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歌的艺术表征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分析
2024-01-30宁馨锐沈世家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宁馨锐 沈世家(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分支,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时间生产生活实践所缔造出来的产物,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时旨在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长效发展,就一定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策略,如此才能使国人感受民族音乐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继而积极参与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行列中来。
一、地方民歌的艺术表征
(一)音乐
尽管说社会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迁徙等一系列事件接连出现,均会对民间文艺的传播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譬如说国内之前歌风浓厚的地区,可能由于交通日渐繁荣、商业日渐昌盛、民俗日渐改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情况,抑或是出现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现象等。基于上述所言,这些都为国内各地民歌歌唱传统的留存创造了前提,因此各地民歌的地域风格也才能延续至今。
国内不同地区的民歌,其所彰显出来的音乐特征各不相同。以内蒙古民歌为例,因为内蒙古地区的地貌十分广阔,这类歌曲的曲调普遍有着自由奔放和强劲有力的特征;再比如徽州民歌,因为该地区拥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地方民歌普遍将山歌和号子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男声浑然有力,女声柔美细腻;再比如耒阳民歌,该地区的语言众多,既有广东方言,同时也有闽南语和湖南方言掺杂其中,可谓是民歌的“大杂烩之地”,同时也包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且声调和语速的不同,所对应的发音也就自然不同,演唱风格多为声音浑厚,曲调也多为小调,情感抒发层面也尽显自由、奔放之特点。
(二)语言
语言因素对于地方民歌的发展而言可谓至关重要,正如世人所言:语言就如同民歌的孪生姐妹一般。通常来说,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是使用自己民族语言进行演唱的,并且每个地区的民歌又都会使用地方方言去进行演唱,无论是语言音调,还是发音特点,抑或是习惯用语等,这些都会对地方民歌演唱风格特点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正如古书中所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地理位置上有南北差异和方言差异,所以民歌风格也就会存在南北不同的情况。《曲律》一书中写道:“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划地而知也。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字句。工篇章,故以气骨胜;工字句,故以色泽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区域语言是南方民歌风格、北方民歌风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以《樱桃好吃树难栽》歌曲为例,这首歌是具有“北音”特点的作品,其形式表徽为带有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 23,歌曲的上下句体结构一一对应,且旋法中包含了六度大跳以及方言唱词;以《康定情歌》歌曲为例,这首歌是具有“南音”特点的作品,其形式表徽为五声音阶和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是612 和356,旋法以级进为主,同时还多次用“跑马溜溜”的四川特有方言进行衬托。
《樱桃好吃树难栽》和《康定情歌》分别是北音和南音的代表,各自具备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处在美感体验层面,北歌拥有着悠扬、高朗之美,南歌则拥有着柔和、婉转之美,无论是南部地方民歌,还是北部地方民歌,二者的审美色彩差异并不是捉摸不透的,这些民歌一般情况下都由音阶和结构以及方言声韵衬词等诸要素结合而成。若想透彻分析地方民歌的地方色彩,那么绝对不能和其地理特点、地区范畴这些参照要素相互脱离。地方民歌的地方特点,从始至终都和特定地区氛围之间存在着缜密的关联性,若民歌之间所出自的区域范围不同,那么它的色彩表现浓度也必然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所组织色彩的形式参数也会随之出现变化。
(三)地域
因为各地区的生活习俗以及地域文化,再加上审美情感等,均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如此便使得民歌可以保持着多样化的地域元素,与此同时,这也就成为世人掌握和认知以往珍贵音乐资料的主要源头。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有写道:自汉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这本古籍特别强调的地区,便充分代表着那里必然是“谣讴”风靡之地,且书中赵、代所辖,指的主要是现如今的河北西部地区和山西北部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这三个地区恰恰也是我国地方民歌分布的核心区域。再譬如我国的长江中游地区和汉水沿岸地区,在古代时均归于楚国所管辖,这与“楚人善讴”的描述相互对应,到了六朝时,有“出于荆、郢、樊、邓之间”的“西曲”开始盛行,尽管说它不属于民歌载体,但之后所诞生的巴渝民歌却深受其影响,此地时至今日还是南方山歌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和西曲一同盛行的还有“吴歌”,这种地方民歌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明朝时期和清朝时期的吴地民歌便是典型代表。
