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如何解题
2024-01-31黎立夏许胜利
黎立夏 许胜利
【摘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和逻辑分析能力的考查,突出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分析高考语文2023、2022年阅读真题,文章总结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方法:紧扣文本,化繁为简;圈点勾画,精准对应;把握主旨,精炼集中;紧扣指向,踩点得分。同时,提出建议,师生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科学规范分类训练;研究历年真题,总结答题规律,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4—0121—04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以全面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试题基本特征:强调综合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考查分数一共是35分。高考2023年客观题题数、分值与2022年基本保持稳定,9道题目共35分,试题数占整卷23题的39.1%,接近4成,分值占整卷150分的23.3%。2023年语文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由阅读信息类和文本类组成。现代文阅读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文学类选用了当代作家陈村的小说《给儿子》。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注重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引导个体全面发展,完全契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的精神,因而,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答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现代文阅读答题:抓住关键、化繁为简、紧扣指向、精准对应
1.紧扣文本,化繁为简。考生将考试文本快速“化繁为简”地阅读,即考生在阅读复杂的文章时,着重注意标题、注释,快速把握文本的大意;找出文本段首句、中心句、过渡句,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考生理解文本局部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快速把握文本的结构,让考生从“具体的懂”进入“深入的懂”,真正读懂文本[1]。此外,考生尤其要学会如何将复杂的句子转换为简单的核心句来理解,采用“层层剥笋法”来把握文意。有些文本过于抽象,结构繁杂,拓展太大,便可以用线性的方式进行层层分析,将复杂的段落简化成简单的句子,将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简化成单点思维结构层次。
如,2023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II卷第8题。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考生要回答好此题,必须在审题时紧扣文本中的“仪式感”,找到文章中对“仪式”描写的内容。文章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对仪式进行了描写,正面从“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方面展开;侧面从“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重要人物出场”“备办酒席”展开,考生就此综合概括,组织答案。又如,2022年语文新高考Ⅰ卷,考生借用《江上》的注释来理解文本,尽管注释只有70多个字,但是几乎将所有的重要信息都间接告诉给考生,考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可以快速把握文本的内容。“伍子胥在逃亡路上被大江阻隔,陌生的渔夫帮助他得以渡江。”
再如,2022年语文新高考Ⅰ卷第1、2题(每题各3分)涉及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综合理解,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第1题D项“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通过仔细阅读文本,考生就會发现此项来源于材料二的第四段,文本“将中西方文论比较”,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二者各有优缺点”,不能作为两者整体价值优劣判断的依据,不能得出中国古典诗论“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此项表述以偏概全、曲解文意,错误。第2题B项“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此项是对材料二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概括以及推断。作者强调的观点“单纯移植西方不行”,要“学习西方和中国诗歌传统”,作者并没有表达“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的观点。此项表述绝对化,错误。此外,还有一个通用法则,一般情况下,太过于绝对的选项要着重考虑,一般都是错误的选项。
2.圈点勾画,精准对应。考生在阅读试题上的文本,可以采用圈点、波浪线、直线、方框等方式,将重要的核心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精准对应”有助于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分析选项所在文本的位置,快速查找出题目设置所对应的相关段落对比研读。如,2023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II卷第6题。选项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文章的倒数第三段开头就有一句话“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考生紧扣此句话,就会理解选项D中“会长的吝啬”表达是不妥的。
又如,2022年语文新高考Ⅰ卷第3题(3分)要求考生选择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选项。选C项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考生首先必须明白引文意思是“中国文化要做到在国外不落后于世界,在国内不丢失固有传统”。综观材料一阐述的观点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化如何发展,既要重视本国传统,又要积极学习借鉴西方。”据此可以选择C。同样考生还可以根据材料一原文“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对此,考生在阅读文本时,应该将此句勾画出来,那么在解答的过程中就能够快速找到“选项C”作为答案的依据。
3.把握主旨,精炼集中。现代文阅读材料选用的文本一般是完整的章节,都有一个鲜明的主旨,全文围绕主旨而展开。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文章的生命和灵魂。因此,所选材料必须能表达出鲜明的主旨。考生答题时一定要以文本为核心,着眼全局,立足文本,尊重文本。所有的答题必须从文本出发,对任何一个问题的理解必须在文本中找到相关对应的“核心词语”或者“语句”作为答题的依据,命题人在选择阅读材料作为考试的文本时,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考查的指向。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遵循“主旨辐射”的原则,即考题围绕文本的主旨而展开,这条原则是考生答题的基本依据。如,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文学类第8题:“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此题与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比较类似。考生可从三个角度予以考虑,即从“父亲”的角度、从“儿子”的角度以及从“文本”整体内容的角度。因此,一定要注意培养考生在情境中阅读,培养考生“以文答题”的良好习惯。
