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调查研究方法论及其高校管理实践

2024-01-31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过程研究

龚 宸

(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南京 210023)

调查研究是治国理政中了解实情、总结经验、考察干部、集中民智的重要手段,是科学决策、推动工作、联系群众、提高本领的必要途径,“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当代治国理政将调查研究贯穿于不断融合时代条件、谋定战略步履的始终,促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新飞跃。为确保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实效,南京大学结合学校实际践行新时代调查研究方法论,以“放在心上、放不下心”的责任感,在全校范围开展“大讨论”,取得了解放思想、集思广益的实效。

一、调查研究的认识论内涵

调查研究是确保认识来源的必要保障。在认识论上,作为党传承至今的优秀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从“指挥台上”上下去到田间、车间等基层一线获得对现实情况的“一手材料”的必要途径,一是避免认识主体“闭门造车”脱离现实,二是防止认识路径“刻舟求剑”不思上进,三是避免认识过程“异想天开”失真失实,四是防止认识“好高骛远”理想主义,是认识主体与客观存在且不断变迁的认识对象发展实际接触以在头脑中形成反映和加工的有效手段。不去经常走一走,不广泛看一看,不深入问一问,不通下情、不接地气,主观认识同变化的情势以及群众对这种情势的感知想法就失去了相结合的鲜活场域,甚至以致认知与决策浮于文件、陷于主观。跑遍了地方,拉近了距离,经历了风雨、多见了世面,把真实情况、内在联系、发展趋势、客观规律掌握七里,如同自己嚼了馍,获得了关于“馍”的现实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成为谋事成事的行家里手。

调查研究是提高认识能力的科学手段。党在百年锤炼中总能挑起民族复兴的硬担子,靠的是将在实践-认识-实践往复中锻炼出的基本功作为硬肩膀,其中,调查研究是我们百战不殆的传家宝。知识要扩容、能力要升级是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的,根本上只有在一线踏平坎坷地磨炼,在现象纷杂中求教于民,反复通过调查研究的查看、体验、感知的时代认识过程,如饥似渴地在认识中学习,才能耳聪目明、察觉于微,才能找到潜藏规律和实用办法。调查研究中,一方面,走访体察的过程也是汇聚最新现实变动的过程,这期间,领导干部在杂多的一手数据中不断再看再思,从全局的要害、从现象到症结,在开阔视野中增强了辩证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走心”的调研自觉地将科学理论运用于现实问题中,风险矛盾一览无余,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一线的经验、基层的创造、人民的智慧成为思想启迪和实践定力的不竭来源,帮助我们在学习中虚怀若谷、在实践中果断决策,引导群众、整合资源、排兵布阵等等各项能力俱增。

调查研究蕴含了正确认识的意图正当性。认识是能动的主体根据主观意图选择特定的客观实际进行观察与反映的,同时认识到或没有认识到也不只是眼睛的生理学的能力的问题,而是也受到着主体价值倾向和愿景的筛选和综合。新时代新思想指出,调研搞得不深、结果不真,很大程度是政绩观问题,怕看到工作的落后和现实的问题。这就指出了“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研究在认识论上的本末倒置——调查研究就要去最困难、问题最多的地方发现实际困难,才能在政策制定和问题解决中做出最符合实际的方案,而不是以一片大好的报告为目标去指导认识过程的选择和制定。新时代强调,调查研究是以认识过程的有效性确保过程中尚不能预知的结果的准确性,而非以目的去安排认识的步骤和细节,是为了知事情、知不足而非得结论、看功绩。

二、调查研究的时代目标

调查研究要广泛铺开以实现全面认识。现代社会的分工精细化带来事与物的多样化,事与物的多样化带来整个社会体系内在的差异性,不同地区部门的重点、不同群体个人的需求差异及其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量爆炸式俱增。空间分布带来的差异和时间跨越带来的变化,实际上都构成了认识对象的杂多,进而使“全面认识”一词暗含了更多的自我要求。一是对象全面。过去提倡的长期一地蹲点式的“解剖麻雀”的精神虽然可贵,但不在改进中与现代节奏合拍,经典案例在对多变环境中就更会沦为“不见森林”“以偏概全”的狭隘经验。国土之大、人口之多、问题之杂,抓贯彻落实,不论局面好还是困难多的地区都要“沉下去”了解,不论顺耳话、难听话只要是群众实话都要研究,不论是报喜的先进案例还是报忧的落后环节都要从中总结规律,“嫌贫爱富”、挑挑拣拣地调研方式要不得。二是力量全面。在调研中,设身处地或亲力亲为固然重要,个例的适用性和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局限的,因此,要把各个地区、社会各界、各个部门的调研力量综合起来以适应,多层次将事实及其根源查清根治,多方位获取的还原事实多面性的细节,在多渠道将施展无孔不入的现代手段,将上情下情内情外情都摸清吃透。三是方法全面。宏观微观、定性定量、信息数据多管齐下,开会、走访、蹲点、研讨、考察等方式多维运用,经济学统计、社会学问卷、系统论分析等多学科都投入并灵活穿插在调研全程。

