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4-02-03李旭佳

江西教育C 2024年1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学数学

李旭佳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设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通过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认知   学习逻辑   任务驱动

长期以来,以应试为“指挥棒”的数学教育只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识记和应用,教学以讲授为主,以纠错为辅。这样的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而应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或他物,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带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它将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路径、优化方法、概括总结,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的有意义探究,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

一、基于学生已有认知,设计预习任务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在驱动任务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好的情境能引领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设计驱动任务时,教师要以学习内容为依据,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创设主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圆的认识”是建立在三年级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四年级认识三角形,五年级认识多边形的基础上的,圆形作为平面图形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存在“压轴”出场。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调查型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知识,了解与知识相关的生活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

圆在生活中很常见。基于此,在课前,笔者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在生活中寻找圆形的相关物品,并观察其特点。这个预习任务难度不高,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就能完成,找到钟表、轮胎等物品,并进一步思考不同物品的特征。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为课堂学习活动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笔者还播放了有关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圆。这种探究式的预习任务,能推动学生经历“经验主义—初步印象—生活应用—初步感知”的多层次探究,促使学生在预习任务中不断体验、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对“圆”的初步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设计辨析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观察与对比是培养学生数学辨析能力的常用方法,通过丰富、形象、具体的实例对比,学生能深入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通过正例和反例,一般和特殊的对比,学生能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属性。在设计辨析任务时,教师可以从正面和特殊点切入研究,让学生获得对数学概念的基本表征,在辨析中逐渐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相关知识时,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辨析任务,让学生将这些图形与圆进行比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连接,提高学生的数学辨析能力。比如,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设计辨析任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圆的直径和半径进行解读。学生在辨析概念的过程中能了解到,“半径”的“半”就表明“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观察图形会得出“直径和半径都经过圆上一点和圆心,只不过直径是两端在圆上,半径只有一端在圆上,可以说,直径是由两条成平角的半径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越辨越明”,能在辨析中建立对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的认知,并在交流中深化认知。在对这样两个相似而又不同的概念进行对比辨析时,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思考两者之间共有的、本质的概念,从而对圆的概念与特殊性有初步的认识。设计辨析任务,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从而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二、 基于学生实践意识,设计实践任务

(一)设计操作任务,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在设计操作任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重视问题的开放性和实用价值。“开放性”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进行实践探究,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实用价值”即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开展动手操作任务——“创造圆”,并在交流中感受创造方法的多样性。这种实践任务的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促使学生利用自己想到的或已接触过的材料完成圆的创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持续学习。在操作任务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探究与解决过程。在这样亲身经历的实践操作任务中,学生的探索过程会更鲜活、更扎实,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就会更深刻。

(二)设计交流任务,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驱动学生进行“创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大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给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创作”完成后还需要“展示”,展示环节能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交流任务,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设计了“创造圆”的动手操作环节后,教师可以设计交流任务,让学生在交流方法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中实现“做中学”“说中学”,让学生深刻感受、体验到数学的严谨。

三、基于任务驱动效应,设计多样化的任务

(一)设计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文化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通过任务驱动,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达到完美结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理念,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标准,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向,顺应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目标,即“生成性目标”,当学生对数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探索需求和方向后,教师就可以设计阅读理解式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根据教学要求,理解与认识概念,并尝试自主解决教材中的例题。教师可以采用“自学—自画—交流”等步骤,让学生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名称、含义、画法等,再进行交流。经过交流,学生能认识到,只要是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都是直径。这种阅读理解式的探究任务,将概念探究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引导学生理解“通过圆心”的意义,二是理解“通过圆心”的必要性,三是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实例中对数学概念实现自我建构。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计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质

驱动任务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数学知识,而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内化和建构。因此,教师可以设计项目探究任务,精心设计真实又充满探索空间的任务,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探究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核心任务“研究圆的特征”分解为“研究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数量和关系”等一系列的子任务,将“大任务”再次分解、细化成一个个项目式的“子任务”,让学生思考、交流、协作,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遵循“核心任务—子任务—结构化”的过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解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网。在设计探究任务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分散知识难点,设计多维度的小梯度任务,开放设计,引导学生多维度看待问题、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提升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学生理解能力,设计练习任务

一般而言,一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而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难以在课堂时间内全程保持专注。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设计练习任务,通过具体的任务内容,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自主探索与练习中掌握知识技能。

(一)设计练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深化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作业练习辅助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在获得对知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后,要及时通过练习任务对知识点进行深化巩固,将新旧知识融合,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设计练习任务,既能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将练习任务穿插在教学环节中,及时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技能使用的熟练度,锻炼学生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复习任务,帮助学生归纳理解

学生的学习需要回到知识的源头,越是溯本寻源,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深刻,也能清楚知识的发展方向。因此,设计复习任务,不仅能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串联,还能连接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产生深层次的自我解读,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再研究,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形成分析、判断、推理等高阶思维品質。在设计复习任务时,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任务,让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能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在课堂尾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给课堂注入一剂“强心针”,提高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的角度看,“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从情境入手,在带着任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能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从教师的角度看,“任务驱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技能,获得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物”的教学潜能,把握好知识的本质,设计好任务问题,既指明方向又不多加干涉,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驱动学生学习,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季红.任务驱动   助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素养的提升[J].小学生(上旬刊),2023(10):127-129.

[2]康黎.基于真实问题情境   任务驱动项目学习:例谈“小学数学与建筑融合”项目化课堂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2023(26):77-79.◆(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太华小学)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小学数学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