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上海点心

2024-02-05王淼

龙门阵 2024年1期
关键词:圆子大饼肉馅

王淼

我过去一直搞不明白“点心”这个词中的“心”是何意,现在总算有一点懂了。

点心是老上海“咪道”中的“小家碧玉”。通常在早晨吃的,上海人称其为“早点心”。以前品种不多,数得过来,其中大饼、油条和豆浆是主要的几样。所谓大饼其实只有巴掌大小,应该就是北方人说的烧饼,有甜和咸两种,甜大饼里包裹的是红糖。撒上芝麻的大饼,出炉时喷香。现在大饼比较少见,被各种更加好吃的饼取代,而酥脆的油条仍是人们喜欢的早点。上海人还喜欢用大饼裹油条吃,称为“一副大饼油条”,曾经是最经济实惠的平民早点。

不知为什么,豆浆在沪语中被说成是“豆腐浆”,大概是因为豆浆点卤就能成为豆腐。豆腐浆有原味的,称“淡浆”,另外还有甜的和咸的。甜的不用说,就是加糖;咸豆浆里料就多了,有虾皮、榨菜末、葱花、切碎的油条,用鲜酱油(生抽)调味,是否要辣油则全听顾客吩咐。咸豆浆内还必须有醋,那是让豆浆起花变得更好吃的关键。不过别把它和“豆花”(又称“豆腐花”或“豆腐脑”)混淆,后者其实是极嫩的豆腐。

咸豆浆是我的最爱,每次回上海后的第一顿早餐必须有它,而且还要坐在早点小摊的桌子旁吃,才能吃出怀旧的情绪来。如今有些大饮食店卖的咸豆浆里加了紫菜等其他调味料,想增鲜增香,却跑了原来的味儿,我不喜欢。如果北京人在豆汁里加许多调味料,我想林海音也会皱眉。

通常上海的早点摊还卖粢饭和粢饭糕。坊间有上海早点“四大金刚”一说,大饼、油条、豆浆占其三,还有一个“金刚”究竟是粢饭还是粢饭糕,存在争议。粢饭和粢饭糕是完全不同的食品,前者又叫“粢饭团”,是将蒸熟的糯米饭包裹油条做成团状;后者主要用粳米,蒸熟后调味压成形,然后切成方形的厚片,放油锅里炸成金黄色。

粢饭团最实在,一个吃下肚,很长时间不觉得饿,外出旅行前买一个来吃,这样到中午如果找不到地方吃饭,肚皮也能撑一阵子。油炸的食物都好吃,粢饭糕也不例外,它让白米饭的滋味升华了。现在上海不少大饭店的菜单上都有粢饭糕,还做成不同的口味,形状也多样,圆的、菱形的啥都有,是唯一经过改良和包装而登上饭店“大雅之堂”的上海传统早点。

还有一样传统早点也是我念念不忘的,那就是羌饼。听这名称像是从西域传入的,而它和新疆人吃的馕确实有些相像,都是大圆饼子。羌饼是搁在类似做锅贴的大平底锅里煎制的,就连煎的过程都和锅贴相似:锅里放油,下饼坯,喷水,盖上盖,中间还要转锅,翻面。传统的羌饼是用掺和了食用碱的老面发酵的,饼面上撒满芝麻,熟后特别松软,还带有碱和芝麻的特殊香味。我老家那条街上做羌饼的师傅是单独设摊的,他挺有本事,你告诉他要买几两,他一刀切出一块来,放在秤盘上称,分量总是差不多正好,偶尔缺一点,就补你一小块,而如果秤杆翘高了,也就算了,那时的人都没那么计较,做生意就是和气生财。

上海人说的“夜点心”是晚饭过后、睡觉之前的点心,也就是普通话说的“消夜”。我小时候父亲在周末晚上带我们全家去天蟾舞台看京剧,看完后从剧场出来,就直奔“大世界”游乐场边上的点心店吃宁波汤团。那些演完戏卸了妆的演员常常也会去周围的饮食店吃“夜点心”,碰巧还能遇到几位。如今上海夜市小吃相当火爆,品种也多,而以前上海人在外吃的“夜点心”,也就是汤团、酒酿圆子、馄饨、面条等不多的几样。

