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千年瓷枕的述说
2024-01-31杨群群
我躺在固镇村西边毫不起眼的小土台中。
在往来劳作的人们眼中,它们和村里其他土台一样,是土地历经沧桑巨变后,微微隆起的驼背。当风的翅膀掠过原野,参差不齐的刺槐和酸枣苗用无数绿色的手掌将它们轻轻托起,又轻轻放下,任由时光的尘埃在历史中堆积。
土台裸露出的土层中有一些大小不一的瓷片,虽然已經失去了完整的形象,最大的也只有硬币大小,但这些瓷片不愿委身于黑暗的土壤,也不甘于无人问津的寂寞,给沿着遮马峪古河道苦苦寻觅的考古学家们以某种暗示和密语,让他们闻到了一种消失已久的古老生活的气息。上八亩、下八亩、北涧疙瘩,当一个个土台脱去沧桑的外衣,我和我的同胞洗净铅华,用盛世美颜惊艳了华夏大地、芬芳了四季流年。
我是一方来自千年前的瓷枕。他们说,我的发掘只是固镇民间瓷窑鼎盛时期的冰山一角,当曾经的光辉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的缔造者们便赋予我某种特殊的使命。当我历经千年,与你邂逅,你我之间相隔的那层梦纱被缓缓撩开,梦也便醒来。当时间在我的身上镌刻出故事,我期望这个故事可以穿越时光,迎来新的重叠的光影……
前世今生
我已经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
千年以来,我坚强地与腐蚀性土壤做抗争,机智地战胜了地下暗流中的水锈和碱腐蚀,成功地避开了战争、地震等外力的干扰,又幸运地躲过了盗墓者贪婪的洛阳铲。历经无数隐忍和不屈,终于迎来了重见天日的这一天。
这是什么年代?一道刺眼的光芒把我从美梦中惊醒。
当考古学家用毛刷清理我肌肤里的污垢,洗去我容颜上的灰尘,他们中的许多人发出了惊呼,从他们眼中,我看到了如同千年以前我的缔造者们眼中流露出的眼神,那是一种久违的激动。
是的,我来自金代。我是一方小小的瓷枕。
考古学家们在这片广袤的地层中继续挖掘、分析、推理,他们知道这里有古文明的足迹,他们要将这些精彩毫无遗漏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当遮马峪沿线上八亩、下八亩、北涧疙瘩三处瓷窑遗址完美地呈现出来后,历经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这四处制瓷作坊、四座瓷窑炉和一处水井,将千年前的制瓷场景完整地还原在世人眼前。其中,北宋年间的北涧疙瘩窑址,主要制作细白瓷器,而且金代窑址上八亩和下八亩,主要烧制的正是我这种装饰瓷枕。
彼时,我脚下的土地是一片沸腾的土地。这里是大禹治水时开凿出的龙门。因为有渡口,后来北宋朝廷给这里更名为河津。因处于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北依吕梁山,瓷土和煤炭资源丰富,从遥远的唐代开始,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河津窑烧造产地。宋金时期,这里主要生产碗、盘、钵、盆、盏、枕头等民间瓷器用品,因靠近当时的政治中心开封,这里愈发人口聚集、空前繁荣,瓷器生产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是到了我诞生时的金代,这里的人们秉承宋风,在延续瓷枕传统技艺的同时,又大胆进行创新,于是催生出了“龙门瓷枕”这极具特色的陶瓷文化。
这里制瓷的窑炉属于馒头窑。这是个有趣的名字,一个个圆圆的窑炉如同馒头一般,以天为盖,以地为笼,将人间烟火反复咀嚼,吞云吐雾,最后凝练出了精美的瓷器。这些窑炉都有着统一的构造,火膛、窑床和烟室是它们的内核。火膛最主要的食物是煤炭。这些如金子一般珍贵的黑色物体,它们体内蕴藏着无数的热量,在火的启发下,它们令窑室不断升温,秘密孕育出了窑床上放置的那些瓷坯,直到每一个坯胎都成熟。烟室几乎占了整个窑炉一半的面积,它既可以晾坯,还能将窑室里的浓烟迅速抽出,让火焰流遍全窑,使窑内温度更为均衡,在它一吐一纳的均匀呼吸间,瓷坯历经凤凰涅槃,最终脱胎换骨。就这样,千年前的窑火,炼铸出了一种永恒的美。
