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2024-02-02赵心玉程守梅
赵心玉 程守梅
摘要:深入研究不良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应对网络舆论危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采取的改进对策,构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完善网络舆情处理联动模式,引导学生提高网络文明素养,从而有效控制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
关键词:不良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检测体系;处理模式;网络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057-0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舆论表达的空间和平台都得到了扩展,但不良的网络舆情相比正能量的信息传播速度有时更快、范围更广,因此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如何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和消除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净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为人们的交流沟通和学习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有时也带来一些风险。分析不良网络舆情的内涵以及传播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了解不良网络舆情,从而找到应对方法,规避风险,有效控制其不良影响。
1.不良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的“舆”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文字中,是车的意思,也引申为运载的意思,后来通常与人联系在一起,“情”就是感觉、情绪、情感。舆情在古代表示人们的情绪、意见或态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舆情的含义大体与古代相同,只是被时代赋予了更多平台和表达方式。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时代基础上,网络舆情就是人们在网络上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的观点、态度或看法。但是网络舆情体现的是网民的态度或意见,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态度,并不等同于社会舆情。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舆情有理性的,自然也有非理性的。在少数网民的意识中,网络是一个可以匿名发表观点的平台,所以就导致个别不良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也就是出现不良网络舆情。不良网络舆情通常带有负面情绪、消极心态甚至错误观点,关系社会多个群体,涉及多方利益,并且可能会随事态发展而发生变化。不良网络舆情容易引发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所以分析不良网络舆情的内涵,能够让人们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不良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以来,科技产品普遍应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网络,各种智能设备互联互通,网络平台成为了人们表达观点的新窗口。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也是容易被网络信息影响的群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不良网络舆情的传播变得复杂多元。从舆情发展阶段上看,不良网络舆情传播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信息处理的自主性,体现在不良网络舆情的爆发阶段。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不良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由以往的文字和图片为主变成了视频和音频为主。部分人认为视频和音频更加具有说服力,每个人都可以对视频或是音频片段进行主观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让网络舆情变得更加感性。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对信息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也可能随之增加,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些错误观点或者是误读等现象,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幸福,也给舆情的监管和信息的辨别带来了新的难题。
二是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不良网络舆情的升温阶段。不良网络舆情的发生,往往涉及多方,各方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发声,对舆情产生的原因、谁是舆情的受害者、谁来承担责任、谁来解决矛盾等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在网络空间,公众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更为积极,对态度的表达意愿更为强烈。在这一过程中,舆论主体的心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积极的、消极的以及中立的态度,又可能存在着对某些观点或看法持怀疑态度者占主导的局面,不断地推动舆情的发展。
三是自发性和盲目性,体现在不良网络舆情的高峰阶段。在网络上,一些网民可以通过自发搜集信息,主观地分析舆情的缘由,盲目发表和转发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发舆论危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这就让不良网络舆情中出现的信息带有明显的非理性和负面倾向性,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困扰。
1.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在不良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主要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作为参与者,部分大学生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对舆情进行自主的评论和转发。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个别不法分子散播消极观点、负面信息等,而有的大学生则容易受错误观点诱导,成为谣言的助推者。二是作为接受者。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部分处在校园环境的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对事物的认知和道德的评判产生偏差。
2.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权
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些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有时学习行为很容易受到其中不良信息影响,从而难以把握自己的行为选择。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相比,个别学生更偏向于认同网络上的观点。同时,一些大学生虽然身心已接近成熟,但是在分析问题上有时不够理性,甚至会受感性因素影響而产生偏激的想法,或是盲目追求所谓个性,故意从反向思考问题,因此在网络上极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无法理性判断,甄别不良信息。对于不良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判断,会让部分大学生质疑在课堂上接受的教育内容,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主导权的挑战。
3.破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稳定性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复杂的网络信息使价值观尚不成熟、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容易被误导。目前信息化工具的优势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很好发挥,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使之前较为稳定的教育环境受到了破坏。不良网络舆情中包含的一些错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复杂多变。如果不针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进行相应处理,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稳定性,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会受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3]但一些青年阅历不广,认识问题不深刻,这会给他们带来局限性。针对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怎样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提升高校管理和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都是教师要解答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时刻警惕不良网络舆情带来的问题,充分落实“课程思政”。