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脏六腑皆有风

2024-01-30

光明中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九宫风向方位

俞 行

风,为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充塞于无际的宇宙空间。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气运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人类无时无处都感受着风的存在,一年四季分别来自四正四隅八个方位时节的风,就是八风。“八风”之说,具有比《黄帝内经》时代更早的来源,殷商的“四风”、周礼的“十二风”等风角术都有可能和这里的八风有某种思想史上的关联[1]。自古以来,学者们对“八风”理论的研究争鸣不休,笔者潜心此道多年,把《黄帝内经》九宫八风理论简化为八风理论,以脾胃居中央执四傍,运用“后天八卦”为依据进行推演,认为五脏六腑皆有风,非独肝也,表述如下。

1 《黄帝内经》九宫八风理论探讨

1.1 关于后天八卦《黄帝内经》中九宫八风理论,与中医运气学说中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多种理论关系密切,是以研究一年之内的不同时间、空间的疾病发病规律为主的理论学说[2]。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九宫八风把外在自然界的时间、空间与人体内脏、肢节等进行了具体的象数归类。国医大师张灿玾[3]认为,《灵枢·岁露论》记载黄帝与少师对“四时八风”的认识以及《灵枢·九宫八风》理论,都是以周文王后天八卦方位配属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为基础,将八风和九宫相结合来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近有学者吴新明[4]认为,《黄帝内经》原文中并没有“八卦”之名,是后人画图据“后天八卦”方位附会“八风”,实为穿凿之作。经参阅多家观点,笔者认为“后天八卦”说明了宇宙内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运行,体现的是四时推移、八节变化、万物生长的周期规律,运用后天八卦图来演绎九宫八风理论,实际是学术上的一大进步。如近期中医界推崇的民国彭子益先生“圆运动”学说,运用二十四节气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降沉升浮简图来阐释原理,竟全是后天八卦所化,其最精华的“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5]已经将二十四节气与八个方位完美结合,只差标出一个“风”字。

1.2 关于九宫取舍牛占兵等[6]研究认为,《灵枢·九宫八风》是以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一年四季中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并用来防病治病。九宫的思想来源于象数易学里的洛书,其数三横三纵,和为十五,为数学史上最古老的三阶幻方。与之关系密切的汉代古籍《淮南子·天文讯》所记载有“九天”之说,实际上是把星图的象数分区,与“九宫”之说有密切关系。在科学技术低下的远古时代,先民们往往只能通过观天象遥想臆断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他们起用复杂的洛书九宫图为框架,以天北极星为中心的中宫,配合北极星周边的8个等分区域而名之“九宫”,其理论玄虚漂浮,笔者认为应该舍去繁杂晦涩的九宫学说,直接化裁《黄帝内经》九宫八风理论为简洁朴素的八风理论,可能更加切合于实际应用,天上之宫阙,终是一汪泡影。

1.3 关于脾胃执中吴新明等[7]根据《灵枢·九宫八风》理论从洛书中推导出以内脏为核心的九宫八风-洛书藏象模式简图,以“后天八卦”形式东肝(左)、南心(上)、西肺(右)、北肾(下)为四个正的方向,排列极其合理;而中宫空缺,其四隅排列为东北(大肠)、东南(胃)、西北(小肠)、西南(脾)四个斜方向,笔者却认为非常不合理。《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8]。这里已经明确提出脾治中央,而胃以膜和脾相连,表里相依,故脾胃刚好可以填入中宫空虚之处,笔者认为可以东北(膀胱)、东南(胆)、西北(大肠)、西南(小肠)四个斜方向排列四隅,这样肝-胆、心-小肠、肺-大肠、肾-膀胱诸脏腑表里随八风顺时针转动;而脾胃居中央执四傍,不参加八风运行,不主时,却在幕后掌控一切,土生万物法天地,多少后世医家因此而慧悟。如国医大师路志正提出的脾胃“持中央,运四旁”也是对脾胃内居于中,外运四肢百骸总体核心功能的描述[9]。至于《黄帝内经》本来就是一部上古不同中医流派交相争鸣的论文集,《灵枢·九宫八风》和《素问·太阴阳明论》相关的学术流派,孰是孰非,一切以实践为标准,取长补短,不断交融,才是硬道理。

