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测度及精准施策研究

2024-02-07杨俊严芝清钟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杨俊 严芝清 钟文

摘要:文章在已有理论基础上,甄选科学合理的指标构建了脱贫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测度我国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2020年县域内生发展能力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通过聚类分析法识别出466个(4大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研究表明:县域内生发展能力受贫困程度的深刻影响,原有深度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低下等特殊区域;针对中国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临沧-齐齐哈尔能够成为划分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分界线,即分界线以东是内生发展能力高水平片区、以西为低水平片区、以中是中等水平片区;依据主要制约因素,466个重点帮扶县进一步可划分为综合发展能力制约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县、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制约县、人力资本提升制约县;依据不同类型帮扶县制定因地制宜的扶持政策是新时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一、引言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进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扶贫概括起来有三个阶段性任务,即大水漫灌式扶贫,广扶贫、成效低——精准扶贫,培育区域内生发展能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1978-2019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0.6%,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下降到550万,减少近7.65亿,取得宏伟成绩①。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国家划定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明智之举,对所划定的连片特困区域,国家给予针对性地重点帮扶,为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而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注重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提升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途径。

“能力理论”最早源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工人在专业领域的熟练程度,提升工作效率。阿马蒂亚·森(1985)提出个人能力概念,认为能力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该理论注重个人所拥有的内生发展能力而不是仅强调经济收入。由此可知,国外最初的 “能力”研究对象是个人,后来的学者将“能力”引用至其他领域,国外并没有“区域内生发展能力”概念,相近概念则有“区域振兴能力”与“地方化能力”。国内有关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1世纪初实现系统性研究。最早由“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切入点,开启区域内生发展能力问题的研究先河。随后有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的内涵、评价及提升路径等相关研究。以上相关研究说明区域内生发展能力提升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结合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研究忽视了对地理学视角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经济学领域。此外,也缺乏专门以原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类特殊类型区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事实上,区域内生发展能力培育是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理学在针对性研究中优势突出。基于此,考虑贫困多维特性与县域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中国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学研究方法对其内生发展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剖析,识别出 466个(4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别于已有研究的是,区域内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有效补充了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研究对人地关系关注不足的缺陷。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该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充分肯定地理空间差异的存在性与重要性,它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深度影响下,人地关系的演变规律也会随之变化。本文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基础上,构建了脱贫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研究框架,人力资本提升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兼顾社会活动对人地关系的纽带作用。人类是该系统的活动主体,能够以自身的发展能动性烙印在自然与社会系统中,但也不可忽略人类对自然、社会系统的间接影响;自然系统是承载人类发展的主要载体,为人类提供发展补充的同时,也制约人类的无序开发,社会系统则是联通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纽带,反映人类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全过程。当三大系统间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时,人地均衡形态遭到破坏,社会趋于险象丛生,贫困由此而生。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結合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框架下,构建了适宜脱贫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

BP神经网络法由信号前传和误差反传两个过程构成,内部单元具有非线性和多对多映射特征,隐含层可以实现对输入层传输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传输给输出层,并通过循环迭代得到最优解。本文将输入层神经元界定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的3个准则层指标,相对应的输出层输出值主要是人力资本提升能力指数(HCECI)、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指数(SEDCI)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数(RECCI)三大类,三者之和就是县域内生发展能力指数(IRCDI)。

三、结果与分析

(一)脱贫地区分区域内生发展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ArcGIS10.1软件对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区域内生发展能力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得到2014-2020年分区域内生发展能力演变时空特征。从时间维度分析,除个别区域外,2014-2020年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如表2)。从空间演变来看,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中国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吻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地形变化特征。进一步剖析发现,云南省临沧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线为明显分界线,具体而言,临沧-齐齐哈尔线东侧有4个片区为内生发展能力高水平区,即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4片区,西侧的5片区为内生发展能力低水平区,而分界线上的5片区为内生发展能力中等水平区,即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燕山-太行山区、秦巴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

