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学》课程育人建设探索
——以“疾病经济负担”章节为例
2024-02-02许兴龙
许兴龙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1]。其中,立德是前提,树人是目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够构成有效且生动的课程育人手段,才能培养符合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必须是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播的同向同行、统筹推进[2]。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阵地和关键抓手[3]。因此,课程育人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4],其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责任,应该是所有专业课教师乃至全体教职工的根本责任[5]。每一名教职工都应该具有课程育人的意识、责任和本领,每一名教职工都应该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
1 《卫生经济学》课程育人建设的意义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分支学科,是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手段保持和促进人民的健康为目的,对卫生费用投入、社会保障和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7]。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健康中国”规划实施,《卫生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可以指导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卫生政策,也可以指导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制定科学的经营策略,指导消费者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
《卫生经济学》课程聚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根本属性,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实践,通过系统性讲授卫生生产、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等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提升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策略,自觉树立为实现全民健康而奋斗的伟大理想[8]。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规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长远发展和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福祉发展理念。近年来,江苏大学积极探索课程育人改革试验,致力于推进思政元素融入专科课程教学,经学校、学院多次考核与讨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经济学》课程已成为学校一流课程培育项目,该课程通过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联动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深入理解卫生经济思想和“健康中国”规划实施的意义,牢固树立以促进全民健康为己任的理想和信念,为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建设添砖加瓦。
2 《卫生经济学》课程育人教学设计
为更加清晰地说明《卫生经济学》课程育人建设的具体思路,本文选取了周绿林教授和于彩霞教授主编的《卫生经济学》教材[9],并结合第十章“疾病经济负担”章节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阐释,该章节内容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疾病经济负担及其分类、研究疾病经济负担的意义、社会整体疾病经济负担测算、家庭疾病经济负担测算、疾病经济负担分析和健康投资效益。涉及的能力目标主要包括:熟悉全球疾病经济负担现状、疾病经济负担分类、测算疾病经济负担的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升健康投资效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围绕课前信息传递,课中理论讲授、问题导向、交流讨论,课后交流讨论、知识点答疑的逻辑框架,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块。
2.1 思政元素识别
2.1.1 健康扶贫
“健康扶贫”是指通过提升医疗保障水平,采取疾病分类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等措施,让贫困人口能够看得上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10-11]。当前,健康贫困是一道全球性难题,通过学习《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鼓励学生去查阅当前我国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频率和强度的现实材料,有助于班级学生了解健康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重要性,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现阶段实施健康扶贫的战略意义。
2.1.2 健康中国行动
“健康中国行动”旨在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是落实健康中国规划的重要举措[12]。通过观看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健康中国你我同行,以及启发学生思考个人如何进行有效的健康投资?有助于树立本专业学生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培养班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卫生服务的人文关怀、职业道德以及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1.3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提出,源于人们对决定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入[14]。研究表明,决定健康状况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遗传等生物因素占15%,超七成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13]。因此,引导班级学生思考如何将政策重点放在保障每个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均衡营养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等与健康相关的社会政策方面,从而形成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健康治理新格局。
2.1.4 全民健康
全民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5]。通过课前信息传递,课中理论讲授、交流讨论,课后交流答疑等环节,将维护和增加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素养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培养学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助力班级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公共管理和医疗保险专业人才,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2 教学过程设计
“疾病经济负担”章节教学内容共计4个学时,教学设计可分为课前资料开发与云端上传、课中理论讲授(第1~2学时)与小组讨论(第3~4学时)、课后作业布置与知识点答疑三个过程。教学设计具体设计图如图1所示。
图1 “疾病经济负担”教学设计图
2.3 教学方法
2.3.1 课前资料开发与云端上传
任课教师于开课前一周,通过云班课和班级微信群上传课程参考资料,包括①该章节电子教材;②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及评价研究所(IHME)合作完成的,由著名杂志《柳叶刀》发表的《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③中央电视台于2019年8月播出的“焦点访谈”栏目——健康中国你我同行(约15 min)。要求班级学员预习电子教材主要内容,了解《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测算指标及测算结果,并观看视频节目,以便课中讨论。
2.3.2 课中理论讲授与互动讨论
理论讲授(第1~2学时):结合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举措和典型案例,系统讲授疾病负担和疾病经济负担的概念及其区别、疾病经济负担分类、研究疾病经济负担的意义、讲解疾病经济负担的测算指标及测算方法等内容。
启发学生在学习第1~2学时后,结合课前资料学习情况,思考以下问题:①当前我国(或某地区)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如何?②当前我国(或某地区)前十死因顺位及危险因素包括哪些?③政府应当如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从而减少疾病经济负担?④个人如何进行有效的健康投资,从而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将班级28名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7名成员,设组长一名,负责统筹协同组员任务。要求各小组围绕上述思考题展开资料搜集与讨论,并制作成PPT,其中问题①、②为必答题,问题③、④可选其一,或围绕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阐释。