2 节气与时辰的八风推演

2.1 二十四节气八风推演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农耕生产的需要,远古先民靠天吃饭,根据季节寒暑和气候冷暖安排播种、插秧、中耕、收获等农事活动,尤其关注太阳照射地球的光和热的变化规律[10]。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根据获取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四时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使寒热燥湿不停变化,形成“季风”,从而使风随春夏秋冬不停改变方位。古人认为方位有四正四隅,四正为东、南、西、北四个正的方向,四隅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斜方向,一年四季从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吹来的风,就是八风。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中八个主要骨干节气与这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一一对应,这八个节气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至(冬至、夏至)、两分(春分、秋分),这八个方位的风向,就是八节之风,即八风。现把四正四隅八个主要风向链接到一年中八个主要节气,再衍化成二十四个节气进行推演。见图1。

图1 二十四节气八风推演图

从冬至日后,阴极生阳,燥极生湿,一阳初生,湿气渐生,风向开始慢慢随大小二寒节气从正北方偏向东方。

至立春日,刚好为东北方,冬季结束,春季开始,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并从东部太平洋上带来潮湿的水气,吹拂人面,温润如玉,万物欣欣生长。从雨水、惊蛰至春分,风向随节气慢慢从东北方偏向东方,气温乍暖还寒,寒热燥湿的气候在天空中争斗交感,故春雷阵阵、电闪隐隐,风继续从太平洋上带来大量水气,下雨天增多。

至春分日,刚好为正东风,寒与热、湿与燥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温度、气候适宜,白天与黑夜时长一样长。接下来,风向随清明、谷雨慢慢从东偏向南方,离北方越来越远,风从东南方带来大量热气与水气,天气渐渐热起来,雨水继续增多,惠风和畅,杨柳起舞,莺飞草长,万物生长迅速。

至立夏日,刚好为东南风,春季结束,夏季开始,离北方更加远,北方带来的寒燥肃杀之气越来越少,东南风所带来的雨水与热气越来越多,天气越来越潮热,湿热纵横,风向随小满、芒种慢慢从东南方偏向南方,空气中湿度、温度继续走高,农作物籽粒纷纷饱满成熟,农民们进入忙碌期。

至夏至日,刚好为正南风,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南方生火,太阳光照时间最长,湿热熏蒸,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和温度上升到一个顶点;阳极生阴,湿极生燥,一阴初生,燥气渐生,风向随小大二暑慢慢从南偏向西方,但西北部带来的寒燥之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天气愈发炎热,迎来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至立秋日,刚好为西南风,夏季结束,秋季开始,此时西北部带来的寒燥之气越来越多,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此风已不同于暑天之热风,空气中湿度、温度明显下降;接着风向随处暑、白露慢慢从西南方向西偏移,西风从厚重的大陆上带来大量肃杀燥气,大地上草木开始枯萎、变黄,离北方更近,一阵秋雨一阵凉,空气中热度和湿度继续下降。

至秋分日,刚好为正西风,寒与热,湿与燥又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白天黑夜一样长,气候宜人,体感舒服,由于离东南方越来越远,太平洋上带来的水气越来越少,降雨量开始减少,风向随寒露、霜降慢慢向北偏移。

至立冬日,刚好为西北风,秋季结束,冬天开始,西部高原与北方带来的寒燥肃杀之气使天气越来越冷,雨水继续减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水落而石出者,冬也”,风向随小雪大雪继续慢慢向北偏移,越往北,带来的寒气越多,天空开始下雪,天地间万物一片寂静。

至冬至日,刚好为正北风,一年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太阳光照时间最短,空气中温度和湿度下降到最低点,风向随小寒大寒慢慢向西偏移,阴极生阳,燥极生湿,一阳初生,大雁北迁,湿气渐生,山鸡鸣叫,虽从东南方带来了少许热气和水气,但空气中为寒燥主令,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至立春日,吹来东北风,春天来了,宣告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2.2 二十四时辰八风推演地球自转一圈,昼夜交替,分早晨、中午、晚上、夜半,随着日出日落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使寒热燥湿不停变化,从不同时辰吹来不同风向的风,现把用四正四隅八个主要风向链接到一天中八个主要时辰节点,形成八风,再衍化成二十四时辰进行推演。见图2。

