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钟八极拳博物馆价值研究
2024-01-29孙红全
孙红全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山东 济宁 273165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吴钟八极拳博物馆是为宣传吴钟八极拳文化知识,弘扬吴钟八极拳文化精神而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常设机构,承担着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遗产、普及文化知识、推动文化交流的历史责任。吴钟八极拳博物馆于2019 年8 月28 日开馆,坐落于山东省庆云县中心街北首,是传播八极拳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现阶段,随着我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研究也理应不断深入。吴钟八极拳博物馆将乘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快车,展现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勃勃生机,为实现弘扬八极拳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助力。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对关于吴钟八极拳、博物馆、吴钟八极拳博物馆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将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初步形成对吴钟八极拳和博物馆发展的客观认识。
1.2 逻辑分析法
在认真学习与八极拳、吴钟八极拳、博物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总结等方法对吴钟八极拳博物馆的价值进行逻辑分析。
1.3 田野调查法
通过对吴钟八极拳博物馆的实地走访,实地了解吴钟八极拳博物馆的基本收藏、陈列以及展览现状等,对其功能价值进行考察分析。
2 吴钟八极拳博物馆的收藏价值
2.1 像、图、械再现八极拳之武魂
像,“未曾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武德在习武过程中至关重要。吴钟八极拳博物馆西门开门便是一座八极拳祖师吴钟雕像,赫然立于展厅中央。这说明习练八极拳首先要学会尊师重道,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老师,这体现出八极拳重视武德的培养。吴钟头顶天,脚踏方形刻有吴钟之像字样的石墩,整幅画面即中国人顶天立地立于祖国之巅,结合两层的圆形环式建筑,这符合天下习武之人是一家的思想且契合“天圆地方”说。
图,吴钟八极拳拳法结构简洁洗练,其中有金刚八式、八极拳小架、八极拳大架、六肘头、八极对接等。吴钟八极拳博物馆一面墙上保存有一段八极拳小架、八极拳对接套路的人物画像图解,另外还保存有李元智、霍庆云、刘云樵等八极拳名师练习八极拳的图片,演练者通过身体的“沉坠顶拔”和双肩的“前顶后拉”达到力发八面的形体效果,他们非常关注两种动作,一种是“顶”;另一种是“缠”。演练者还通过突然的贴身靠冲制敌,肩、肘、胯、膝等关节是发力制敌的关键。这些画像和图片充分体现了八极拳术的朴实无华,也能体现出崩、撼、突、击、挨、戳、挤、靠的劲力风格,“崩炸力”乃八极拳形之魂。八极拳形有“动如崩弓,发似炸雷”之势,八极拳贵于劲,而不在于力,劲道遵“七刚三柔,龙翔虎潜”,体力循“本大则利宽,力充则势厚”,讲究“破门而入,贴身近战”。
械,八极拳武学体系有陆合大枪、春秋刀、飘摇刀法及纯阳剑、绨袍剑、行者棒等器械。吴钟八极拳博物馆收藏有清代长枪、清代绿营大枪、铁杆龙头长大刀、双手刀、春秋大刀、朴刀等八极拳特色器械。自古以来,大枪就是公认的“百兵之帅”,八极拳就是拳枪结合的拳法系统,八极拳械尤以陆合大枪为尊。自祖师吴钟下,八极门人多精陆合枪法。陆合大枪是明清时期军旅与民间武艺家传习的经典步战枪法,所指为六组大枪的对练方法,以之与“八极”相对仗,有语义双关之意。大枪长且重,需要非常好的体力与耐力才可以熟练应用,所以也就成了八极拳以“崩、撼、突、击”为发劲特点的基本拳法特质,以及对健壮身躯的基础要求。拳服务于枪,拳枪一理,高崩低砸,左右跨马,拥搓带环,封闭捉拿,三尖四照抽撤高,学会枪法赛英豪。然而,大枪在后世的传播中,因其费工费力,且火器时代已用处不大等诸多原因,逐渐濒于消亡。所以,后世八极拳传人多以拳法为主要练习内容,且在传播过程中,各地的八极拳家在自己的传承与自身条件在拳术套路演练的风格与内容上各有发挥,这是八极拳文化的新发展。
2.2 汇演厅重温八极之文化
