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2024-01-31

观察与思考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李 科

提 要:党的二十大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概念,吹响了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成果,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一讲话的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论十大关系》来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论十大关系》的创新发展,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

2023 年2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①《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 月8 日。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需要从多重逻辑来深刻理解和把握,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讲话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开端。60 多年过去,《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得到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②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85 页。结合《论十大关系》来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对《论十大关系》的创新发展,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以用于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一、《论十大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从历史和理论发展的两重逻辑来看,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1956 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毛泽东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毛泽东及其他老一辈革命家面前的一个艰难而复杂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既不能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本答案,也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 年2 月14 日至4 月24 日,为党的八大作准备,同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先后听取了工业、运输业、农业、商业、财政等34 个部门和国家计委关于“二五”计划的汇报,实际听取汇报时间共43 天。毛泽东在认真听取汇报时,不断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在43 天的听取汇报和思考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理论。毛泽东后来回忆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第471 页。

1956 年4 月25 日至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也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从十个方面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论十大关系》讲话科学指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实践,并对中国后来的改革、发展实践有着长期的指导意义。1975 年7 月13 日,邓小平在致毛泽东的信中谈《论十大关系》的整理工作时还提到:“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②《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68 页。毛泽东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新任务出发,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具体内容,并把“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③《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557 页。作为开启“第二次结合”的最为关键的内容。

毛泽东及其他老一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在1950 年代初期就已经有所探索。1954 年9 月15 日至28 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致开幕词时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④《毛泽东传》(第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1302 页。周恩来在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第584 页。。这是党的领袖关于“四个现代化”最早的提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张,最早提出于1956 年4 月4日,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①《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557 页。《论十大关系》讲话就是在这不久后作出的,普遍被认为是“第二次结合”的开端。在确立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以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成熟,使得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和完善。1957 年2 月27 日,毛泽东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07 页。这里提到“三个现代化”。这里虽然讲的是三方面的现代化,但实际上已把原来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包括在“现代工业”之中了。把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并提,表明党中央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年8 月,周恩来在北戴河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说明了工业是‘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因为‘交通运输业’现代化既已被包含在‘工业’现代化之内,所以以后就不再单独列出来了。”③张启华、张树军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642 页。1958 年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也沿用了“三个现代化”这一提法。1959年12 月至1960 年2 月,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要把国防现代化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中去,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6、116、301-302 页。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探索进一步推进。同样是这次谈话,毛泽东还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6、116、301-302 页。1962 年1 月,毛泽东又指出:“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6、116、301-302 页。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较早认识。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初级阶段起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已达到了一定高度。1963 年1 月29 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⑦《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版,第160 页。周恩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到,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十分重要,是能够深刻影响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要因素。随着这一认识的深化,周恩来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更加准确地表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个提法的变动,使“四个现代化”的表述更加准确。在1964 年底到1965 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⑧《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第483 页。至此,“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正式提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完善。1979 年12 月6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37 页。这是“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概念的首次结合,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和完善。1987 年,邓小平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步骤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他指出:“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②《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460 页。他一共列举了12 对重大关系,要求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出解决办法,从而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在“三步走”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更为具体、细致的蓝图,有了更为明确、清晰的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取得新成果。2007 年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③参见《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627-628 页。胡锦涛根据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要求,不断拓展小康社会的内涵,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对于实施“新三步走”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还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四化同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化同步”的提出,是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思路和发展途径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4 页。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并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 年10 月29 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最早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⑤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 年第17 期。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同年7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⑦参见《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7 日。同年11 月,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64 页。到党的二十大召开时,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已经基本成熟。2022 年10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1 页。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政治上更加自信、认识上更加深入、理论上更加成熟、实践上更加完善。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开启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历程不断深化,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也不断成熟、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下逐步化为现实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只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显科学社会主义的鲜亮底色。所以,从历史演进和理论发展的两重维度来看,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论十大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论十大关系》都深刻回应了我们党面临的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都坚持用系统观念认识和分析问题,都为党和国家科学制定奋斗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都坚持问题导向认识和探索发展道路,两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一)两者都深刻回应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使命。1956 年,在“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的时期,怎样建设一个适合自身实际特点又充分鉴戒别国错误教训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当时的时代课题。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在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关头,对这一时代课题进行的初步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准确分析和把握了时代特征和现实状况,为新的历史阶段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此后,毛泽东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也多次提到《论十大关系》的重要历史作用,他曾指出:“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69 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新的目标任务和时代课题。2023 年2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④《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 月8 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奋进的中国为全世界的发展进步贡献了巨大力量,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发展也呈现了许多新特点,只有准确认识并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当前,推进新发展要充分运用“两只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广泛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配合宏观政策导向,积极推进“两个毫不动摇”;通过创新发展提升新动能,进而通过广泛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开放获得新动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提高跨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一个好头。新征程上的新实践也将进一步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的正确道路。

(二)两者都坚持用系统观念认识和分析问题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民族、外交、国防等多方面的问题,始终以系统观念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问题,为当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3 页。这既说明了《论十大关系》讲话全面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方面问题,又说明《论十大关系》通篇都在坚持系统观念上认识问题,统筹各方面的关系与化解各种矛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新征程新实践上要统筹兼顾的多方面工作,体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②《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8 日。他还强调:“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③《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8 日。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发展,要用系统的、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积极运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方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要求、规律,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探索。