山系和水系以及地形、气候等,这些都是构成地理背景的核心要素。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汉族聚集地中有着很多的河流和山脉,并且地形多样、气候多变。长江和黄河是我国两个最为重要的水系资源,更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受地理因素影响,各地的描述生产生活、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歌,或多或少都会将山河湖水、风霜雨雪纳入其中,通过寓情于景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让其他地区人能够从民歌中了解该地的地理特点。
二、民歌艺术表征与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
音乐可深度体现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音乐,其表现形式就如同一副精彩的画卷一般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国人可以尽情体会那里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以及精神面貌等。我国有56 个民族,大量的少数民族都具备着自身的文化特点,且诸多获取曲目和舞蹈相互结合之后,均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化起到助推作用。
国内很多民族都经常性使用舞蹈形式去表达自身的文化理念,因为很多源于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在表演方式层面尽显朴实无华,却表现出了特有的张力以及本民族文化经久不衰的韧性。所以说,一个地区的民族音乐表演,往往受到了大批当地群众的追捧,并且也有大批人参与到地方民歌传承队伍中来。从实际角度来说,在少数民族地方民歌作品中,情歌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不同地区均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并且绝大多数地方民歌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可以将本地民俗特色更好地反映出来,再就是地方民歌有着通俗性和易学性等优势,因此才能广为流传。
以云南大理为例,该地有“多情地”之称,《心花路放》这部电影的上映就让世人对大理变得更加了解。而在剑川一带中长期存在的“白族调”,便成为男女之间表达爱意的工具,这种民歌的风格抒情且婉转,听起来心情十分的愉悦。再比如《五朵金花》这部电影,其中《蝴蝶泉边》这首歌便是用“白族调”演唱的,无论是电影还是歌曲,均成为旷世佳作。
总的来说,一度在少数民族之间流行的地方民歌,现在已经被各个地区和民族的人民所传唱,此时民族音乐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交流,对于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期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具体方案
(一)通过加强文化产业建设的方式去推动地方民歌品牌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俨然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全新动力。当代民众物质质量持续攀升,对精神境界的享受愈加重视,普遍习惯于使用闲暇时间去进行个性化和广泛化以及常态化的文化消费。通过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去促进地方民歌品牌建设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能够成为目前都市消费人群的重要支柱。
基于上述所言,市场需求是提升经济增长水平的助力器,精神文明层面消费的增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并且将地区人文环境和生态保护作为主题的创意项目也正在一步步进入大众视野,所以地方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一定非常可观。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深度贯彻落实好“产业融合+品牌建设”的方针、战略,要推动地方民歌可持续发展下去,通过加强合作、加大融合力度去进一步提升地方就业率,并且还要深度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链条,最终让本地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使得民歌遗产得到优质的保护。在进行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整个过程中,掌握时代脉搏可谓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基于本地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文环境发展情况,打造出极具本地文化特色的地方民歌文化产业,之后在此基础上去凸显出产品的价值,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再就是要对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切实做好地方民歌宣传推广工作,全面掌控好市场的未来发展走向。
以《印象刘三姐》大型演出活动为例,该活动面向民歌文化产业建设,和品牌包装建设之间进行了联动,集发行、包装、演出、旅游、会展等要素于一体,竭力进行地方文化输出,其在文化产业运营的整个过程中,目标明确且流程规范,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地方民歌发展势态,由此便深度促进了当地民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通过信息化融合手段去促进地方民歌发展
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若想实现地方民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要去糟取精、突破传统、开拓创新,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等,在地方民歌创作过程中将一系列崭新的元素融入进去,这样便可大幅度的增强地方民歌的影响力。我们可使用信息化技术去改编民歌,基于此去创作出和其他区域元素不同的全新民歌作品,其间要适当保留地方传统民歌的精华部分,由专业音乐工作者负责接下来的改编创作工作,尤其是要和传统地方民歌创作技术相互融合,再加上巧用信息化的音乐创作方式,如此一来便可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地方音乐艺术表现风格。将信息化技术和本地民族特色相互融合,要将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超快的传播速度,高效地进行地方民歌宣扬,这样做不仅可以推动对地方民歌文化的研究,亦可对我国音乐领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要大力弘扬民俗特色,更要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如此方可保证地方民歌不变形、不走样、不盲目发展,之后通过互联网的多样化展示,去淋漓尽致地展现本地区的精神面貌和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再有就是要将地方文化作为支撑,最大限度上体出现地方文化特色、地方文化优势,持续加强对地方民歌的广泛传播,同时还要依据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地理以及人文环境等,将本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地。