调查研究要有的放矢以实现精准认识。所谓“精准”,一是调查研究的指向性是明确的、目的性是鲜明的,它就是一个为民办事而查实情、推动工作而出实招的过程。文件会议的浮光掠影不行,看“门面”不看“后院”也不行,而是要把基层跑透跑深,以找到群众急什么、盼什么为调研目标,围绕人民的冷暖安危实现施政者的认识新飞跃。二是调查研究是在全面情况中盯问题、看本质、抓规律,是一个对什么“靶子”放什么“箭”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过程。要精准认识,就要把最偏、最远、最险的情况摸个遍,在群众看得重、工作推不开、矛盾特别大的问题上与群众一道分析研究,坚持不懈地搞懂弄透,尽心竭力地把握要害,将门道关节转化为实干的主动性,将规律方法转化为闯关的本领能力。三是调查研究是中国化之辩证法得出的主客观结合的有效“纽带”,要求主体通过“贵耳重目”应对发展变化以确保其时效上的精准。信息化速度与转型期巨变意味着决策过程的变量增多、风险增大,意味着决策的现实条件等实践场域一旦时过境迁,那么施策的效果就会谬以千里,因此,我们工作须围绕热点和重心及时调查跟形势、快速反应出点子、适时出击解难题。“实践表明,我们的调查研究要围绕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富有成效。”①科学认识是以主体标定的特定目标为对象的,这种“有的放矢”是它区别于主观臆断、盲目空想的重要特点。因此,调查研究不是心血来潮或无病呻吟,也不是要空发议论、大书特书,而是要有对新情况的针对性、对新问题的时效性,反对“空对空”而要达到“对症管用”的目标。

调查研究要细致入微以确保如实认识。“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不了解真实情况,拍脑袋做决定,是做不好工作的。”②新时代强调“细”与“实”两个要求,就是针对现实问题下细功夫,调研时沉下去、深下去确保“身入”,同时,对老百姓最忧最怨最关心的小事实事要“心至”。调研过程中与各个职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性质上正反两面意见都要认真听取,来源上干部报告和群众建议都要掌握,在全面概况中见微知著地发现细节、分析矛盾,洞悉内在规律和本质,从而确保认识的真实与科学。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要求

调查研究是议事议政的话语权的根本来源,也是干事创业的决策权的根本正当性,它是党将科学认识观运用于学习认知的一种业已成熟的方法经验,也是一种不断迎合时代要求、接受实践锤炼的发展中的工作能力。新时代珍视科学真理和实践传统赋予当代领导干部的这一认识利器,重视调查研究作为如饥似渴学向毫无懈怠做的“中介”的方法作用和能力发挥。

一方面,调查研究是用“脚力”“脑力”深下去的真功夫。调查研究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杂多”,面临的是深水险滩的坎坷难关,遭受的是利益桎梏的冷眼阻挠,它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信息收集过程,一个绞尽脑汁思考出路的办法谋划过程,因此,必然是一个下土、蹚水、溅泥的费力过程。

一是靠脚力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正定与群众靠拢、将困难克服、将情况弄清,靠的就是骑车下乡、抗车过河地跑遍村子的吃苦实干。走基层图省事、搞调查嫌麻烦,不脚踏实地,对一手资料少知不知无知而讲得天花乱坠,肯定行不通。调研认识的“踏实”靠的是调研行动的“深入”,深入作为改革发展的生动战场的基层一线,深入作为理论来源的生活现实的一线,深入作为施政目标的服务群众的攻坚一线,这是一个砥砺和磨炼的过程。