(三)两者都为党和国家科学制定奋斗目标奠定思想基础

《论十大关系》是“第二次结合”的开端,为日后科学制定党的八大路线,并指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1956 年9 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论十大关系》正是在为党的八大作准备的过程中,由毛泽东总结中国经验、集中集体智慧、以别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为鉴戒才提出的。而《论十大关系》至今仍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其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理念的生动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要求与具体内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任务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①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求是》,2023 年第2 期。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九个本质要求为新的发展阶段指引了发展方向,指明了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既阐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要求,又明确了推进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本质要求,才能确保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正确方向稳步推进。

(四)两者都坚持问题导向认识和探索发展道路

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各部门和国家计委的汇报,其后形成了《论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就是十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在总结这些问题时指出:“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但是,像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44 页。坚持问题导向,既是为了科学地认识问题,更是为了科学地解决问题。《论十大关系》既是认识问题的世界观,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并用问题导向的方式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有机结合。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际,处理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国情特征,着眼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矛盾,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而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③《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8 日。因此,他强调:“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④《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8 日。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接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突破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新时代的集中反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伟大成果。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及创新发展进行了前期探索、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给予了重要启迪。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成功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世界上那些想走现代化道路的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化。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 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党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党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样的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最新理论创新创造,是对“两个结合”的最好践行。“两个结合”强调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两个结合”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用中华文明5000 多年的底蕴滋养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仅用自身的实践走出了现代化的成功之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①参见林振义:《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典范》,《党史文汇》2023 年第7 期。。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二是在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在现代化的指导原则上,强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四是在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五是在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上,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六是在现代化的安全保障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七是在现代化的世界方位上,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独特的理论品格和重要的历史实践价值,是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唯一的正确道路。

四、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几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进行了接续探索,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开始和结尾都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3-24 页。之后谈到的十大关系,都是围绕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主线展开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一系列成就的一项重要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归根到底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发展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人民是否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归根到底是要照顾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关切,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实际社会活动与情感生活中感受到最直接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郑重交出一份让人民看得到、过得好、评价高的满意答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②《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 月8 日。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把坚持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在改革创新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磅礴动力。

当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更大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创新与开放发展,创新新动能、新机遇。广泛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就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是党对多年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各自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2022 年,民营经济占税收总量将近六成,占GDP 总量已经超过65%。只有充分释放民营经济动能,宏观的经济总量才能持续提高。

总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当前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只要在党的领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众志成城,提升斗争本领,我们就一定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好局,不断开创新的发展成就。

(二)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系统观念强调以要素、结构、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原则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在通观全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目标要求全面发展。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从五个领域、五个方向上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一体’与‘五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体’与‘五位’之间以及‘五位’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的‘一体’就是要求这五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而且要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实现‘五位’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促进,才能达到‘一体’的要求和效果”①都岩:《坚持系统思维》,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91、195 页。。这五个方面互为补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逻辑。“‘四个全面’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战略部署而有序展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战略目标不可或缺。”②都岩:《坚持系统思维》,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91、195 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103 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引领也是根本政治保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三)妥善处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重大关系

1.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妥善处理好长远与阶段这一对辩证关系。不能只看长远不考虑实际,这样终会影响现代化进程;也不能只看眼前而忽视长远,党和国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制定了科学有序的规划,若缺乏大局意识,也将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渐行渐远。在看到长远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同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略有不足,要补短板、强弱项。需要将需求扩容提质,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升级供求结构,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效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增长潜力。解决当下的突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长远目标,在谋划当下工作的时候也要树立对于长远目标的信心和考量。“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始终牢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以全局观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2.正确处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二三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这三者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又是当前三大产业中的重点发展方向:先进制造业是国际产业竞争的主体,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战略支撑作用;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更加突出。一个国家制造业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就强;制造业弱,特别是技术上存在短板,就有可能面临“卡脖子”难题,影响经济运转。同时,随着工业化达到某个高水平阶段,经济上就会表现出“服务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特征。一方面,工业部门进一步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服务业投入。所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要推动产业融合和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攻关核心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在农民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也在下降。这导致农业生产激励减弱,加之生产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粮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①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求是》,2023 年第4 期。只有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发挥农业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小农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生产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才能更加牢固,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②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求是》,2023 年第8 期。只有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正确认识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才能更快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地处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加强党的领导和全面发展经济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新时代10 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和强化。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更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摆脱困境,实现更大的发展。当前,面对可能会存在的资本无序扩张倾向,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平稳有序。在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了,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实现更大的进步,经济发展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物质基础。拥有清醒认识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政策,在实现经济发展的时候怎样巩固党的领导,使之不变质、不变色、有力量、为人民。

4.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既需要守正,也离不开创新。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始终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际情况。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又要把创新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共同富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0 页。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握方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5.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坚持自立自强,也要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要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就需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式”三个字,把谋划发展放在适合自身国情特点的基础上,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国内大循环动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基础;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在自立自强中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同时,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②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求是》,2023 年第4 期。尽管对外开放中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但中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变化,随着中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外部环境也终将会朝着好的方向变化,中国也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