总而言之,唯有和本地区特色相互融合起来,那么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创作出一部部的地方民歌佳作。
以《回娘家》这首歌曲为例,该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北方家庭过年时女儿一家回娘家拜年的场景,年关将至,小两口一同操办礼品,而母亲大方地将礼物分送给父老乡亲。这首歌彰显出了情真意切的家庭关系,同时也表达出了基层人民群众过年时内心无比喜悦的心情。这首歌在互联网上大量传播,尤其是在诸多短视频平台上十分盛行,由此不仅使得过年的气氛变得更加浓厚,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三)对地方民歌保护机制予以建立健全,竭力维护地方民歌发展生态
创建出完善的地方民歌研究机制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我们需要立足于地方民歌类型多样和题材丰富以及资源充足的诸多优势、特点等,对地方民歌研究保护体系进行及时的完善。通过完善、优化地方民歌研究保护体系,才能使得地方民歌的生态发展环境日趋优良,同时也才能为民族学和社会学以及民俗学等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个地区的政府,一定要透彻掌握好地方民歌保护机制应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其间需要和新闻媒体之间加强合作,之后在此基础上要将本地民歌音乐作为地区建设、发展的一张明信片,要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推广地区文化特色。
再者,我们还要和语言学领域、音乐学领域的专家加强合作,随后对本地民歌音乐素材进行深入性的挖掘和细致性的整理,循序渐进地优化本地民歌研究体系,如此方可使得民歌这项艺术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各地区要将本地优秀民歌申请进入国家级、世界级非遗名录,且与本地红色旅游事业、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相互联合起来,对本地文化进行强有力的宣传,同时要引导本地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地方民歌创作工作中来,还要在宣传的基础上,点燃年轻一代传承民歌文化的热情,营造出能够推动地方民歌艺术发展的优质空间,再就是要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参与“文艺下乡”活动,打造出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由浅入深加强对地方民歌的弘扬效果,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以“中国原生民歌大赛”活动为例,该活动创办的初衷便是鼓励民众进行地方民歌自主创作,进而培养草根歌手。该活动一经举行,各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程度变得更深,各具特色的原生地方民歌相继涌现,如此便为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打造“地方民歌传承+课堂教学”的发展格局
民歌进课堂无疑是促进地方民歌传承和发展的绝佳之举,这样做可以让广大在校学生最大限度上了解到地方民歌保护的紧迫性和传承地方民歌的必要性。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校是开展音乐教育工作的最佳场地,在目前音乐教学课程体系中融入地方民歌,才能促进学校寻找到更多、更优的民歌教育资源,同时也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民歌知识储备、锻炼学生们的民歌演唱技巧、提升学生们的自身音乐文化素养。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就算是同一首地方民歌,将其由不同民族同胞演唱也会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作为音乐教师要基于地域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将民歌引入课堂时务必要深度突出地方特色,唯有如此方可更好地使民歌自身特点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最终达到兼容并包、举一反三的目的。
譬如说在进行《信天游》和《黄土高坡》地方民歌教学中,以上两首歌曲将陕西地区真实、自然、淳朴的民俗风情进行了展现,而在其他地区对这些民歌进行教学时,首当其冲就是要体现出其浓郁的地方特点,如此一来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吃透学习重点,与此同时,也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不同地区的各自文化魅力。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更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接班人,我们一定要在地方民歌推广的整个过程中,着重去锻炼和强化学生们的音乐功底以及音乐文化素养,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慢慢爱上地方民歌,使之真切感受到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最终积极参与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队列中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地方民歌属于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有着较高的民间艺术魅力。地方民歌在持续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新时期的地方民歌发展,一定要敢于突破传统,挣脱单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桎梏,朝着多样化和丰富化的方向迈进。传承和创新均是促进地方民歌文化发展的关键点所在,我们需要在以往艺术表现形式下将崭新的艺术元素融入进来,且要掌握目前的发展形势,更要拥有清晰的思路,如此才能使得地方民歌可以得到更好的继承、发扬。
促进地方民歌发展,我辈义不容辞,尤其作为青年学生,一定要为地方民歌传承、保护做出贡献,为民族文化振兴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