汤团和酒酿圆子是不一样的,前者个大,一定是有馅的。甜馅大多是“黑洋沙”(磨成粉的黑芝麻)和豆沙的,都用猪油拌和;咸馅就是肉馅,上海人称“肉汤团”,洁白软糯的糯米面裹着满是汤汁的肉团,甜咸适口,吃到嘴里让人感到满足。不过汤团得会吃,刚上桌的汤团,带汁水的馅心是滚烫的,不小心会伤到舌头;第一口咬下去,还不能让里面的馅和汁水流出来,否则美味就“打折”了。酒酿圆子是将煮熟的糯米粉小圆子下到加了桂花糖的酒酿羹里。小圆子大多无馅,如果有馅,通常也是“黑洋沙”。馄饨和面条也可以在晚上饿了的时候拿来填肚子,而早年沿街叫卖的馄饨挑,大多是在晚上出来做买卖,卖的就是“夜点心”。

我还从未听到上海话中有“午点心”的说法,人们在中午吃的都是“午饭”。点心的“点”字就是“一点儿”的意思,从而有别于通常我们说的正餐。当然,老百姓也有在中午时分去饮食店吃汤团、馄饨等各种食物的,但吃的样数会丰富一些,通常点一碗馄饨或面条,还要吃包子,或者来一块炸猪排什么的。点心除了以时间段来区分,还可以根据食材来分类。

糕和团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大多以米粉为主要原料,有的全用糯米粉,例如汤团和酒酿圆子的外皮,有的将粳米粉和糯米粉混合作为原料。用什么粉,或按什么比例配制混合成粉,全看需求,若讲究吃口黏滑,则多用糯米粉,若想达到松软的口感,则要多加一些粳米粉。糕和团的区分更多是在外形上,团自然多为圆形,糕则啥形状的都有,以方形的居多。

双酿团是上海特色点心,做工复杂考究,用混合米粉做的外皮,包裹两层馅料,原来用的是红豆沙和黄豆粉,后来黄豆粉被黑洋沙取代,表面上还要撒上椰丝,一个米粉团能吃到不同的味道,被美食作家沈嘉禄誉为“带有悬念的點心,有更上一层楼的诗意”。此款点心是否具有“诗意”我不敢说,但它确实将上海糕团的品位推上更高的层次。

双酿团可作为冷食食品,即不必蒸热后吃。另外两款在老上海“咪道”中具有代表性的冷食糕团是条头糕和青团。条头糕呈圆条状,在上海糕团中可谓独此一个,洁白的面皮卷裹着黑红色的豆沙,表面还有黄色的糖桂花点缀,卖相十分诱人,其味道甜而不腻,口感软滑但不黏牙,是上海糕团中的佼佼者。青团是和清明节同期的寒食节的应时糕点。以前多用青艾草汁拌入糯米粉内将其染成青绿色,现在也有用其他植物青叶或蔬菜叶捣汁调色兼调味的。青团内通常包的是豆沙,但近些年来青团的馅料已经呈多样化趋势,不过再怎么变,青团特有的植物青叶的味道是不变的,它让人尝到春天的气息。

更多糕团是需要趁热吃的。比如上海松糕,糕里的粳米粉比重大,凉了糕就硬了。我小时候就喜欢吃名店乔家栅的松糕,尤其是刚出笼的,松软可口,还喜欢挑嵌在糕上的蜜饯果仁吃。那时的松糕都是圆形的一大块,品种也不多,但却是老上海人最难忘的糕点之一。我那时还特别爱吃“糍毛团”,它像是一个很大的肉汤团,所不同的是软糯的面皮上沾着一层晶亮的糯米粒。历来米粉做的糕团甜口的居多,而“糍毛团”和肉汤团一样,出奇制胜,以味道鲜美的肉馅立足糕团,但它也有别于面食中的肉包子,体现了以种植稻米为主的江南地区特有的米食点心风味。

上海有名的糕团还有很多,如金团、寿桃、黄松糕、赤豆糕、薄荷方糕、桂花糖年糕,还有应景的重阳糕,等等,不少饮食店以售卖糕团而名扬上海滩,如沈大成、王家沙、乔家栅,还有曾经是上海第一家糕团专卖店的虹口糕团食品厂。

在讲述上海故事的电影和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石库门的房子、女人的旗袍,以及生煎馒头的镜头,为的就是让观众相信那是上海。小小的生煎馒头(沪语简称“生煎”)确实是最能代表上海的面食点心之一。因为包子在沪语中也被叫作馒头,所以虽然生煎是肉馅的,也以“馒头”相称。生煎馒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众化。据说上海大佬杜月笙就喜欢吃生煎馒头,然而这一款点心以前大都是街边小摊的营生,早上下午都有卖,可以买回家吃,也可以拿在手里,边走边吃。我年轻时就经常干这样的事,一两四只,没走几步就全下肚了。以前有些茶馆也经营“生煎”,或者伙计替客人跑腿去外面买回来,人们喝茶,听评弹,吃生煎,那叫一个惬意!

