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
2024-02-02柳长安
柳长安
摘 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市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夯实高校人才培养根基,在重点领域深耕细作,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北京高等教育要继续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体制机制改革为支撑、重大改革项目为牵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不懈奋斗。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强国
北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一定成绩
1.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夯实高校人才培养根基
持续推进一流本科内涵建设,全力打造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在国家“双万计划”等评选中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实施本科教育教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拓展实验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实验教学能力。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协同共享,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上屡创佳绩。设立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推动各高校对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探索符合北京特色的教学改革建设路径,在2022年全国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优质资源共享,持续开展“双培”“外培”计划,积极建设沙河、良乡大学城内涵发展联盟,充分发挥“北京学院”和“卓越联盟”作用,共享教学资源,探索出一条北京特色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广泛深入交流合作,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访学,大力推动学生到知名高校交流深造,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推动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各市属高校研究制定本校综合改革新机制,构建了市属高校高质量研究型、特色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2.在重点领域深耕细作,培养卓越拔尖人才
持续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很多领域形成了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北京模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实施本硕贯通培养,实施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精尖班八年制本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钢铁脊梁班”,扎实推进“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在卓越医生培养方面,首都医科大学开设“阶平班”,对标国际一流标准,采取“5+X”培养模式,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方向探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较强科学研究和创新思辨能力的拔尖人才。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持续优化专业布局,首创生物育种科学等本科专业;重构全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识—大类—专业”三层次课程体系,实施“大课制”改革,深化交叉融合培养。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育人导向,设置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类必修课程,在教学计划外,开展类型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政法大学实施“一个专业、多个培养方案”的建设体系,创新“实验班”“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设立“涉外法治联合培养实验班”,培养“外语法学双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以新文科理念系统布局,打造六个以学生兴趣、特色成长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区,立足本硕博贯通的长周期视野,提升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方面,清华大学为落实国家“强基计划”成立五大强基书院,为学生定制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性学习,通过导师制等创新型培养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扎实推进新时代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以理念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北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经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和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一是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高校应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注重知识传授、强调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二是要突出需求导向的理念。高校应在教育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需求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提升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工作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三是要强化学生为本的理念。高校应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要关注学生发展需求,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要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把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落到实处。
2.以体制机制改革支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适应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校应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多点发力,激发办学活力。一是要深化质量保障机制改革。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健全完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教学标准和质量要求,规范教学过程,完善约束激励、经费投入等保障机制。二是要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全面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协同,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优化产学研用深度协同育人模式,鼓励学生在生产、研发、管理一线岗位上实践创新。三是要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找准突破口,以教育评价改革支撑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的改革,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在学生评价上,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回归育人本质。
3.以重大改革项目布局牵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北京高校要坚持以落实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改革任务为牵引,找到改革发展的切入口,以点带面,统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带动本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一是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选拔分流机制、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稳定支持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建强一流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二是要加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及行业发展需求制定特色学院建设方案,在政策、机制、资源上给予支持。要充分发挥高校集群和专业集群的溢出效应,以特色学院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北京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三是要深化“四新”建设,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四新”建设全面带动学校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方法变革创新,加快集成电路等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做好“四新”研究与改革實践项目建设工作,引领高等教育提质创新。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