吴钟八极拳博物馆不仅有文字、书籍、画像、展品,而且还有圆形展厅,并配有座椅、笔砚、屏幕、仿制兵器等,对吴钟八极拳发展史作出详细介绍,参观者通过观看汇演重温八极拳从吴钟创立,背靠渤海,北入京津,并沿京杭大运河传至大江南北的发展历史。吴钟八极拳发端于庆云后,广泛传播于沧州地区,可以说,近代八极拳的崛起,与一大批沧州籍八极传人密不可分。例如:1847 年,李大忠开创罗疃房,以枪法闻名;张克明成为八极拳入军旅第一人,他与劈挂拳传人李云交心换艺,实现八极拳与劈挂拳第一次结合,是八极拳光前裕后的里程碑人物;1912 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燕京支部委派叶云表、马凤图、李存义等创办中华武士会,八极拳积极参与其中,“八极拳入津”无论是体系的完备,还是训练方法的扩展,都得到了提高;1927 年,张之江开始创办中央国术馆,建馆初期举荐韩化臣入馆传授八极拳,八极拳成为国术馆最受欢迎的教材;中央国术馆八极拳后来随韩化臣弟子学生李元智和张英健等人传到海峡对岸,并逐步传播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这些都称得上当时中华武坛上风云一时的精英,八极拳的迅速崛起无疑是这些勇于走出去,行闯天下的前辈们的集体业绩,是几代八极拳家锲而不舍、奋进革新的结果。吴钟八极拳博物馆博通过搜集和收藏这些民间历史故事,将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保存在博物馆中并且对社会开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更好地让参观者了解吴钟八极拳发展的历史脉络,感受八极拳武术文化的博大内涵,进而促进武术历史和文化的传播,使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3 吴钟八极拳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3.1 文化普及教育
社会大众学习了解吴钟八极拳的历史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历史教材,部分历史爱好者可能会通过史实记载、研究文献等资料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但由于方式过于枯燥。吴钟八极拳博物馆通过新颖的传播模式,让文物“绘图”历史,参观者在参观文物时获得时空穿越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能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及经验。比如,吴钟八极拳博物馆通过构建八极拳大事知识图谱,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物资料与数据进行整合,清晰地将吴钟八极拳从创立、丰富、发展的一段段历史展示在观众面前,其中包括文物来源、历史事件、地理人文等诸多因素,这种直观化和智能化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吴钟八极拳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
3.2 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八极拳在形塑及发展历程中,历经一系列反侵略运动的洗礼,与爱国爱族爱家紧密联系,并逐渐汇聚成爱国主义精神。吴钟八极拳博物馆保存着八极拳人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英勇事迹。例如:马英图是回族沧州杨石桥人,八极拳第五世重要传人。幼年随父亲马化堂以及兄长马凤图学习武术,后来拜罗曈村张景星为师,学习八极拳。1923 年,投奔冯玉祥部队,与马凤图编创应用于西北军训练和实战的“破锋八刀”。马英图任教宋哲元部国术教官,使士兵普遍掌握“大刀劈杀“实战技术,喜峰口之战给气焰器张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抗战前,到湖北部队任军职,曾随吉鸿昌北上抗日,并组成大刀队与日寇拼杀。抗战期间,参加台儿庄大战,受到嘉奖,缴获日本战刀。1949 年,随傅作义部在北京起义,有“大把式”“闪电手”之誉。另外,还有刘云樵、李元智、郝鸿昌、鲍有声、宋茂田、杨奎山、李萼堂、魏鸿滨等或任教黄埔军校、陆军炮兵学校国术教官,或任职各路抗日军队,参加了台儿庄大捷、枣宜会战等战役。在那内忧外患的年代,八极拳人一段段舍生忘死、自强不息的英勇事迹,无疑会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
4 吴钟八极拳博物馆的宣传价值
4.1 记忆:唤醒同根同源的历史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根植于我们共同历史与文化,海峡两岸同胞传承着共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属中华民族,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2]。吴钟八极拳博物馆记录了八极拳传入台湾地区的碎片记忆,两岸八极拳文化同根同源,中国台湾八极拳参与群体仍对两岸同源文化保持深刻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记忆往往也成为文化认同的根基。将八极拳传入中国台湾省的首推为刘云樵,刘云樵出生于沧州南皮县集北头刘氏,少时起师从李书文学习八极拳。1949 年,解放战争后随国民党撤到中国台湾,他曾在国民党内多部门任事,20 世纪60 年代末以上校军衔退伍。1967 年,在蒋介石的侍卫队担任教练,教授士兵八极拳[3]。1983 年,香港麒麟图书公司出版的《八极拳图说》仍是研究八极拳最好的著作。刘云樵一生致力于让国人了解八极拳武术运动,鼓励八极拳的文化传承,提高国人习武兴趣。为了在社会上招收学生,他集资创办了武坛国术推广中心,加强八极拳的宣传,同时把八极拳法作为主要课程,他还创设了《武坛杂志》,向大陆两岸同时刊行[4]。将八极拳传入中国台湾省的还有李元智先生,他曾经担任过中国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的副教授。20 世纪50 年代前往中国台湾工作,在中国台湾地区大学里担任武术教师,直至1959 年退役。退役后,热心传播武术,在台湾武术界享誉甚高,一生授徒众多,遍及海内外,在中国台湾期间撰有《八极拳图解》一书。