图2 二十四时辰八风推演图

夜半为子时,北京时间0点,应冬至日,吹来正北风,从北方带来寒气,为一天中最为阴寒干燥之时;随后风向慢慢向东偏移,随鸡鸣之时至丑时寅时之间。

北京时间3点,应立春日,吹来东北风,阳气与湿气渐生,风向随平旦天渐渐亮了继续往东偏移,阳气与湿气继续增多。

至日出之时,为卯时,北京时间为6点,应春分日,风向为正东风,空气中寒热燥湿平衡;太阳从地平线升起,随食时进早餐风向慢慢向南偏移,从南方带来热气,气温逐渐上升。

至辰时巳时之间,北京时间9点,应立夏日,吹来东南风,从太平洋与南方带来水气热气,使空气中湿度、温度逐渐升高,随隅中巳时风向继续向南偏移。

至日中之时,为午时,北京时间12点,太阳处天空正中,应夏至日,天空中热度与湿度达到一个顶点,而后风随日昳羊吃草之时渐渐向西偏移,阳极生阴,湿极生燥。

至未时申时之间,北京时间15点,应立秋日,吹来西南风,西方高原上带来的燥气使空气吹来变爽,随傍晚哺时风向继续向西偏移。

至太阳下山日入之时,为酉时,北京时间18点,应秋分日,吹来正西风,此时天空中又寒热燥湿平衡,太阳落下地平线,随后风向渐渐向北偏移,随黄昏之时至戌时亥时之间。

北京时间21点,应立冬日,吹来西北风,天虽未暗,但从西北方带来的寒凉干燥之气使气温下降,而后继续向北偏移,随人定亥时,夜深人静,北方带来寒气,使气温更加变冷,人们纷纷停止活动、上床安歇。

至夜半北京时间0点,应冬至日,吹来正北风,寒燥之气弥漫天空,使空气中温度与湿度下降到一天的最低点,然后风向慢慢向东偏移,阴极生阳,一阳初生,燥极生湿,湿气渐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2.3 节气与时辰的交融一天中的四时四节与一年中四时四节相对,早晨对春,中午对夏,晚上对秋,夜半对冬,夜半对冬至日,日出对春分日,日中对夏至日,日入对秋分日。

一天中的八时风与一年中的八节风相对,夜半子时风对冬至风,北京时间0点为正北风;丑寅风(丑时寅时之间风)对立春风,北京时间3点为东北风;日出卯时风对春分风,北京时间6点为正东风;辰已风(辰时已时之间风)对立夏风,北京时间9点为东南风;日中午时风对夏至风,北京时间12点为正南风;未申风(未时申时之间风)对立秋风,北京时间15点为西南风;日入酉时风对秋分风,北京时间18点为正西风;戌亥风(戌时亥时之间风)对立冬风,北京时间21点为西北风。

如此春夏秋冬、晨午暮夜四时更替,八风转动,不断循环,如环无端,随风向和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可从八风细分为十二风、二十四风,四时八节之寒热燥湿变幻,尽在诸风方向中,风愈偏向东,从太平洋上带来的湿润之气愈多,愈偏向南,从赤道太阳直射带来的火热之气愈多,愈偏向西,厚重的西部高原带来的干燥之气愈多,愈偏向北,北方寒地蒙古-西伯利亚带来的冰寒之气愈多。

抓住主要方向,执简驭繁,用四正四隅八个主要风向链接到一年中八个主要的骨干节气(四立、二至、二分)和一天中八个主要的时间节点(北京时间0点、3点、6点、9点、12点、15点、18点、21点)就很好地把时间和风向串联结合在一起,地球不停转动,八风不停运行,风向不停改变,寒热燥湿之气不停变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生物生长消亡及劳作休息俱在四时八风中有序流转。

3 天人相应与脏腑八风推演

3.1 天人相应八风理论实际上相当于中医时间医学。中医时间医学建立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之上,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界是相通的[11]。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是时间医学的基础,认为自然界阴阳有周期性变化,人的阴阳也有周期性变化,提示内外环境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12]。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气血津液、阴阳盛衰也会随着自然界的周期节律运转而变化[13]。而五脏六腑为人体的中心,五脏六腑通过各自所属的经络,将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14],天人相应,所以当自然界四时八风和人体五脏六腑密切结合起来,触发人体内的四时八风,其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才能以脏腑为中心协调平衡的运转起来。

