拟态设计模式,一方面是针对竹材的雕、钻、刻、编等传统工艺的改进,同时提取结合竹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制作,从而提升竹器物的品质感和价值感。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设计模式的转变能让消费者认识到传统竹器已不再是大众心理所存在的固有形式,而是能体现中国传承精神的一种文化内涵,从而带动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
其次,拟态竹器这种新的设计模式有助于引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传统器物的设计形式进行思考。中国文化讲顺势而为,文化的回归是必然之势[9]。近几年,可以看到设计师在设计中用到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但很多作品出现了元素拼合,更多的是表面的形式化。竹器拟态模式设计的出现,尤其是隐喻性模拟设计更强调了情中看物,同时放大了作品的精神层次。拟态设计模式这种情与物的结合方式,将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新方向。
(三)竹器拟态的设计模式转化路径
1.以“物象重组”为路径的形态模拟设计转化
物象重组在这里指将原始竹器所采用的形式进行分解后再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手法。根据上述案例可知,形态模拟这种设计模式自身兼具拟人化特征。同时,案例中竹制拟态器物的表现形式对线性(竹丝、竹条)的应用性最高,面和体要求次之,点元素的表现最少。这是由于竹材的力学特点,导致其在可拟性方面有强烈的优势,并具有特殊的表现能力。这里将以线性为例说明,如图20-22,三者都是通过竹材进行座椅的设计,但效果截然不同。图20为传统竹椅。图21的竹椅在形态上模仿树叶的形状,且造型更加美观,符合人体工学,更具趣味性。图22意为飘的作品,整体形态似风、似水、似长发、使观者极具想象。因此可见,虽是同种材料,但利用原始的形式拆解后,使其形成不同的堆积的肌理形态、粗细不同的线条融合、颜色的深浅等都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竹材的形态设计模拟设计中,以“物象重组”为路径进行设计是其重要的转化方式。
2.以“刪繁就简”为路径的结构模拟设计转化
删繁就简是指在竹制器物拟态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竹结构的减量化处理、对结构功能的重新定位、对物体的限定等方法来合理使用材料,从宏观尺度来看,竹子是一种圆柱空心结构;从微观尺度来看,其内部的基本组织细胞与维管束结构性能复杂。在拟态的处理过程中,任何繁琐性或多余的结构应适当舍弃,强化器物的实用功能特性,提高综合效益。图23通过利用竹筒对元素的堆砌,模拟制成竹制风铃,其未做到对结构的合理应用,更多的是展现形似而不是神似。与上述截然不同的是,图24记忆竹凳,人入座时,由于各个点受力不同,竹子就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陷,竹管中空透气支撑力强,且未增加任何修饰,其结构贴合身形,承托舒适。再如图25,竹条模拟伞骨结构,达到轻质、抗风的特点,独有的镂空椭圆竹质手柄,符合抓握手感,最终能够达到美学和力学上的一个平衡点,更是给人简洁硬朗的视觉感受。通过上述案例对比可知,利用删繁就简为路径达到结构模拟便可物尽其用。竹制拟态器物的删繁就简,不应是程式性的简单模仿或单纯对竹材本身进行简易处理,而应是精致巧妙、结构独特且舒适宜人的竹制拟态器物,是经得起市场和时间考验的产品[8]。因此,针对结构模拟设计转化,删繁就简是其重要路径。
3.以“通感移植”为路径的肌理模拟设计转化
通感移植指通感设计。通感设计一方面指肌理感触上的通感移植,另一方面是肌理感受与通感体验的情感化设计。通感移植,指的是人们凭借既有的感觉和经验将其他的感觉和经验激发出来,表现初级和直接通感的方式。拟态竹器属于一项相当独特的外部肌理,在竹器功能得以满足的同时,还需要对消费者的感受给予重点关注。如图26,人物背部采用的竹根雕肌理,其表面肌理较为突出,但拟态形式过于传统,以手工艺为代表却不具备新颖特征。再如图27与其成为鲜明对比,该产品利用竹子长纤维的特性,进行制作,达到利于造型的极致细丝。这种“ 旋”的肌理效果,在坚韧的外在下,散发着温柔,优雅的情怀,通过这种肌理模拟设计说明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也融入了自身情感,属于直接通感。因此,在竹材肌理模拟中融入通感,能够丰富拟态竹器的特质,对消费者也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从而获得对竹制拟态器物新的观察角度。此外,通感移植的方式将设计师的审美,精神和思想充分融入进来,体现的是深层的通感设计,全面展现出了商品的设计及文化属性及特征。这样的设计转化方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竹制拟态器物的价值认同感。