在这个名叫固镇的村子周边有多少窑口,我不得而知。但我看到窑炉里的火光以黑夜为幕,闪烁着星辰般的璀璨光芒,映红了深邃的夜空。每一颗星星里,都有匠人们在勤奋劳作,他们是来自吕梁山脚下的人们,他们有着强壮的臂膀、灵巧的双手和憧憬美好生活的心灵。每日,他们穿过薄雾,听着鸟鸣,踏着晨曦,从起伏的吕梁山挖掘煤炭、采取瓷土,从涓涓的遮马峪取水,练泥、镀匣、修模、洗料、制坯、晾坯、装饰、施釉、烧造……他们在作坊里利用各种工具制坯,他们抡着膀子在高温的窑口烧制瓷器,他们昼夜不息地劳作着,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倾注在一道道繁杂的工序里,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投入在一次次惊险的尝试中。
彼时,他们成熟的制作流程和精湛的工艺在山西处于较高水平,所烧制的瓷枕韵味高雅,精美细腻,吸引了全国客商。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客便云集于此,让固镇村日日如同集市一样繁华,好不热闹。我的同胞们一出炉,便被往来的客商大批大批装车装船,东京、南京、长安、大名,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每个城市都有我们的领地,我们的诞生是如此重要而伟大,这让我们暗自欣喜,引以为傲。
可是这样的高光时刻并未持久,盛极而衰似乎成了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金元战争爆发后,硝烟、杀戮最终让河津窑走向衰落,也让我长久地被隐藏于历史的尘埃之下,日日“枕”河听涛,但我知道,在泥土里沉降的将属于过往,经历孤独的等待,我终会觅得有缘人。
有人说,我的出土将改写中国瓷枕史。
难道不是吗?
我的发掘者们为我和我的同伴们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次盛大典礼,名曰:龙门遗粹。我们的横空出世为国内外大量馆藏传世珍贵瓷枕找到了烧造出处。故宫博物院、广西西汉越王博物馆、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都藏有我的同胞。有人评价我们:“总道官哥汝定钧,瓷枕还看古龙门。”
时光缓缓流淌了千年,我带着曾经的荣光又一次惊艳了世人,完成了一次华美的蜕变。佛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我用千年的凝望和等待,才换得了前世和今生的完美重叠。
瓷艺流金
我是水、土、火完美结合的化身。
我有着朴素坚硬的外壳和纯净虚空的心灵,还有着一段美丽的前尘往事。
我的缔造者是一个高大斯文的汉子,他热爱思考,在他劳作的窑厂作坊里摆放着北宋名噪一时的河南新安窑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当阳峪的三彩,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瓷枕,面对这些工艺精湛的瓷枕,我的缔造者脑海中闪过一些想法,能否汲取这些瓷枕的精华和先进技艺,缔造出属于河津窑特色的瓷枕?
有时,他在手工作坊里目不转睛地盯着工匠们制坯、挂釉、作画;有时,他坐在吕梁山上发呆,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他坐在黄河龙门渡口,看黄河折转而来,激流拍岸,猛浪惊雷。当人们夜晚休息时,他秉烛在手工作坊里尝试装饰技法和挂釉技法,人们时常能听到他在喃喃自语或者叹息,他执着地在腰圆型瓷枕的造型上有所突破,研制各种独特的造型,他还将动物、花卉、童子画在不同胎质上,渴望在装饰技艺上进行创新。
终于在某一个清晨,人们听到他在作坊里大声吟诵,“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当人们赶到作坊时,他趴在瓷枕上号啕大哭,手里捧着老子的《道德经》,嘴里还喃喃自语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洗料、制坯、晾坯、作画、挂釉……这个高大斯文的汉子像孕育生命一样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这个造型独特、装饰奇妙的瓷坯终于完工了。他选择了吉日入窑,祭拜完祖师、山神、土地,瓷坯被恭恭敬敬地放置在匣钵中。终于上窑床了,他在心中暗暗祈求一切顺遂。这是一个比较小的馒头窑,只出精品瓷器,一窑只放置一个瓷坯,足以显示窑主对他的信任。
