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个菜薹品种在福州市的引种栽培试验
2024-02-04郑学立陈秀娟朱朝辉
苏 昀,郑学立,陈秀娟,林 峰,朱朝辉
(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111)
在福州市素有“三日不见青,两眼冒金星”的说法,这里的“青”是指绿叶菜。叶菜类蔬菜产量决定了城市蔬菜供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1]。2021 年,福州市叶菜类蔬菜播种面积约3.1 万hm2,约占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的21%;叶菜类蔬菜年产量约84 万t,约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20%。2021 年蔬菜产值152.8 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8.7%。
菜薹(Brassicarapavar.chinensis‘Parachinensis’)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的变种[2],花茎和薹叶为主要食用器官,富含膳食纤维、抗坏血酸、钾等物质,有利于人体健康[3-5]。菜薹起源于我国南部,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菜薹对温度和光照要求不严格,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适温为25~30 ℃,叶片生长和菜薹形成适温为15~20 ℃,水分要求充足,不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喜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或沙壤土。由于菜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种植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多地均有引种栽培。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20 种不同品种、熟性的菜薹种子均购自市场,以南方品种为主,还有部分北方品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品种见表1。
表1 菜薹品种及来源
1.2 试验方法
2021—2022 年在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露天栽培,春季试验于3 月中旬穴盘播种(以下称春播);秋、冬季试验于10 月中旬穴盘播种(以下称秋播)。每孔2 粒种子,播种完成后浇透水,使用遮阳网覆盖。
待菜薹出苗50%以上时,揭去遮阳网,每日观察幼苗生长状况,适时补水保湿,避免幼苗徒长或萎蔫。待幼苗长至1 叶1 心时间苗,保留每穴1 苗,长至3 叶1 心时移栽定植于大田。每个品种定植100 株,定植株行距为18 cm×30 cm。正常水肥管理,注意除草防虫。
适时采收,以薹长至与最高的叶片尖端同高,花蕾初开,即“齐口开”时收获[6]。收获一般在早晨无露水后进行,用小刀在茎基部伸长处切断,去除纤维化部分。
1.3 测定方法及项目
1.3.1 生物学指标
播种后30 d 观察叶薹紧实度、主薹形状、花薹颜色、叶色、叶型、有无蜡粉、花色[7]。
1.3.2 植株形态及经济指标
当菜心长至“齐花口”时,测定最大薹叶长、叶宽、株高、薹生叶数、主薹高、主薹径粗、单薹重,计算生育期。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13 和SPSS 17.0 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征比较
20 个菜薹品种的叶形多为长卵形和椭圆形,薹上无蜡粉,只有6 号、14 号和18 号叶形较特殊。薹生叶色多为油绿色和浅绿色,除2 号、6 号、10 号和17 号外,其余品种的叶色为绿色。另外,7 号、11 号和18 号的花色为浅黄色,其余品种花色为黄色。
2.2 春播菜薹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2 可看出,春播从3 月中旬播种到开始采收,整个生育期40~53 d,其中,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是3 号、16 号,均为45 d,而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是9 号、20 号,均为53 d,生育期差异不明显。春播时薹叶最大的是20 号,叶长×叶宽为35.00 cm×18.00 cm,最小的是2 号,叶长×叶宽为20.00 cm×5.50 cm。3 号、6 号植株最高,分别是55.00、53.00 cm,2 号植株最矮,为16.00 cm。叶数最多的是9 号和20 号,为15 片,叶数最少的是6 号,仅7 片。在主薹长度方面,6 号、7 号和15 号的主薹长度较长且差异较小,分别为35.50、35.00、36.00 cm,主薹长度较短的是4 号,仅15.00 cm;主薹茎粗差异也较明显,最粗的是9 号和20 号,茎粗3.00 cm,较细的是15 号和18 号,茎粗只有1.40 cm。在耐热方面,4 号和18 号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热。在产量方面,20 号的产量较高,单薹重110 g,折合产量为2 000 kg/hm2;12 号产量次之。
表2 春播试验菜薹品种性状调查
2.3 秋播菜薹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3 可看出,秋播从10 月中旬播种到开始采收,整个生育期38~45 d,其中,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是3 号、4 号、16 号、18 号,均为38 d,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是9 号、20 号,均为45 d,生育期差异较明显。秋播时最大薹叶的是11 号,叶长×叶宽为29.00 cm×19.00 cm,最小的是2 号,叶长×叶宽为19.50 cm×5.50 cm。株高最高的是3 号、6 号,分别是54.00、51.50 cm,2 号植株最矮,为18.00 cm。叶数最多的是9 号和20 号,为14 片,叶数最少的是6 号,仅7 片。主薹长度方面,6 号、7 号和15 号的主薹较长且差异较小,分别为35.00、35.00、36.50 cm,主薹最短的是4 号,仅14.50 cm;各主薹茎粗差异也较明显,最粗的是9 号和20 号,茎粗均为3.00 cm,4 号最细,为1.20 cm。产量方面,20 号的产量最高,单薹重108.50 g,折合产量2 000 kg/hm2;9 号产量次之。
表3 秋播试验菜薹品种性状调查
2.4 春播和秋播农艺性状比较
综合比较表2 和表3 的数据可知,不同品种在最大薹叶叶长、叶宽、主薹高、主薹茎粗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春播品质优于秋播,但各品种生育期相较于秋播较长。除了2 号、5 号的株高在秋播时较高外,其余品种为春播时更高,其中6 号、20 号的差异最明显。叶数方面,9 号品种在2 个播期差异明显,其他品种的差异较小。主薹长方面,15 号在秋播时表现更好。产量方面,20 号在春播和秋播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单薹重,9 号和15 号秋播的单薹重高于春播。
3 结论
菜薹品种选择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菜薹的栽培季节、茬口选择、不同地区市场消费观念的差异等。
栽培季节及茬口不同对菜薹品种、不同熟性提出了要求:早熟品种对温度反应较为敏感,生长快,耐热性强;中熟品种对温度要求与早熟品种相同,生育稍慢些;晚熟品种对温度要求较严格,持续时间较长,生育较慢。
曾小丹和钟兴师[8]研究表明,虽然早熟品种生长势相对不强,但采薹次数明显高于晚熟品种。不同的市场要求选择不同的品种,生产者在栽培时,要确定自己所面向的销售市场,了解不同销售市场顾客的消费观念[9-10]。
通过2021—2022 年的春播和秋播试验发现,夏香白菜苔F1表现优于其他品种,耐热性较好,折合产量为2 000 kg/hm2。参试品种的产量表现春播优于秋播,大部分品种采收1 次,能够采收2~3 次的很少;折合产量较低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原因是试验阶段栽培密度偏低。部分品种春播和秋播在主薹高、叶片数、株高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品种在春播时的最大薹叶叶长、叶宽、主薹高、主薹茎粗均优于秋播,秋播时的生育期更短,其中,夏香白菜苔F1在春播和秋播中的综合表现均优于其他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