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增值理论的制药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2024-01-30权静戴慧江莉莉陈璐

科技风 2023年35期
关键词:增值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方法

权静 戴慧 江莉莉 陈璐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特有的教育类型,其办学的方式和学生群体来源呈多样化的特征,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需与之相适应,增值评价作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方式的一种补充,使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为完善。这种基于学生个体特点及基础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公平原则。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要明确评价原则、确立评价主体、构建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方法、应用评价结果,以此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增值评价;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结果

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生主体特点和不同类型教育的特征,改进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进一步优化过程评价,不断探索增值评价,最终构建符合新时代特征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其中“增值评价”的概念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由此可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对于健全职业教育的评价系统至关重要。目前,增值评价也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增值评价非常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够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确保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此,通过对制药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增值评价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增值评价的内涵及发展

“增值”是来源于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资产或商品价值的增加,在教育领域引入增值的概念形成了教育增值评价。教育领域的“增值”是指学生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其前后成绩的变化值,其应该包括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增值。增值评价在考虑学生家庭背景、先前认知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基础上,明确学生之间的发展过程是有差异性的,注重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个体发展,以学生全面素养的不同发展为目标。增值评价是指学生接受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之后自身的变化量,是学生增值发展的价值评价,是兼顾量化数据和质性内容的评价方法,是重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增值评价源于美国,1966年詹姆斯·科尔曼向美国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亦称“科尔曼报告”),报告中提出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并非学校,而是家庭等非学校因素的论断。由此,将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重心从学校的办学质量转移到学生学到了多少,即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增值。1984年美国田纳西大学两位学者提出用学生学习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增值评价方法[2]。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至少有21个州采用增值评价评估学校的教育质量。英国自1992年起陆续在各区的学校进行增值评价试点工作,2006年起在全国开展学校的多方协同的增值评价工作,并將其纳入学校的评估指标之中[3]。

近年来,全国多地率先开展基础教育增值评价试点工作,但增值评价如何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在探索阶段。随着国外前沿评估理念的引入、先进评估技术的应用,通过专业的研究人员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展了专业教学质量增值评价试点工作,主要将增值评价引入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作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补充,由于未能在职业教育全过程实施增值评价,故增值评价的优势未能显现。将增值评价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对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更为准确直观地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响应国家要求,探索增值评价在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结果性评价依然占主导地位

当前教育评价中依然存在着“五唯”问题,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更侧重结果。在学生学业评价过程中,学生、家长及教师依然看重分数和结果,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数背后的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必然是不全面的。教育评价活动中,教师偏向以期末考试为主导的结果性评价,通常以笔试或者封闭性考试为主,这种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有其公平性,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过高的评价标准和期望值会使其信心受挫,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又难以促进其进一步提升。结果性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思维、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4]。

结果评价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项,但是学校办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结果性评价追求的是科学、客观、公正,力求量化,这种重结果的评价方式显然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不全面

目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评价主体是教师、管理部门和督导,而增值评价的标准比较多,评价内容也更为广泛,单一的评价主体很难全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我国多数地方已经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但是由于第三方评价机构往往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未能很好地发挥其优势。我国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能力及经验需要提高,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亟待提高,同时由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有时会受到公众的质疑。

(三)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

当前职业教育评价过程中依然存在以分数进行简单数据比较的问题,数据分析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考核包括线上资源学习、作业及单元测试、小组讨论、实训操作等评价环节,结果考核通常以试卷及技能考核的形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全面,但是教师对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监督检查难度较大,评价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有些技能考核项目也未能高质量进行,影响了评价的质量。

(四)评价内容未能体现增值评价元素

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通常以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的形式进行,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劳动意识、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很难进行评价,同时统一的评价标准也缺乏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5]。