择良辰开窑点火那天,一大早,人们就忙碌起来,窑口的供桌上摆放着猪头、鸡、鱼、馒头、点心等祭品,祭酒、跪拜、祈福,窑主带领着工匠们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他們祈求窑神庇佑和保护,祈求神赐福窑场,赐福这一神奇的瓷坯脱胎换骨、安然降生。
烧造的过程是漫长的,这是一场孤独的等待与渴望心理的较量。虽然彼时工匠们的烧造技法已经炉火纯青,达到同期顶尖水平,但这个高大斯文的汉子还是提着一颗心,因为瓷坯枕面宽大,烧造难度也变大,如果火温过高或者不足,很难成功出窑。他仔细查看火候、温度,他呆呆地坐在窑口,看窑口没完没了地吞噬黑得发亮的炭块,看烟囱里的浓烟缓缓升起,化成张望未来的时光。
窑工分上半夜、下半夜两班轮流烧窑,炭火在火膛中欢快地跳动,映得他眼睛里红红的血丝仿佛也要燃烧起来。溜火、紧火、歇火、熄火、冷却,即将出窑炉了!这个高大斯文的汉子小心翼翼地把匣钵从窑中捧出,窑主、工匠、窑工们仿佛都屏住了呼吸,窑口的余温让他们额头冒着汗珠,他们无暇顾及,只伸长了脖子静静等待钵体打开的那一刻。
我的降生注定成为传奇。当我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我宁静雅和的气质征服了所有人,我感到周围的一切都那么安静,迎面拂来的山风吹来对梦想的渴望。
“美!”不知是谁一声惊呼,打破了凝结着的空气。
这个高大斯文的汉子双腿跪地,将我高高捧起,“感谢上苍,感谢诸神!”他仰天长呼,汗水和泪水交织在他红褐色的脸庞上,那一刻,我触碰到一颗追求至善至美的纯粹的心灵,看见生命的力量之和,我也以一种符号从此被定格在人类追逐文明的足迹之中。
考古学家们给我取名为“白地剔花填黑开光诗文八角形枕”。我的身长约四十厘米,是八边八角形。枕面随形勾双线竹节形边框,中央开光内黑地白彩书有诗文,枕面左右剔地填黑的卷叶纹栩栩如生地绽放着我的容颜。我的缔造者在“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句话里悟出创作灵感,为了追求黑白凸显的装饰效果,他将剔花与黑填彩结合运用创新。他先在枕面、枕墙上施以白色化妆土,然后用剔刻、划刻的方法剔刻出花纹及文字,再用黑彩填充剔地部分,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这样便有白如脂、黑似漆的效果,相映相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将黑白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有了与众不同的立体感。我惊世的容颜注定会迎来万人瞩目,那时前来一睹我芳容的远方客商、文人雅士络绎不绝。
这个高大斯文的汉子因我的降临而充满了自信,他开始了更加疯狂的尝试,他企图尝试各种表现技法,剔花填黑彩、白地黑画花、珍珠地划花……越来越精湛的装饰技法在这里诞生,尤其是剔花填黑彩的装饰技法成了他的拿手绝活。他还将诗词、花卉、婴戏、动物等内容与瓷枕完美融和,不断摸索瓷枕造型的多样性和瓷质的个异性。很快,我的同胞圆枕、腰圆形枕、四方枕、六角形枕、豆形枕也在他的手中诞生了,我们河津窑的瓷枕家族多姿多彩、愈加壮大。当然,他最杰出的作品是高温粗白瓷和低温釉,经典造型是八角形枕、腰圆形枕和低温三彩六角形枕。
我的姊妹腰圆型枕用的是灰白胎,胎质细密紧致,枕面微凹,白釉泛青,枕面上部以勾画双线形成月牙形开光,开光下沿线呈花瓣状的曲折边线,开光内饰以珍珠地划花装饰,开光之下的枕面留有明显空白。听那些考古学家说,与她类似的乾隆御题的珍珠地划花腰型枕就被故宫博物院所珍藏。
我的另一个姊妹低温三彩枕用的是红褐色胎,胎质粗疏,枕面边沿在化妆土上施黄彩,以阴勾线为边框形成开光,开光内饰以剔地划花折枝花卉纹,上覆三彩装饰,花卉纹样之外的胎地上涂绘黑彩。刻画精细生动,且多彩的纹样在深沉底色的衬托下,极富装饰效果,枕墙周身模印涂施绿釉的斜方格花卉锦纹。这一类瓷枕装饰题材多样,构图别出心裁,三彩执莲童子纹六角形枕、三彩剔地狮子滚绣球纹六角形枕等个个都有静逸脱俗的美感。
我的缔造者让龙门瓷枕名声大噪,那些不远千里而来的商贾们一掷千金,我的同胞一出炉,就被争抢而去。我们用独特的美征服了那时的大街小巷,装饰了黎民百姓的睡梦和生活,我的缔造者也将梦想聚于一方瓷枕之中,让千年前的风雅映现于后世人们的眼中。
瓷韵雅趣
当我将往事尘封在记忆的梦中,我的容颜里依然流淌着先人的梦想,那风花雪月里书写着情感的渴望,那众生百态间描绘着人生的希望,那斑斓的色彩里摇曳着千年的等待。
我的降生也引发了最重要的事情。
当黄河涛声落于枕上,我的缔造者在深夜里辗转,可否用瓷枕传情,让天涯共此一梦?