互动讨论(第3~4学时):各小组成员代表进行现场汇报,汇报结束后由其余小组成员进行点评、提问,重点围绕政府如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个人如何进行有效的健康投资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此类推,完成4个小组的汇报与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与点评,对本章内容教学内容与讨论内容进行全面综合梳理,对汇报与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不准确观点进行纠正与正向引导。重点总结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不同部门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面的工作举措,实践成效;分析个人应当如何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2.3.3 课后作业布置与知识点答疑
围绕本章讲授内容及讨论结果,通过云班课和班级微信群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继续深入思考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开展的健康扶贫工作在国家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基础地位与关键作用,分析健康中国规划实施的关键步骤与具体目标。鼓励学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教师加强沟通交流,对知识点中存在的疑惑或难题进行讨论与解答。
3 《卫生经济学》课程育人的成效
3.1 教学质量方面
这种“信息传递-理论讲授-交流讨论-启发思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的热情。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种教学模式实践,江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课堂到课率一直在90%以上,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政建设相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抬头率也明显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效果较好,参与课堂讨论热情较高,这也有效增加了课堂的活跃度。根据学校教务系统中“学生评教”结果显示,2020—2022年期间,学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均达到95分以上。
3.2 授课方式方面
课程开课前,授课教师会提前一周通过“云班课”上传相关电子学习资料(教材、论文、视频等),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授课过程中,邀请学生结合课前学习资料和现实状况解释理论知识点,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课程思政活力,加强了理论知识传授的灵活性与生动性,学生可以借助多种方式掌握和理解本章内容所表达的重点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3.3 思政建设方面
专业课加入思政元素之后,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疾病负担的现实背景和国家实施“健康中国”规划的实际意义,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接受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政府和个人在推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和“健康中国行动”过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鼓励学生从“小我”的角度探索如何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3.4 学生感受方面
2021—2022学年,在本章教学内容完成后,任课教师随机采访调查了2名班级学生听课感受,以及他们对于课程的建议。他们也就自己的所学所感陈述了心得体会,例如D说:“通过这次课的学习,我们从专业的角度了解当前我国疾病负担的现状、体会国家出台的有关‘健康扶贫’‘全民医保’‘健康第一责任人’等政策措施的实际意义,我们也更加清晰认识到个人能够在‘健康中国行动’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是全面提升我们国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石。同时,这种授课方式也能让我们有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更有效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个人健康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意义”。
来自少数民族的M说:“我是一名来自新疆农村的同学,听了这节课之后,我深知健康对于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疾病对于社会乃至国家所产生的巨大负担。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家乡,那里卫生资源并不充分,医疗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许多的老百姓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个人和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是比较重的,有些老人生病了不愿意去、也不敢去医院就医。近些年,国家通过开展一系列如:‘健康中国战略’‘健康扶贫’‘西部支持计划’等行动后,我们当地的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和医疗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有了进步。将来我毕业了也想回到家乡,结合专业所学,为家乡健康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4 课程育人建设的启示
4.1 强化教学目标顶层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是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立德树人效果。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专业知识传授、技能方法训练,还应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及育人方式方法,从而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推动课程育人融入教学目标。具体到《卫生经济学》课程而言,教学目标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增强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政策认知。这些理念成为贯穿课程始终的纽带,将有助于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将立德树人目标在教学中落到实处。
4.2 注重教学内容生动灵活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设计好的授课内容,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案例分析等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当前,我国多数专业教材对课程育人载体的作用体现并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深入挖掘课程育人的关键元素和生动案例,并呈现在教材中。目前,高校教师应进一步做好教案设计,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与灵活性,这不仅有助于丰富授课内容,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于“无声处”促进课程育人目标实现。
4.3 推进教学过程质量优化
专业教师是高校课程育人的关键主题,作为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传授者,其执行能力是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发挥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强化专业教师对课程育人的认识问题,要引导专业课教师明确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的根本使命,课程育人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坚实的政治理论素养,优秀的教学组织能力,要能够把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讲解融合的得心应手,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课程育人落实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要要处理好专业课程与课程育人的关系问题。专业课程不能脱离专业属性,因此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使教学质量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