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维视角与内在逻辑
2024-01-31姜国忠
姜国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乡村价值要重新审视。现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实现经济建设的现代化,也要实现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这才是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现代化,是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这就要求我们从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多维视角来认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从经济建设(物质文明)的维度认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是推动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就东北农村大部分地区而言,主要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又是以粮食生产为主,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作为农业重要物质载体的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这也使得粮食生产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会成本,粮食生产不仅仅需要产量目标,也需要质量导向。绿色生态安全是质量导向的重要内容,但这并不能代替粮食本身的生物学性状和具体的功能成分。因此从粮食生产现代化的结果上来看,需要统筹构建单位面积产量、营养功能、感观功能、保健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产能提升体系。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大粮食观、大食物观的视角来认识农村第一产业,向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动物植物微生物并举要蛋白要热量,这就大大拓宽了我们认识第一产业现代化的视野,更有利于降低农业农村发展的机会成本,发挥其要素禀赋优势,丰富农村第一产业业态。尽管如此,上述这些内容毕竟还属于农产品原料生产阶段,除了部分农产品依靠品牌实现溢价之外,多数农产品还没有实现附加值的提升。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农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并促进前者与后者的有效衔接;同时,在农村大力发展各种新业态,把农产品通过加工和新业态实现的增值更多地留给农村,把相应的收益更多地分享给农民,从而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果通过农民的物质富足体现出来。
二、从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维度认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马克思指出,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因此农业同工业、服务业相比较,农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联系就更加直接更加紧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更需要率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多样、生态环境条件各异,这也就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多样化。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主动适应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将更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采取具体的可为农民带来收益的多种形式,通过农业农村生态价值的实现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循环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产业形式,如农牧结合、林农结合、农渔结合、林牧结合等都是循环农业的具体表现。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看,农业生产无论是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还是其他技术措施,都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耕地、草地、林地、水域、盐碱地、沙地、废弃地和气候资源,从而降低农业农村发展的生态成本。由于农业农村空间广阔,农村的很多自然资源与环境适合发展新型能源。同时,农村丰富的植被资源也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些生态价值的实现而实现的。
三、从社会建设(社会文明)的维度认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嬗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由量到质的飞跃,同时也是农村居民生活、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治理由量到质的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的提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落脚点,也是使农村居民拥有现代化生活条件的集中体现。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拥有更为充裕的物质条件、享有现代化的生活并实现个人的发展,当然这一切是以农村经济现代化为前提的。从理论上、目标上和要求上讲,城乡实现公共品和公共服供给的均等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但要彻底消除这种城乡差别,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不断增强的集体积累为村民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也体现了农村社会价值实现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相较城市而言,农村更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我们不宜片面夸大熟人社会的弊端,而是要发现和挖掘熟人社会的积极因素(如有利于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让“老树发出新枝”,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四、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维度认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农业生产过程,传承的空间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域。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物质富足,而且要实现精神富有。这种精神富有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养成,使之逐渐成为农民的一种行为自觉。我们常讲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情。这种乡愁和乡情,更多地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这种文化记忆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层面上转化为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和功能,它既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属性,也具有转化成经济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属性。据此利用产生并传承于农村的文化精神、文化现象、文化载体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于乡村的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并将其转化为产业经济形态,将有助于“精神变物质”,而这种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物质变精神”。从各地的实践看,农村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实现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除了食住行游购娱,还包括教育、科普、采风、体育、康养等,农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乡村建设的正外部性。农村文化价值的实现对于其现代化进程中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