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环境的营造与创设
2024-01-31赵宇宁
赵宇宁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构建政府引导、学校推进、家庭配合、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是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文章从近几年德育工作的发展实际出发,阐述了德育与德育环境的概念,深入分析了营造德育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原则,探索出了在中小学教育中营造德育环境的新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工作;德育环境;概念;意义;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4—0034—04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教育的战略定位、根本任务、根本宗旨等多方面,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进行不断总结研判,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将德育作为学校教学的首要工作,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崇高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正确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的成败关系着教育的根本,因此,要着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职能部门一体推进的德育体系,上下联动、相互补充,共同营造人人参与、携手共进的德育大环境,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保障。
一、德育及德育环境的概念
随着对德育理解认识的逐步发展和延伸,目前对德育的概念有广义、狭义或“大德育”“小德育”之分,狭义的德育也称之为“小德育”,仅指道德教育;而广义的德育,也称之为“大德育”,是指对学生开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统称。有些广义的理解认为德育还包括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等等。其中,思想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维方式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开展政治认知、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生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环境道德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的教育[1]。心理品质教育是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心理耐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等坚强意志品质,提升学生自我情绪调节、心理调适和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预防和缓解逆反、焦虑、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和困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
环境是影响德育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德育环境,科学地利用和改造德育环境,是德育工作正常开展并能够取得实际成效、达到理想效果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对于德育环境的定义,也分为狭义的德育环境和广义的德育环境,狭义的德育环境是指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开展德育而设置或使用的有教育因素的环境。而广义的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以及德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内外因素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教育场所和社会环境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共同体现。总体上来说,德育环境既包括德育的外部环境,也就是社会环境,又包括德育的内部环境。按性质划分,德育环境又可分为德育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德育环境也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
二、营造德育环境的重要意义
1.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养至关重要。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逐步了解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但自制力不足,经受不住诱惑,很容易受社会、网络等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受到健康、高尚、美的熏陶和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优良思想品德的感染感化,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积极的道德引导和榜样激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道德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2]。
2.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学生会受到各类法律法规、校园制度、社会公序良俗和不断完善的道德准则的规范和约束,教育引导或制约学生学会遵守法律纪律和制度规则,不断接受并适应道德规范的约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会在春风细雨中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鉴别能力逐步增强,懂得爱国爱家、遵纪守法、遵守秩序、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尊重师长、乐于助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3.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有助于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德育大环境的营造,能够促进学校与政府、文化等职能部门、社区与学生家庭等的沟通联系,形成德育合力,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校内良好环境下,各项管理制度更加趋于科学、完善,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相互之间交流沟通更加紧密,师生之间也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这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推动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营造德育环境需遵循的原则
1.德育环境的营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德育环境营造的基本原则,德育环境的营造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立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德育环境的营造要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德育社会大环境的营造,政府应发挥方向性、政策性引导作用。一是要做好总体规划,科学制定详细的规划目标和保障制度建设,引导各级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德育环境。二是要加強对舆论宣传阵地的领导管控力度。旗帜鲜明地提出明确的导向性要求,严格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引导各宣传单位加强对文化、网络等的规范管控,大力弘扬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三是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采取综合有效有力的措施,清理整顿校园周边暴力、色情等网络和娱乐场所,打击“裸贷”、网络贷、校园贷等问题,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四是要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重视、财力上保证、人才上支持,监督落实好德育为先的方针,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德育环境的营造要坚持学校主导作用原则。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对德育工作承担着最主要的职能作用。在德育社会环境建设中,学校应该主动发挥作用。一是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通过德育课堂、各类活动、实践体验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二是要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善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弘扬爱国、守法、尊师、重教、明礼、守信、团结、协作、奉献等价值理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三是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学生家长等的联系沟通,及时反馈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的相关诉求,积极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友好共建关系。
4.德育环境的营造要坚持职能部门协作参与的原则。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逐步推广,手机功能更加强大,各类App软件层出不穷,这也造成了文化和意识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因此,文化传媒等部门应当承担起德育环境营造的职能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在深入挖掘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努力向社会、学生提供更多高雅、优秀的文化产品。同时,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刻认识到文化产品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规范文化产业的监管,全力制止、打击庸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5.德育环境的营造要坚持家校共建的原则。家庭是德育环境营造的第二阵地,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家长的品德素质以及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父母要配合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德育环境。一是要积极营造尊老孝亲、家庭和睦、夫妻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氛围,从小重视对孩子的家德家风教育,降低离婚率,努力为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二是学生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和良好言行影响和帮助孩子成长。三是学生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严格管理和教育。既要严格要求,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又要注重方式方法,在关注孩子学习生活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中小学德育环境创设与营造的途径
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学校和家庭等的相互协作和密切配合。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体、社会德育为依托的新德育体系,营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构建社会德育大环境。营造德育大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做好“风向标”和“压舱石”。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引导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密切协作,从正向和反向出发,大力宣传、表彰社会各界涌现出的敬业奉献、见义勇為、敬老孝亲等各类功勋模范和科技创新、体育健将、志愿服务等先进典型人物和事例,大力弘扬人民群众身边的“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无情揭批、严厉惩治卖国求荣、丑化先烈、贪污腐化、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良好德育社会氛围。
2.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时,应将德育内容融入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在注重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广播、文化墙、文化展板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展览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德育实践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伟大的民族精神等时代价值理念,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等,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构建家庭德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接受德育的第一课堂,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基础的关键场合,是德育最稳定、最长效的阵地。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每一个家庭都应该通过亲子活动、家庭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作为父母,首先应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关爱父母、尊老孝亲的行为习惯;其次,要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自信自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培养孩子自尊、理解、包容、分享、奉献等高尚精神品质。家长应积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反馈学生在家庭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是德育工作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共同营造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携手共进、同心同力,共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金鹏,孙岩.中小学德育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的思考[J].辽宁教育,2021(12):01.
[2]王薇.德育场视域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1(06):1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