(二)脱贫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1. 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准则层指标特征分析

表3给出了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及其3个准则层指标2014-2020年测算结果均值,可以发现,脱贫地区具有县域人力资本提升能力稳步向前、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总体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稳定低水平的特点。进一步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部结构挖掘分析发现,大多数县域资源承载能力与环境承载能力极度不平衡是导致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区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识别与分类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国家在新时期下的农村发展主攻方向。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运用标准差分类法对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2020年县域内生发展能力指数进行分级,识别出466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一类县为综合制约型帮扶县,其内生发展能力指数均值为9.39,且人力资本提升能力、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存在不足。该类帮扶县受自然条件与社会发展影响整体综合发展能力提升慢。

二类县为人力资本提升能力制约型帮扶县,其人力资本提升能力指数均值为10.31。该类帮扶县由于少数民族集聚、劳动力流出大等特征,人力资本提升基础薄弱。

三类县是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制约型帮扶县,其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指数均值为11.25。该类重点帮扶县具有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集聚水平差、市场经济发展不活跃等特点。

四类县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型帮扶县,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数均值为8.26。此类帮扶县具有自然环境差、耕地不足、产业发展滞后等特征,区域发展无法有效匹配人口增长速度。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县域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系统中具有独特的桥梁作用,有效串联了城乡社会经济互动,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上展现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2020年是中国全面脱贫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开启了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在此过程中,防止返贫问题仍是需要关注的民生大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刻不容缓。因此,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成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本文在已有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甄选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构建了脱贫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测度我国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2020年县域内生发展能力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识别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县域发展离不开县域范围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县域内“人-地”关系矛盾。2.2014-2020年原有14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具有由东向西递减的特点,吻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地形特征;以临沧-齐齐哈尔线为界,可将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划分为内生发展能力高水平区、中等水平区和低水平区3种类型。3.通过标准差分类法识别得到466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进一步将466个重点帮扶县进行聚类划分,即综合制约型帮扶县、人力资本提升能力制约型帮扶县、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制约型帮扶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型帮扶县四大类。

(二)政策启示

第一,县域政府应当精准有效掌握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短板,因地制宜地实施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的差异,精准设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构建针对性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推行力度,提高适宜度。

第二,针对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各自差异进行分类指导,如非重点县的发力方向应集中力量完成乡村振兴的系列建设任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该类县要精准摸清区域发展家底,注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建设要求,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第三,对于综合能力制约型县,应当挖掘县域内部结构优势,统筹规划,综合培育三大能力,夯实人力资本投资基础,注重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对于人力资本提升能力制约型县,应当大力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扩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入与提升教师福利待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制约型县,应当活跃区域市场经济活力,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优惠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初始资本积累;而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型县的发展谋划中,则应当全力提高县域资源利用技术更新,加大环境规制,减少县域污染,产业形态逐步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描绘美丽乡村画卷,促进县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立,王声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42-48.

[2]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Amartya Sen.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M].Amsterdam: North Holland,1985.

[4]成学真,陈小林.区域发展自生能力界定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01):99-104.

[5]Cornelia F.et al.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local self-development strategies.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1991,8(03):19-24.

[6]Jeff S Sharp et al.Social infrastructure and community economic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case of self-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recruitment in rural Iowa.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2(18):405-417.

[7]周忠瑜.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青海民族学院学报[J].1988(04): 135-136.

[8]高新才,王科.主体功能区视野的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培育[J].改革,2008(05):144-149.

[9]闫磊,姜安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和实现基础:空间管制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02):213-216.

[10]朱凯,姚驿虹.对自我发展能力理论的规范性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01):31-37.

[11]徐孝勇,曾恒源.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测度与乡村振兴战略瞄准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05):684-692.

[12]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8,63(02):115-122.

[13]冷志明,唐珊.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基于2005、2008和2011年县级数据的实证[J].地理学报,2014,69(06):782-796.

[14]樊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与经济地理学[J].经济地理,2008(02):177-183.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GL21122)。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