又如,2022年语文新高考Ⅰ卷第7题(3分),涉及对文本《江上》的主题的理解。选项D表述为“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而选用的文本主要描述的是“伍子胥逃亡过程中的精神体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引导考生沉思,将自然融入品德教育,予以考查。
4.紧扣指向,踩点得分。教师要训练学生在“情境”中阅读答题的习惯,试题中的阅读材料就是“特定的情境”,离开特定“情境”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孤立了知识和能力,往往成为“一纸空文。”[2]同时,考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思考如下几个问题,命题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作为考生应该如何作答?如何回答出关键点?这一点在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中得到体现。如,2023年北京卷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第5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对表格式提纲进行补充并运用表格自主梳理文中的重要信息。
又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仍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考生阅读题目后,充分利用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考生可以运用“转译”的方法,所谓“转译”就是将命题者的“比较长的,看上去很复杂的句子”转换为你能理解的简短话语。这段话问的就是考生对“改写”的“文学效果”的“理解”。这样一来,就比较好组织答案。通常情况下,按照参考答案的“评分标准”,4分的试题需要回答2个要点,6分的试题需要回答3个要点。这道题颇有新意,分别考查考生概括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题答案的第一个答点,关键词是“普通人”“平凡人”“小人物”“‘恩惠的博大”“善良”“有担当”等。第二个答点,关键词是突出两者的“对比”“衬托”“反衬”和“凸显”等。第三个答点,关键词是“淡化情节”“内心冲突”“聚焦人物内心”“拉近读者距离”“贴近现实生活”等展开表述。如果回答为“表达了隐逸主题”,这又回到了第7题,考生没有把握文本的主旨,不能得分,此外“推动情节发展”也不能得分。
考生经过综合分析,根据文章表述线索,可以简洁概括本题答案的三个要点:①将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能突出普通人的“不平凡”和伟大,拉近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②借渔夫书写普通人内心的平静与伍子胥的内心世界构成对比,更加凸显人物形象;③渔夫作为普通人的从容淡定悠然豁达,更能够凸显出伍子胥内心世界的变化,突出人物内心的冲突。当然,作为一道开放性试题,本题可以从多角度理解,也可以从语言表达效果上、从主题上、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要变“答案为王”为“要点为王”。
二、现代文备考:多阅读、精练习、常反思、勤总结
1.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科学规范分类训练。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取的文字量大,取材广泛,学生失分较大。教师需要未雨绸缪,做个有心人,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做好多手准备。如,高考最常见的“信息筛选”题,就是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根据选项的要求在原文大量的信息中准确定位,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表述上是否有出入,对关键信息进行鉴别,排除掉其中不准确的信息,并挑选出与之相关的信息。这是考生只有在经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本之后才能获得的一种技能。又如,主观题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考查学生语文积累。考生平时需要积累一定的答题理论术语,如引导考生对小说的四级概念即“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的理解,明确这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此外,平时的训练选题要紧扣语文素养,强调基础,同时体现考点的多元化,全方位提高考生的能力素养。既要着眼培养考生对宏观整体问题的把握,又要立足于对考生微观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2.研究历年真题,总结答题规律,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钻研,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如何处理文本信息中外在的和内在的、前面的和后面的、显性的和隐性的等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客观题常用的选项排除法是如何操作的?怎么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排除选择题的干扰项?如何“锁定原文中的准确阅读区间”?开放性、探究性试题,如何组织“最优化”答案?如试题含有“分析”字眼的,如何组织答案?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上述问題进行归纳总结,共同探讨领悟,形成简洁精要的答题技巧,积累基本常规的答题方法,提升答题水平,促进学生发展。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可分四步走:读懂文本,审准题眼,遵照指向,规范作答。如,2023年新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取自于沈从文的《社戏》第7题通过选项设计,与教材进行“链接”,涉及鲁迅的《社戏》与沈从文的《边城》。这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单元相关联,引导考生重视经典的阅读。对此,教师要把精力放在讲透课程重点内容上,做到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3]。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组织答题基本原则:题文对应,紧扣关键词;组织答案要精炼,作答关键词、核心词,高度浓缩概括“答案的关键点”;紧扣文本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答案尽量与原文吻合;切忌简单地贴标签,生搬硬套罗列术语。此外,还可以采取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的方法,结合自己所储备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总之,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基础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并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顾之川.高考语文试题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课程,2023(Z1):17-23.
[2]王春迪.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阅读素养进阶——以2023年新高考语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3(08):06-08.
[3]王海燕.回归教材重实践提升素养谱新篇——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简析及启示[J].山西教育(管理),2023(09):08-11.
(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研究院开放性研究项目“武汉市高中生学习愉悦感现状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IWHS20212056)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