二是靠脑力苦功。调查研究不单单是看现象、汇数据的过程,不是在房子里空想的结果,而是通过比较反复的决策过程,是反思问题、探索新路、打开新局、未雨绸缪的思考过程。马克思主义讲“看透”不是肉眼直观而是用实践锻炼出的自觉认识能力去穿透迷雾直击现象“杂多”后的本质规律,情况看多点最终是为了看得透一点,掌握规律、规划实践。苦践、勤学、敏思这是科学认识论反应在主体上的认识路径,也是贯穿科学方法的学习过程。“既要向书本学又要向实践学,既要向领导和同事学又要向专家、基层和群众学,既要向传统学又要向现代学,努力成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通达之才。”③要在这种“收”“蓄”“融”“通”的复杂综合过程中保持一种学习的“上进”,国家民族才能实现事业的“上进”。

三是靠务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决策只有决心和点子不行,90%的功力要花在调查研究上,同时,调查研究自己马虎不得,要真刀真枪出实效,要形成操作性够强、针对性过硬的实招。他批判了浮光掠影式、走马观花式、蜻蜓点水式、钦差式、被调研式、嫌贫爱富式、盲人摸象、虚张声势等浮夸无实的错误现象,强调放下架子、用心体察、虚心求教、主动研究、全面掌握等察实情正确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④在调查研究的探寻与总结过程中必须坚持调查研究的政治性,从政治站位看问题、从政治大局找答案:一是心怀大义大局大势。将政治站位转化为认识思考的逻辑基础进而内化为政治能力,从“两个大局”而不是个人的小算盘去思考,从“三期叠加”“新常态”的全局而不是地区部门的得失去谋划,才能将名利地位想透看淡,胸怀人民而在本质判断上不迷糊、在问题方向上不偏差,对中央部署立场上坚决拥护、落实中步调一致,在对表对标中使科学认识成为伟大复兴的合力。

二是立场鲜明谨记荣辱。新时代强调讲荣与耻,要求在辨析善恶美丑时做到不含糊、不暧昧,也就是将政治态度和政治尺度通过修身律已形成日常认知的自觉,在思考立言施策时能贯彻始终如一、表里一致的政治素养。结合使命担当、初心责任去看事情辨方向,以挺身而出、迎头而上、解决斗争为荣,以无动于衷、患得患失、当老好人为耻,以政治敏锐和政治经验形成鉴别本质、防范苗头、化解风险的政治判断力,杜绝掩耳盗铃、装聋作哑、放任自由的认识“惰性”。

三是以创新理论强化武装。当代实践孕育凝练出的科学理论是形成主体正确认识结构与能力的强大武器,因此,领悟和判断新时代现实动向和能量的清醒主体的塑造不是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主动学习将先进理论参悟吸收为与当下现实发生联系的思想基础。用新时代党的最新理论结晶和思想贡献作为清醒认识、涵养正气的法宝,是保持活跃敏感的政治头脑的重中之重。

四、南京大学践行调查研究的实效

坚持以新时代调查研究方法论为指导,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调动南京大学教师与学生、科研力量与管理人才、学术带头人与青年学者等多元群体全面开展“大讨论”,靠脚力丈量高质量的发展中面临问题,靠脑力剖析内涵式发展中的难点,靠作风凝聚办学治校的动力,形成了学深悟透新理论、提振精神搞建设的实效。大讨论的方案中明确了四个主要讨论内容:党的二十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新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新机遇;“第一个南大”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我校现状与“第一个南大”奋斗目标的差距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如何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

总体上,“大讨论”工作在筹备启动阶段要求细、导向明,通过统筹谋划确保了全面认识;在广泛研讨阶段平台多、形式活,通过问题意识确保了精准认识;在总结交流阶段讲真话、建诤言,通过凝心聚力确保了如实认识。这次大讨论在全校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认清了形势、明确了方向、改进了作风、鼓足了干劲,取得了丰硕成果,汇聚了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的各方力量,达到了开展大讨论的预期目标。一是深化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认识把握,进一步增强了科教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深化了对“第一个南大”内涵的理解把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三是深化了对学校发展方位的认知把握,进一步增加了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四是深化了对学校发展面临主要挑战的清醒认识,进一步明晰了下一步的发力方向;五是深化了南大人爱校荣校兴校强校的身份认同,进一步强化了主人翁意识。

“大讨论”是新时代调查研究方法论的成功实践,通过及时全面的调查研究与广泛充分的研讨交流,正确把握了学校发展的时代定位、增强了科教报国的历史自觉、找准了迎接挑战的发力方向,强化了爱校兴校的实践主动,将南大人的智慧与勇气“汇聚成炬”,展现了新时代的实事求是的“南大力量”。

注释:

①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537.

②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30.

③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18.

④甄占民.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M].人民出版社,2022:98.

猜你喜欢

过程研究
血脑屏障损伤在正常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享受真实,享受过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