在遇到不良网络舆情时要及时采取正确应对策略,及时反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事前、事中、事后有所行动,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构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面对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应加快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预防不良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负面作用。首先,要有专业的管理队伍,对互联网技术掌握熟练,能够确保技术支持,思政课教师能够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进行把关。其次,监测体系要有重点、有目标,覆盖全面,如做好微博、抖音以及其他社交平台的舆情监测,在涉及重要节日时,更要关注网络舆情,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信息收集过程中,要发挥好各级部门的作用,包括学生组织,如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等各类组织。高校要提高对不良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方案,组建专业监测队伍。要在监测队伍的领导下,统筹好各级部门和学生组织,有效监测与大学生相关的网络舆情,对不良信息进行有力打击、严厉惩治。同时建立各方沟通渠道,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距离,将不良网络舆情出现的概率降至最低。学校可以以“互联网+”为契机,结合当前校园主流媒体特点,通过分析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各类事件的行为特征及原因,从解决问题入手,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实现对学生思想状态的信息汇总,提前或是尽早将不良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2.完善网络舆情处理联动模式
要明确网络舆情处理工作的工作模式,使学校面对网络舆情方面的风险时能够及时妥善应对,形成各部门的协同格局,加强党委的集中领导和统一部署,细化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形成及时响应、及时处理、多方同步进行舆情处理的工作模式。面对与学校相关的舆情危机,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一时间明确解答学生的疑惑,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使全校人员能够站在同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4]高校要有效实现宣传、组织、学工、团委、后勤以及各基层院系等高校内部部门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有效沟通,汇聚合力化解矛盾和危机。针对发展迅速的新时代形势,高校应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机会,通过培训深入了解互联网时代舆情危机应对的办法,提高思维逻辑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管理引导能力、协商沟通能力等,同时针对校园实际案例进行讨论研究、工作经验分享等,根据网络舆情的具体内容,发挥辅导员、教师、主要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党员在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以提高对突发事件预警能力,做好应对措施。高校校园舆情事件多集中于学生学习生活或思想行为方面,且大多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等特点,因此要提高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其防范意识与责任意识。
3.引导学生提高网络文明素养
不良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但是要想解决这些负面影响,不能试图切断大学生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关系,而要构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预防不良网络舆情的发生,同时完善网络舆情处理联动模式,在舆情发生后能够有效应对。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网络文明素养,并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学生自我甄别信息的意识以及能力,树立和维护自己在社会上良好形象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从加强宣传和管理两个方面着手,为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供保障。高校应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因素,完善校园教育体系,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网上环境。当不良网络舆情产生影响时,高校应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复杂信息时冷静、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分析舆情背后的事实,对网络上的错误观点加以抵制,从而避免陷入被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第一,让学生充分理解“网络是虚拟的世界”,通过学习与实践,增强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知能力,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组织开展关于网络安全、网络诚信、网络健康环境等主题的教育活动,将网络文明素养植入学生的心中和脑中。第二,利用丰富多样的媒介资源,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和个性发展的空间,通过开展内容广泛、形式新穎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将以往的网络舆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用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了解不良网络舆情的内容,对社交平台上引发争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相同或类似问题时能够正确应对。
网络信息化时代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不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且为高校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其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运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问题都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高校應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求证,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还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党性修养,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使其真正成为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10.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52.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5-01(002).
[4]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03):10-11.
Analysis on the Impa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gative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ao Xinyu, Cheng Shoumei
(School of Marxism,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Mudanjiang 157011,China)
Abstract: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impact of negative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sponse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crises. Universities should analyze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that need to be take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nd its impact. They should construct a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improve the linkage mod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rocessing, guid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network literacy, and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negative online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 Negative online public opin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sting system; processing mode;networkcivilization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