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探微*

2024-01-31彭莉莉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政治

彭莉莉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深圳 518055)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同时,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印发颁布的文件中,都明确指出在高校开展德育与美育工作,要使日常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主阵地功能。[2]在将艺术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思政教育中,使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性得到提升,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一、艺术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目标的一致性

艺术审美教育和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在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第一,都追求德育目标,即“立德树人”,日常思想政治教是对思政理论课中相关育人内容的有效延伸,应该以大众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其落实到、应用到青年学生群体的实际生活、学习中[3],立德树人作为其育人实践的目标方向。艺术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心灵教育、情操教育,可以指引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品行。第二,都有着共同的审美教育目标。马克思曾经预言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4]即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的思想美、心理美和行为美。艺术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思想美、心灵美和行为美。

(二)内容的通融性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学生事务管理、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成才服务、学生成长指导等,从而对第一课堂思政理论教育形成了有益的延续与补充。艺术审美教育包括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等多方面教育。第一,艺术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人类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接触和理解,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艺术审美教育丰富的内容,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某种直接启发性与艺术欣赏性,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艺术审美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政治方向,在艺术审美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关注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认识艺术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方式的互补性

艺术审美教育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典型形象和情感感染的方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到、落实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当中,让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两者都具有感性与理性、隐性与显性、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相关特征。一方面艺术审美教育可以提升日常思政教育的情感性,日常思政教育可以很好地借鉴审美教育的情感模式,通过引用感人的教学素材和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开展的长期的、频繁的,有规律的、有节奏的教育活动,为艺术审美教育创造了空间以及场所,日常思政教育可以为艺术审美教育提供正确科学的方向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意识。

二、艺术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征程中,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5]一方面艺术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激发爱国热情,培育社会责任感。艺术审美教育借助艺术作品的价值启迪与思想深度,推动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学生欣赏和创作党史音乐、画展、舞台剧、影视剧等内容,能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领悟红色精神,建立民族认同感,培育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想象力的思维活动,激发想象力,焕发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也给学生美的获得感和美的成就感,从而使他们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加优质、有创意的产品和服务,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竞争优势。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日常思政教育和思政理论课教学两项内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政课教育和以学生事务性工作为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同时大学存在思想信念歪曲、社会责任感缺失、沉溺于物质世界等问题。这需要高校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双方有机融入。一方面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法治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艺术审美教育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行为美、心灵美等,已经覆盖到了衣食住行、社会与自然等新的领域。另一方面为思想教育提供情感激励。思想政治教育时常给人以灌输和说教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艺术审美教育能够借助自身的共鸣性、互通性、情感性等多个特点,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显著效果,通过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持续不断的感染力、鲜活力以及吸引力,使其强化自身的亲和力以及魅力。

(三)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美好生活本身就是建立在美的基础上。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人区别动物的关键不仅在与劳动,也在于审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造”。[6]人们可以利用审美手段装点日常的生活,并促进日常生活上审美化要求,使之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将艺术审美教育立足日常,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学生确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能力,培养他们欣赏美的眼光。利用艺术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社会价值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惯化”。

三、艺术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化美于教,有机融入,形成“艺术+思政”育人机制

第一,设计合理的融入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和日常思政教育不能机械融入起来,更不能简单地将艺术审美教育当作对美的传授和传播,应更注重的是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感悟美、创造美的素养教育,这是一个由“理论-感知-实践-创造”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与教育实际相结合,大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中国美育思想,引领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从知识引导、环境熏陶、情境感染、情感激励全方位融入,充分发挥艺术审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第二,完善融入的课程建设。艺术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点之一,是艺术审美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教育部明确指出“学校美育课程的主体是艺术课程,重点涵盖影视、戏曲、戏剧、舞蹈、书法、美术、音乐等多门课程”。[7]可在高校建立高校艺术审教育系列教材,一是建立“高校美育通识教材”,旨在”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二是建立艺术鉴赏类教材,各高校根据学校自己的特色,建立科技之美、建筑之美、设计之美、茶艺之美、园林之美等与专业有关的鉴赏类美育课程体系,为艺术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教育资源。

(二)以美育德,牢固阵地,打造“一站式”社区美育育人环境

第一,打造“以景育人和以美感人”学生“一站式”生活学习环境。“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指在书院、宿舍、食堂等生活园区实现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8]要努力营造朝气蓬勃、健康向上、尊师重道的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要注重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的无声教育,打造一个朝气、高雅、幽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如在学生社区要建立包含树、花、草、湖、鸟的生态美感的自然环境;在学生的日常活动相应空间,建设艺术体验和艺术欣赏空间,设置画廊、造型艺术展示、音乐欣赏区,供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与体验。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和表达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艺术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

第二,建立审美价值的校园网络环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一方面运用各种有效的内容形式以及技术手段,使高校日常思政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在校园网络空间实现真正有效的整合。例如,将艺术家故事、红歌传唱、革命精神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整合,开发出具有教育意义、美育特色的小程序、微视频、公众号推文。另一方面,做好校园网络的舆论导向和流量控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网络行为。通过规范和引导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倡导正能量、文明和包容的网络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念。

(三)以美怡情,建立平台,创新“浸润式”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第一,打造艺术美育+党史时政学习平台。党史时政学习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充分挖掘党史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元素,丰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利用舞台表演和戏剧形式,将党史故事和时代精神呈现给观众;利用绘画、摄影、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创作展示党史和时代主题的艺术作品;通过文学创作和诗歌朗诵,表达对党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感悟;制作党史和时政主题的影像作品、纪录片、动画等,展示党的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另一方面,要创新党史学习新方式。党史教育可以艺术审美的教育的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团组织和学生党支部,在班级、社区、书院、学校组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开展观看红色电影、传唱红色歌曲、参观红色基地,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红色革命史和革命精神的情感共振和认同,使大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产生悦纳感。

第二,打造艺术美育+心理治疗平台。艺术具有情感的宣泄与表达的特征,具有心理治疗功能,它能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一方面,在学校建立安全开放的艺术空间,让学生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缓解压力和焦虑,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公寓、书院、学生活动中心等场地通过提供心理治疗课程和活动。结合艺术元素,开展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园艺治疗、舞蹈治疗等心理治疗课程,来放松心情,表达情绪、调节心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四)化美于行,注重实践,建立具有“艺术基因”的精品育人项目

第一,以艺术第二课堂为着力点,实现活动育人。立足学生审美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将艺术审美教育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校园歌手、舞蹈比赛、书法比赛、艺术作品设计大赛等常规专项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大赛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在良好的艺术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同时,要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参加寒暑假期间的各类社会实践,将艺术审美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将劳动美育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奉献美;鼓励学生游览名胜古迹,参观高新技术企业,深入了解人文地理、国家历史、民族文化,体验历史文化美、科学技术美、劳动创造美,增强历史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第二,以艺创一体平台为支撑点,实现平台育人。学校建立各类艺术研究平台、教育基地和创业工作室,让学生在创新、创造、创业中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创建时尚学院、交响乐团、舞蹈队、话剧社等艺术载体,学生在开展舞蹈和话剧创作、产品设计、艺术时尚产业推进的过程中体验美和创造美;积极推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的活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开设以美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名辅导员工作室,如“幸福教育”“心理美育”“劳动美育”等名辅导员工作室;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技之美、建筑之美、设计之美、园林之美等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