(一)“材美工巧”的自然美
“材美工巧”展现的是人们对传统手工艺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早在先秦的典籍《考工记》中就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记载。“材美”反映在竹制拟态器物的制作过程中对材料的追求,竹加工部位不同,所制作的竹材在光泽、质地等方面自然存在明显差别,这种材质美源于自然,通过这种天然美是工业生产无法展现的效果。“工巧”则体现在,竹材自身特性的优良与其所展现出工艺的精巧与智慧。如上述的竹制昆虫,其别致的造型、灵活的结构、都实现了非常巧妙的模拟。
(二)“寓学于趣”的功能美
“寓学于趣”强调在娱乐中寄托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呈现形式与内容的功能美。竹制拟态器物寓学于趣的功能美主要体现在题材选用方面。上述案例中所提及的金蟾,以其丰富的拟态形式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静态欣赏的空间,更是丰富了静态欣赏空间的层次,趣味十足。此外,还透过“移情寄物”的方式赞赏了竹淡泊名利而富有气节的精神,为寓学于趣中“学”的功能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拟态的介入使竹制器物更具趣味性,以产品为载体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提高了消费者对学习的兴趣。
(三)“中华文化”的内涵美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竹文化在其中占据了极高地位。通过特征各异的竹子形态进行某种精神风貌的表达,充分传达了民族品格及精神等内涵。如上述提及的隐喻性模拟设计中马的形象蕴含着马到成功之意。花朵的形象寓意着美好圆满。最重要的是,这些艺术形象的拟态形式都会唤起人们对于竹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再认知。隐喻性模拟设计中,这种拟态形象具备极强的创造性和意念性,将人民的艺术气息充分传达了出来,同时也实现了对生活追求的展现,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内涵美。
竹器的“拟态”设计是中国传统器物设计中比较独特的一种设计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材料设计开发的一个代表。这种“拟态”设计既有表面化的形态仿生拟态,也有深刻而巧妙的结构、肌理仿生拟态,还有更微妙的隐喻性的拟态,形式丰富,思路独特,形成了中国传统竹器特有的“拟态”设计路径。不论从器物的“形态塑造”,还是器物的“内涵表达”,都充分展现了古人对材料利用的精巧与智慧。通过竹器的“拟态”设计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竹器设计思想,进而关注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发掘传统器物的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路径,为新时代中国原创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基金项目:中国传统竹器的保护传承与数字活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YJA760104
参考文献
[1]彩万志、庞雄飞等.普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254-256.
[2]张小开.多重设计范式下竹类产品系统的设计规律研究[D].江南大学,2009.
[3]韩东、张建华.论当代水墨画中的隐喻性表达[J].文艺评论,2021(06):109-119.
[4]李秉融,薛义.视知觉理论下的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設计,2022,35(01):154-157.
[5]胡梦璐.建筑的消隐性——以贝聿铭的设计为例[J].设计,2021,34(13):78-80.
[6]张宗登,胡文娟.论传统民间竹器的工艺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2013,29(S1):141-143.
[7]曹阳.博物馆鸮形象文创产品语义学研究[J].设计,2021,34(12):128-131.
[8]詹秀丽、戴向东、胡亚静、李敏秀.明式家具中蕴涵的减量化思维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5):5-9.
[9]林军,王年文.文化创意产业振兴背景下设计服务与竹产业的融合发展[J].求索,2014(10):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