他把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寄托于我,当“闲看画堂歌舞欢,醉归明月绮罗扶”的诗句书写在我的身体上时,我们那个时代的生活缩影便浓缩在我的容颜里,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月夜醉归的闲适状态,喜乐悲伤的真挚情怀,让我的灵魂充满了诗意。
我的缔造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在当时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他力谏窑主邀请当地有名望的文人墨客参与制瓷,用诗书题材、婴戏题材、动物题材、花卉题材表达美好祈愿。
一方小小的枕面,被寄予了太多的期盼。当这些文人踏月归来,我和我的同胞便携带了浓郁的人文气韵,他们用了大量的诗文内容、唐宋名家诗词、地方文人佳作,有对联,有对偶句,有绝句,有长篇诗文,展现出了我们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不同侧面,有风花雪月,有闲情逸趣,有人文故事,也有众生百态。自此,文人的精神品格和书法的风度气韵镌刻进了我们的灵魂,诗书题材成了河津窑瓷枕最突出的特色。
你想想吧,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枕上书写诗文,当头枕接触深度睡眠的时间里,诗文将会引领枕上人进入理想的梦境里。我随手拈来一些诗句,你便可知一二:“柴门掩石泉,夏日亦闻蝉。冷落花廷竹,馨香草里兰。”一座看似简陋的柴门小院,却有石泉、鸣蝉、竹子、兰花等美景相伴,这俨然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宁静清幽的趣味令人无限向往;“报信教人接,牵牛与我骑。今朝无一事,睡至日高时。”诗文闲适诙谐,书风高睨,隐逸山村的高士形象浮现于眼前;“龟游莲叶分开绿,鹤立松梢点破青。”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寄寓富贵、和美、延年益寿的美好期望;“虎窟边无鹿,雕巢下绝鸟。”启示人们趋利避害,寻求安全生活的保障……
诗书不分家,当我们以闲云野鹤般的状态横空出世时,我们容颜里生动悠扬的书法也将诗文的情致与神采挥发到了极致。一撇一捺在我们容颜里注入了神韵,一横一竖在我们的体内支撑起风骨,字里行间写就了制枕者的无数风流。我们中的许多同胞身上,不仅诗文内容存在差异,笔法上也千差万别,因此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风格的代表。
你可以想想,在某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制枕者以瓷为纸,驰骋笔墨,为瓷枕注入了诗一样的灵魂,他们使用刻画、剔刻、釉下彩等笔法,工整考究,雅俗并存,让瓷枕成为书法佳作。他们对枕面布局极其讲究,如诗词大多从右到左书写,在枕面中部以单或双线画出大体方形的开光,在开光内进行书写;因枕面有限,对联很难一气呵成,他们就从中间分别向两边书写;绝句在枕面上一句一行,共四行,字句结构工整方正;长篇诗词通常用在较宽大的八角形枕面上,以枕中部开光为文字书写区域。我的同胞白地黑彩花卉纹诗文圆枕上的“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出自《千字文》,书写者应该是受到智永草书千字文的影响,运笔虚实结合,笔随意出,在瓷胎未干之时快速写出,技法娴熟,堪称书法精品。
绘画美也在我们的容颜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文人墨客将婴戏、动物、花卉等图描绘在我们身体上,赋予我们更多的内涵。婴戏图是以儿童踢球、摇扇、玩陀螺、打瞌睡、观察小动物、读书等生活场景为主,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风俗文化,用以祈求“多子多福、繁衍子嗣”;动物纹饰主要有虎、狮、鹿、鱼、鸟等等,造型憨态可鞠,形态亲切可爱,淳朴自然,鹿谐音是“禄”,鱼谐音“余”,虎纹有“辟邪”之意;花卉纹有牡丹纹、莲花纹、菊花纹、梅花纹等,我们河津窑主要用白地黑画花技法绘制折枝花卉、折枝草叶纹等。
当诗文、书法、绘画在我们的容颜里巧妙融合,我和我的同胞便被赋予“诗书画三绝”的文化特质,这注定了我们的诞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瓷到词
我守候在西山的阁楼里,期待与你有一场温柔的邂逅。
每当窗外那一抹动人的柳色轻轻招手,晨曦爬进我的窗格,照亮我的脸庞,我便抖擞起精神,盛装以待。我珍惜每一份相识相知的缘分。
