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涌潞安竞奔流
2024-01-30秦子冰
□ 秦子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潞安化工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顺应深化国企改革大势,锚定企业战略定位,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激励、保障人才的重要安排。同时,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集团积极分层选拔培养和扶持引进各类人才,煤炭、化工等多个专业领域高水平人才数量实现迅速增长,构筑了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结构,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头雁领航”谋发展建新功
“用人得当,事半功倍。”时代在进步,要求在提高,用人更应该精准,如何将干部选派到最适合、最匹配的岗位上去,用其长避其短,对于潞安化工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靶向定位。近年来,潞安化工集团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选人用人标准,始终坚持“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成果论业绩。2022年,华润煤业公司正处于基建状态,生产副总经理空缺,需要既懂基建、又懂生产的优秀管理人员。高河能源公司生产部原部长陈大广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矿建方向)专业,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从事矿建工作7年,参与的高河矿井建设荣获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随后转入生产技术部门工作10年,着力优化矿井采掘衔接部署。根据集团选人用人标准,在10月中高级管理干部调整中,陈大广被选派到华润煤业公司担任生产副总经理。
拓宽渠道。潞安化工集团创造性推行“首席师”制度,将落实职称制度改革同首席师选聘制度相结合。这一制度不仅充分考虑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长远发展需要,还注重掌握人选的“两前一贯”情况,即以前的经历,干过些什么;以前的业绩,干成了什么;还要看一贯的表现,包括作风状态、群众口碑等。把敢不敢干事、会不会干事、能不能干事,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做到“以事择人”“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拘一格用好顶尖人才和团队。
李思齐是五阳煤矿“一通三防”领域的专家,针对该矿地应力复杂多变、瓦斯赋存条件恶劣等难题,创建了“李思齐创新工作室”,构建了具有五阳特色的瓦斯治理技术体系,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相关创新技术体系在全集团大范围推广。他先后发表国际SC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各1篇,获得专利32项,省市级技术创新奖14项。在2022年度干部调整中,他被提拔为首席师。首席师制度进一步拓宽了员工的成才通道,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完善制度。潞安化工集团全面加强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监督,下发《潞安化工集团中高级管理人员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围绕“价值创造”导向,建立健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专项考核等全方位考核体系,全面、客观、精准考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工作实绩、作风表现等情况,持续深化干部管理日常监督,着力提高干部监督工作的整体成效。
“大浪淘沙”汇聚人才集群
高端核心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之一。深化引人、用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是潞安化工集团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开出的一剂良方。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潞安化工集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实行“项目+人才”“平台+人才”的人才引进模式,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打破引才的地域身份限制。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维民等10名教授为决策咨询顾问,打造现代煤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研究智库。引进外部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集团总部市场技术部负责人、下属重点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20余名高端化工人才。
2021年,张国华通过人才引进加入潞安化工集团。 来到潞安之前,他曾入选“晋城市领军人才”、原晋煤集团“双百人才”计划。来到潞安之后,由他组建完成“潞安清洁能源试验室”,并成为技术负责人,牵头完成了适合壳牌炉单烧潞安煤助熔剂研发。2021年12月实现了气化炉全烧潞安本地煤这一重大技术突破,通过潞安煤添加助熔剂单烧,烧潞安混煤入炉成本由958.5元/吨降至734.88元/吨,煤综合成本降低223.62元/吨,按照年产100万吨产量计算(全年耗原料煤425万吨),全年可降低成本9.5038亿元。
张国华创新工作室依托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他的带领下,又组建了清能实验室,形成了由煤基清洁能源公司试验室牵头负责,全厂专业技术骨干为研发人员的创新团队。团队成立以来,以煤化工领域前沿技术、新产品开发、设备运行、生产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为导向,进一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创优人才成长环境。“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发挥高端技能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能源化工品牌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多年来,潞安化工集团通过传、帮、带制度,让引进关键人才找到一个适合的传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的时间按计划进行教导,以达到资源保全和保证核心知识“备份”,让高技能传承下去。创新工作室的兴建,就充分发挥了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成为广大职工学习技能、提升技能的摇篮,新技术、新工艺的诞生地,效益增长的倍增器,企业生产建设、创新创效、攻坚克难的坚实阵地。
一年来,王庄煤矿的张旭波创新工作室被山西省总工会命名为省级创新工作室;煤基清洁能源公司的张国华、常村煤矿的张世丽、余吾煤业公司的周建伟3个工作室通过山西省煤矿工会的评估验收,成为省行业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张国华工作室是集团化工板块的首个创新工作室。
大浪淘沙,能人尽显。目前,潞安化工集团建成国家级创新工作室2个、省级15个、市级19个,培养了以王文胜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劳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等“潞安工匠”,带领团队取得创新成果6000余项,取得专利334项,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达5.2亿元。
“源头活水”激发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社会地位不高、发展空间有限是制约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发展通道,是探索人才工作的着力点。为此,潞安化工集团在职称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更好地促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构建职业规划。多年来,潞安化工集团着力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全面加强集团公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是实现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让工程技术领域、生产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也就是高级工可以参加助理工程师评审,技师可以参加工程师评审,高级技师可以参加高级工程师评审。”此举措推行后,常村煤矿高级技师王文胜通过了山西省矿山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在以前的职称制度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据统计,集团专业技术人才总数已达18964人,占集团从业人员的37%,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在集团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1401人,中级职称6750人,初级职称10813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在第22届全国煤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示范赛上,集团荣获团体第3名,高河能源公司靳鹏鹏荣获个人第8名(银奖),于鹏伟荣获个人第15名(铜奖)。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常村煤矿的“一种矿用在线多回路电气绝缘数据测试装置”、天脊集团的“液体二氧化碳煤矿井下防灭火直注技术”、煤基合成油公司的“凝液水质提升项目”受到广泛关注。
培育成事舞台。潞安化工集团扎实推进技能比武和岗位练兵,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不断完善“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奖励”五位一体的职工职业技能发展机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一大批具有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的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潞安化工集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的要求,每年开展煤炭行业三十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评价工作,同时开展化工行业、电力行业、铁路行业等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还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转换培训、一专多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项目;同时还充分发挥企校联合培训资源,推进高技能人才新知识、新技术培训,逐步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培训、鉴定、使用、待遇四位一体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今年潞安化工集团面向社会新招聘238名大学生。大学生们被分配到了基层单位,通过“一对一”“师带徒”等多种形式推动大学生人才快速成长,同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放眼未来,潞安化工集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厚植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全面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将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能化企业集团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