(五)评价结果未能及时反馈

过程评价虽然已经在多数的高职院校实行,但是评价结果会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并反馈给学生,教师也会进行统计分析,这就造成考核的数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未能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也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通常学生拿到最终课程评价结果后也会认为课程已结束,不再过多关注与本课程相关的信息。这种过程考核反馈系统未能及时将评价数据反馈给学生,教师也未能有效利用评价数据分析改进教学,失去了过程评价的意义,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6]。

三、职业教育教学增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增值评价原则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彰显职业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学生作为增值评价的对象,其主体地位不能出现偏差,故增值评价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首先,要明确增值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包括知识、技能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促进学生发展。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都有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增值也有差异,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增值评价又会失去增值评价的意义,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目标,才能使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最后,在进行增值评价的过程中要保证评价数据的真实可靠和科学,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二)确立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多元主体

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传统的由教师单方进行的一元评价很难准确地评价学生成长情况,很难测出决定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也未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岗位需求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现代职业岗位不仅要求未来的从业者具有岗位技术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更是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7]。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多元评价主体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确定,校内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其中如何调动作为评价核心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学生的自评及同学的互评,将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与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共同完成教学质量評价体现了增值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校外评价主体包括企业导师、企业管理者、家长及第三方评价机构。企业导师和企业管理者,主要在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素养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毕业后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评价,这些评价指标反映了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的高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很少将家长作为评价主体,但是,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家长对学生心理素养、劳动素养等方面的评价更为准确,而家长的评价也将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三)构建分段分层的增值评价指标

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特征使学生的基础和收获差异较大,故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对于增值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有影响。职业教育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每个学习阶段知识及能力的掌握应该是逐渐上升的,在制定增值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特点,分阶段有侧重性地收集学生增值评价数据,以增强增值评价的客观性。

增值评价是以学生个人发展为评价依据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增值评价数据形成学生个人画像,可反映学生某阶段的学习是否有增值,哪些方面有增值,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由于高职生源的多元化,其个体差异也较大,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增值评价,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其增值较小,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增值较大,显然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有失公平,无法客观评价学生。故在制定增值评价标准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分层次的评价指标,这样增值评价数据更准确,也客观反映了专业教学质量。

(四)采用科学多样化的评价方法[8]

设计科学的评估工具,获取学生发展中增值数据,以确保增值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学生的入学成绩、背景信息、基础知识技能、社会活动经历、学习收获等都应作为增值评价的评估指标。根据不同阶段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可将增值评价指标分为能力性指标、社会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能力性指标包括认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采用量化评价方法,可采用传统的标准化测试评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通过技能测试考查学生技能水平。社会性指标如身心成长、情感态度、社会责任等可通过自陈式量表考查,包括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学习收获等间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经济性指标如职业发展、收入情况等可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完成,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得到增值评价数据。科学的评估工具是开展增值评价数据采集的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从而能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增值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故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评价主体及评价对象,以便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增值评价的结果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评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参考,为促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提供依据。学生可根据增值评价的结果分析学习成绩、技术技能及综合素养方面的发展趋势,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分析原因,发现问题进而持续改进,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增值。

结语

增值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兼顾知识、技能及素养的一种评价方式。增值评价使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为完善,同时增值评价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要让每一名學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这才是职业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杨建芹.增值评价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3):60-63.

[3]徐丹,牛月蕾.行走于教育公正之途—美、英、中三国教育增值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13(4):7176.

[4]龙凌.基于增值评价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5):3640.

[5]乔振民.增值评价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1):69.

[6]周文青.增值评价: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新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03).

[7]李传伟.基于生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增值评价模式研究与实践[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11(04):1217.

[8]庄西真.论增值评价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4):1217.

[9]刘淑洁.新时代增值评价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J].林区教学,2022(11):4245.

[10]聂强,聂蕊.基于类型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指标改革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131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药品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增值评价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SJYB0775),主持人:权静

作者简介:权静(1977—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制剂技术。

猜你喜欢

增值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方法
以增值评价为基点的高校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探索
以增值评价为基点的高校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探索
以增值评价为基点的高校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探索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应如何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研究
不同评价主体视角下的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