那些步履匆匆的来者,多是慕名而来,只为一睹我的芳容。我能从每一个到来者的脚步声中感悟到他们的心灵、聆听到他们的心声,轻盈的脚步有一颗温柔娴静的内心,他们沉醉于我的典雅;缓慢的脚步有一颗深思熟虑的内心,他们迷恋我的古朴;有力的脚步有一颗奔放豪迈的内心,他们喜欢我的厚重;沉重的脚步有一颗历经风霜的内心,他们品鉴着我的沧桑。但他们无论迈着什么样的步子,都将长久地驻足,在我带给他们的诗情画意中流连忘返。
“多美的诗句啊,枕着诗情画意入眠真美!”人们忍不住惊呼。
我知道,当你们驻足品读这些写在枕上的诗词时,一定会想起一个人、一首词。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是的,那是北宋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易安晚年所作的《摊破浣溪沙》。我的缔造者们经常讲起她的故事和诗词,我对她也仰慕万分。词人作此词时已近暮年,她身卧病榻,面容憔悴,又添白发,每日斜倚在枕上读书,打发孤独难耐的时光。一场秋雨降临,院里景色宜人,那树盛开的木犀花仿佛知道词人的心事,脉脉含情地陪伴着她。
斜倚病榻,秋雨连绵,此情此景得勾起词人心中多少无奈和惆怅啊,雨滴敲打屋瓦的声音,低沉而幽深,词人在静静地对着木犀花诉说她的往事。
那是1099年吧,她离开家乡山东来到汴京城,周围一切虽然繁华美好,但她思乡心切,提笔一首《如梦令》,便轰动了整个汴京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多美的豆蔻年华啊!那时无忧无虑,多么纯净欢快、率真随性。“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这是她与赵明诚的第一次相遇,他们一见倾心、情定终身。“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她俨然已是一位娇嗔可爱的少妇了,这般甜蜜、幸福的新婚生活怎不令人羡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人生是幸运的,因为她幸运地遇到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灵魂伴侣赵明诚。婚后的二人潜心研究金石字画、碑文藏书,琴瑟和鸣,高雅和谐,虽然这期间他们遭遇家庭变故,历经生活坎坷,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此伉俪情深足以让一切磨难黯然失色。
无奈宋朝的命运多舛,“靖康之变”后,她原本还算幸福安稳的人生戛然而止,国家动荡不安,夫君染疾身亡,在兵荒马乱中,步入中年的她四处颠沛流离,毕生所藏损失大半,在孤苦无依中又落入小人张汝州的虎口之中,尝尽了人心险恶。她不畏世俗脱离了虎口,却又身陷囹圄,幸好得亲戚朋友解救才得以释放,一路走来真个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昨日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木犀花啊,木犀花,幸好还有你陪伴,还有你读得懂一个诗意的灵魂和一颗优雅从容的初心。
词人的命运是多舛的,但她却有一颗永不磨灭的诗心。在困顿的晚年生活中,在动荡的乱世之中,她诗意地栖居着,坚定地完成了《金石录后序》,保存了丈夫毕生的心血。她是那个朝代最伟大的女詞人,是宋词楼阁中永不凋谢的木犀花。
彼时,能与我媲美的,唯有词。瓷代表了宋金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词则代表了他们的精神和境界。我们如同孪生姐妹,共同缔造了中式美学的两座巅峰。
我听驻足观赏的人们说,你们这个时代有个非常受欢迎的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编者从中选取了许多经典诗词,汇编了《枕上诗书》系列丛书,书名即取自李易安的那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我无比欣喜,也祝福你们从诗词中遇到最美好的自己。
从瓷到词,从“枕上诗书”到《枕上诗书》,穿越千年,穿越时空,无数有趣的灵魂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又一次相遇,他们的思想一经碰撞,便绽放如初,光彩夺目。我知道,那是亘古最美的遇见!
责任编辑 高 璟
作者简介:
杨群群,笔名初音,1984年生。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河津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爱生活,爱读书,爱写作,近年来有散文、诗歌散见于报纸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