现据“后天八卦”参考一些中医、西医的生理基础知识及临床实践,绘出一张五脏六腑八风推演图。见图3。

图3 五脏六腑八风推演图

3.2 五脏六腑八风推演肾位于身体的下部,心阳斜射至此能量不足,为阴中之阴,与外界北方阴寒之地遥相呼应,故通于冬气,应时为冬至日、北京时间零点,方位在正北方,其风为正北风。自然界的物类,在此时均静谧闭藏休息以度冬时和漫漫长夜,肾亦应时藏精,肾北方缓缓吹来,从各级动脉分支输送来的营养血液在毛细血管内与诸脏器进行物质、气体交换,把动脉血中精气留存于各脏器,以用来滋养全身各部,肾为脏腑之本、三焦之源,故各脏器得到的精气营养最后都回流留存于肾,生髓化血,五脏六腑之阳气,非此精气不能发,五脏六腑之阴气非此精气不能滋,全身各部皆得此滋润。

随着风向慢慢向东偏移,诸脏器交换后代谢产物形成的静脉血开始缓缓向上回流,而作为静脉辅助管道相应淋巴管道内的淋巴液亦伴随向上缓缓回流,大肠食物残渣中的津液同时被重吸收入三焦通路;风在北京时间3点到达膀胱部,应时为立春日,方位在东北方,其风为东北风,膀胱中津液之浊者,生成尿液从前阴排出体外,津液之清者,在膀胱东北风微微吹拂之下,蒸腾气化入于三焦通路,与大肠重吸收之津液并为一队,向上输脾。

接下来风向继续向东偏移,诸脏器静脉中静脉血继续循脉向上回流,淋巴回流伴随其间,其中门静脉收集脾、胃、肠、胰、胆等除肝脏以外腹腔内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这一短而粗的重要静脉干富含从胃肠中消化吸收而来的营养精微,在北京时间6点输入到肝部,在肝脏毛细血管内,门静脉血与肝动脉血相混,应时为春分,方位在正东方,其风为正东风,肝脏有双重血液供应,除肝动脉营养肝脏外,门静脉内含有大量来自消化道及胰腺的营养物质,在肝东风缓缓吹动之下,被肝细胞吸收、加工、代谢,部分生成胆汁,部分汇合到肝静脉,集入下腔静脉回流中向上输送,肝脏中血流非常旺盛,津液充盛,与外界东方太平洋遥相呼应,为阴中之阳,故有血海之称,主藏血,能调节血量,并有收缩血液、防止出血之功;肝通于春气,生气萌发,万物欣欣向荣,肝风缓缓吹来,大量从下焦回流而上的营养代谢物质(包括从大肠、膀胱中重吸收的津液)上输于脾脏,肝气升发向上,脾随肝升,脾风随肝风而动。

脾胃在身体中央,不主时却执四傍,张景岳指出:“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15],所以脾风在肝风引导下,一方面缓缓将胃腑中食物初步消磨,吸精留粗,一方面将输入脾脏之精微上输心肺,化生气血布散到全身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及其他脏腑;而胃随肺降,胃风亦随肺风而动,胃中饮食物经初步消化形成的食糜随肺风而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

风在北京时间9点到达胆部,应时为立夏日,方位在东南方,其风为东南风,胆风吹拂下,肝之精气化生之胆汁部分贮藏在胆囊清腑中,部分排泄入小肠,参与食糜在小肠中的消化吸收。

风继续向南吹动,从下方静脉回流上来的静脉血越来越靠近心脏,淋巴管道内的淋巴液亦在近心处注入左右静脉角内,混入滚滚静脉血回流中,在北京时间12点到达心部注入右心房,同时从肺脏气体交换后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注入至左心房,应时为夏至日,方位在正南方,其风为正南风,在心南风吹拂之下,心脏搏动,右心房的暗红静脉血注入到右心室,同时左心房内的鲜红动脉血注入到左心室;还有在心南风吹动下,脾转输到心的津液,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并化为汗液排出体外,故汗为心之液。

接着,风向慢慢向西偏移,右心室内静脉血注入肺动脉干后再分成左、右肺动脉向肺脏进发,同时左心室内动脉血射入主动脉,并向动脉各级分支流动。风在北京时间15点到达小肠部,应时为立秋日,方位在西南方,其风为西南风,胃中食糜下传到小肠进一步消化,在小肠西南风吹动下,小肠泌别清浊,清者精微部分由小肠吸收,经脾传输全身,灌溉四傍,浊者即食物残渣和水液,残渣经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水液经三焦下渗膀胱形成尿液。