上海的生煎馒头还分派别,一派皮子松软,是全发面的,肉馅饱满滋润,煎的时候包馅的收口处(褶子)朝上;另一派面皮有半发酵或不发酵的,故而皮薄,拌馅时加的肉冻较多,汁水充盈,煎时收口处朝下。总的来看,前者以前流传更广,是更为传统的“老咪道”生煎,而如今上海的生煎则更多向后者靠拢,皮子似锅贴,馅像小笼包。

虽说“浓油赤酱”是上海菜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正宗的上海肉馒头(肉包子)的肉馅里却是不放一点酱油的,吃的就是肉的原汁原味。不用酱油调味,又要激发出肉馅的鲜香味确实很见功力,是能代表上海“老咪道”的烹饪精髓的。上海的菜馒头也是一绝:经过笼蒸后,里面的青菜馅还能保持碧绿,口味清香甘甜。阿姨爷叔一买就是十几二十个,比肉馒头销路都好。

以前吃小笼包子通常都是去豫园的南翔馒头店,这一专卖小笼包的店正如名字所示,根在原上海郊县的南翔,是当地馒头店的后人来上海闹市区开的店。南翔那边的店原来是做大肉包子的,店名就叫“南翔大肉馒头”,后因为要和别的馒头店竞争,另辟蹊径,发明了皮薄汁多、外表小巧玲珑的小馒头。南翔小笼包个儿虽小,面上褶却不少于十四个;皮虽薄,用筷子夹起却不会破,这些都显示了高超的制作技艺,加上肉馅汁丰味鲜,深受食客喜爱。上海人吃小笼包有讲究,那就是一定要蘸着加了姜丝的米醋吃,那入口的滋味是真让人享受。

在上海,粥饭和汤羹也可以做成点心。“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这首在上海流传甚广的民谣,留住了早已消失的小贩卖糖粥的往事,因此很多人虽然从未吃过糖粥,却对它印象深刻。还有以“饭”为名的点心,而且还相当出名,那就是“八宝饭”。此款点心用的是糯米,蒸熟后,拌入猪油和糖备用。取一只空碗,在底部铺上一层蜜饯,放一半糯米饭,中间搁豆沙,再将剩余的糯米饭盖在上面,二次入蒸笼,少顷取出,反扣在盘中,好看又甜蜜的江南风味点心便做成了。和粢饭糕、粢饭团常作为早点心不同,八宝饭通常被当作节庆甜点,春节期间是食品店最为热销的产品,但同时它也是人们在家经常自己动手做的美食。

羹作为点心不稀奇,常见的如莲子羹、银耳羹、赤豆羹,然而把汤当作点心却是上海的一大特色。沪上最有名的汤点心叫作“双档”,通常是拿肉骨头汤做汤底,里面放有肉馅的油面筋和百叶(豆腐皮)包,外加绿豆粉丝(上海话称“细粉”)。据说以前汤里如果只有一个油面筋或者百叶包,称为“单档”,两样都有叫“双档”,现在两样全是双份才能称“双档”,想必是现在人们兜里钱多了,口气也大了。其实当点心吃的汤,一个油面筋或百叶包就能吃撑,毕竟汤里还有粉丝呢。

油豆腐细粉汤、咖喱牛肉汤和鸡鸭血汤也是上海人最爱吃的汤点。这三样同样可以单吃,但更多时候要和其他点心搭配着吃。听懂吃的人说,吃生煎时要吃油豆腐细粉汤,吃锅贴时要来一碗咖喱牛肉汤,可以是加了牛肉片的,也可以是清汤。正宗的鸡鸭血汤,鸡鸭血嫩滑似豆腐,并且还加入了“时件”,这是上海人对鸡鸭内脏——心、肝、胗、肠的统称。这碗汤就是靠料足味美征服上海人的。不少卖小笼馒头的店,都供应鸡鸭血汤,这在我看来,確实也是不错的搭配。当然,吃生煎、锅贴和小笼馒头时要搭配什么汤,没有严格的规定,全看个人喜好,只要吃得称心就好。我过去一直搞不明白“点心”这个词中的“心”是何意,现在总算有一点懂了。

猜你喜欢

圆子大饼肉馅
蹲门大饼
清明圆子
香喷喷的绮园大饼
买回来的肉馅再剁几下
香喷喷的绮园大饼
市售肉馅有“馅阱”
巧炒肉馅不结块
冻肉快速变肉馅儿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