4.2 认同:筑牢同源同宗的民族认同
实现筑牢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是各民族人民对共同体共有的历史、文化秉持客观公正的认知。其核心是对共享的价值观、精神力量的认同,最高境界是中华人民的爱国主义[5]。吴钟八极拳博物馆结合其自身的丰富资源,记录了两岸八极拳共有的历史与文化资料,发挥着宣传功能上独特的实物性、参与性、专业性等优势,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之一。
图1 山东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00 年,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武术家马明达在刘云樵弟子王志财以及沧州八极拳家赵洪志、赵维平陪同下,造访庆云,对吴钟八极拳进行详尽的考察与论证,通过一系列研究向社会说明庆云才是八极拳大师吴钟的故里。由此开启了以八极拳为抓手两岸同胞携手纽合武脉,共觅文化认同的寻根之旅。2003 年,在县委支持下,马明达与后庄科吴氏第十代吴金光,发起动员八极拳传人为吴钟在山东省庆云县严务乡后庄科募捐修建墓园。马明达提议将新建墓园命名为“仰钟园”,并亲笔题写了园名及两侧联语。联语为“八极拳威度八极,陆合枪声闻六合”。2010年,庆云县举办八极拳盛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500 多名八极拳爱好者,他们共同参加吴钟祖师揭碑盛典,为八极拳祖师吴钟树立纪念碑,寻根溯源,祭拜祖师。2019 年8 月,洪秀柱来到吴钟祖师故里庆云县,参观吴钟八极拳博物馆,并为博物馆揭牌、授牌,该馆被评为山东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些举措充分表明,两岸的八极拳群体对两岸同源同宗的历史民族认同。吴钟八极拳博物馆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平台,是庆云县八极拳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场所,并进一步发展为庆云县和中国台湾地区在文化领域交流的主要阵地,为筑牢两岸同源同宗民族认同感再驻新力。
4.3 团结:优化同心同德的国家团结
《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国家民族团结,要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在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运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的方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6]。2022 年,庆云县吴钟八极拳在膺选为优秀民俗民间项目,吴钟八极拳博物馆在优化同心同德的国家团结中将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吴钟八极拳博物馆在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方面既展示了党对各民族的重视,也承担了保护、传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促进当地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吴钟八极拳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结合社会需求,与学校携手普及推广八极拳武术项目,先后有22 所学校把八极拳教学加入到体育课程中,学生人数达到2 万名以上。在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庆云县本地民众掀起了习练八极拳的热潮,曾几何时,公园聚满了练习八极拳的民众,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吴钟八极拳博物馆与八极拳武术馆等专职机构已成为八极拳传承的重要基地。吴钟八极拳博物馆将八极拳精神充分融入时代内涵,充分体现了八极拳博物馆在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团结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