而后风向继续向西偏移,在北京时间18点到达肺部,应时为秋分,方位在正西方,其风为正西风,肺西风吹来,左右肺动脉内静脉血注入肺脏,经肺内各级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与肺吸入的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内各级肺静脉分支,从肺静脉注入左心房;与此同时,胃中食糜下传到小肠消化后,在肺西风肃降下继续缓缓向下传送,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在胸肺中结合,形成宗气,宗气“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为心脏搏动的原动力。而从脾转输到心肺之津液,也在肺西风肃降下向内向下布散,下输于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随后风向渐渐向北偏移,北京时间21点到达大肠部,应时为立冬日,方位在西北方,其风为西北风,在大肠西北风吹拂下,大肠食物残渣中的津液被重吸收入三焦通路,残渣变成粪便。

风继续向北偏移,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各级动脉中的动脉血奔向相应脏器,在北京时间0点到达肾部,应时为冬至日,方位在正北方,其风为正北风,在肾北风吹动下,从各级动脉分支输送来的营养血液在毛细血管内与诸脏器进行交换(吐旧纳新),把精微留存于各脏器,藏精于肾,蓄势待发,准备开始进行新的一轮循环。

3.3 五脏六腑皆有风在五脏六腑八风图上,心高高在肺之上,如自然界南方临近赤道之地,热极、湿极,肾低低在下,如自然界北方阴冷之域,寒极、燥极,极则生变,压力差明显,故生风。风动则活,人体如此,天地如此,宇宙如此,万物如此。而实际上从现代解剖位置上来讲,肺又在心脏之上,肺也是体内血流量最丰富和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16],故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和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均需经肺西风吹动之力才能肃降下流,故诸血脉向上回流的力量在于肝风升发之力,诸血脉向下流动灌注的力量又在于肺风肃降之力。但是血液循环核心力量又在于心脏搏动,心脏舒张产生回吸力使静脉血回流至心脏,心脏收缩产生的压迫力使心脏血液射出,心脏“贯心脉”的原动力在于宗气,宗气又是由于后天水谷精微与新鲜空气和合而成,实际上也为肝风与肺风和合而成,体循环物质、气体交换在肾部北京时间0时进行,肺循环物质、气体交换在肺部北京时间18点进行,门静脉肝内循环在肝部北京时间6点进行,血液心脏内循环在北京时间12点进行,肾至低而欲升,上升之力全在肝风,心至高而欲降,肃降之力全在肺风,脾胃稳坐中央,四傍肝、心、肺、肾列在四正方,胆、膀胱、小肠、大肠列在四隅方,全随诸风之力按时规律运传饮食、输布津液、流通血液,五脏六腑皆有风,心有风、肝有风、肺有风、肾有风、脾有风、大小肠有风、胃有风、胆有风,而三焦孤腑为诸风之通路也。

4 结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17]。以上经文把自然界和人体五脏进行结合,五方应五味、五脏,勾画出东方肝风-南方心热-中央脾湿-西方肺燥-北方肾寒的功能系统。但笔者根据八风理论认为只要自然界寒热燥湿不平衡,东南西北中五方都会产生风,风决非只仅仅存在于东方,相对应人体,只要人体寒热燥湿不平衡,五脏六腑也都会产生风,而且中国的东方是深深的太平洋,湿气纵横,所以此处“东方肝”对应湿而非风为宜,“中央脾”也不对应湿;在运用“后天八卦”进行八风理论推演中,随着自然界与人体寒热燥湿分布的不停变化,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时辰到五脏六腑,中央脾胃执中运行余脏腑产生不同的风,所以五脏六腑皆有风,非独肝也,至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语,只是中医传统病理上的说辞而已。《黄帝内经》中诸学派百花齐放,各篇观点自相矛盾很多,当下学术昌明,尊重经典,融会新知,赋八风理论以新意,也许能更好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九宫风向方位
论《南曲九宫正始》的崇古与尚今
认方位
管氏脊椎九宫穴临床应用探析
中华心意六合拳之九宫阵说
数独
自然与风Feeling Nature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说方位
行业统计带来哪些风向?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