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训练改善乒乓球运动员移动击球能力的研究
2024-01-28黄麒易鑫苏禹豪
黄麒 易鑫 苏禹豪
(1.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300;2.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江苏苏州 215000)
探讨青少年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与专项能力,尤其是移动击球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实验,比较分析核心力量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移动能力的发展与促进,特别是提高身体快速多向移动中的稳定性,提升移动中的击球效果,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设计以及实施提供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重点阅读《运动训练学》《竞技教练学》《核心基础运动》等著作,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查阅有关乒乓球训练的各类文献,将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理论和乒乓球运动专项能力理论作为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1.2 实验法
笔者与苏州市田家炳乒乓球俱乐部总教练和苏州市体育局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乒乓球教练共同完成了核心力量训练的教学安排。同时,根据该研究实验需要,设计符合实验对象专项特点和个体特点的传统力量训练方案、核心力量训练方案和评价指标。
1.2.1 实验对象、过程
以16~18 岁的国家乒乓球一级、二级乒乓球运动员男生10名、女生10名为实验对象。选取实验对象条件:乒乓球运动等级为国家一级或二级;身体健康无重大缺陷和疾病。选取的实验对象:男生平均年龄为(17.00±1.07)岁,平均身高为(177.00±7.95)cm,平均体重为(62.70±4.99)kg;女生平均年龄(16.00±0.82)岁,平均身高为(164.00±4.06)cm,平均体重(51.80±4.10)kg。
1.2.2 实验训练方案
由于训练场地、时间的限制,实验组体能训练安排在每周一、周三、周五技术训练课后进行;对照组体能训练安排在每周二、四、六技术训练课后进行,时间为25~30 min,总共训练10周。
该研究将实验组体能训练期共分为4个阶段。第一、二、三周为第一阶段,第四、五、六周为第二阶段,第七、八周为第三阶段,第九、十周为第四阶段。训练内容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组训练方案
对照组体能训练分别在每周二、四、六技术训练课结束后进行,对照组训练方案与苏州市田家炳乒乓球俱乐部总教练以及苏州市体育局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高教练一起协商制定,训练时间为25~30 min,训练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对照组训练方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2.1.1 实验组前后运动员反映移动击球能力主要指标变化
选取指标2/3台正手两点攻球、左推右攻、1/2台正手两点移动拉下旋球反映出横向移动中击球的稳定性,正手搓球结合侧身拉下旋球反映出多向移动中击球的稳定性,3.5 m 移动和立定跳远反映出下肢力量。由表3可知,实验组经过10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前测与实验组后测对比分析后,测试指标2/3台正手两点攻球、左推右攻、正手搓球结合侧身拉下旋球、3.5 m移动、立定跳远,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1/2 台正手两点移动拉下旋球P>0.05,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通过10 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后,大部分技术指标都呈现出比较高的提升。
表3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项成绩对比(n=10)
2.1.2 对照组实验前后反映移动击球能力的主要指标变化
由表4 可见,对照组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对比分析后,乒乓球技术测试指标2/3 台正手两点攻球、左推右攻、3.5 m 移动、立定跳远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1/2台正手位两点移动拉下旋球、正手搓球结合侧身拉下旋球P>0.05,呈现出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通过10周传统性力量训练后,除两项技术指标,其余测试指标均有一定的提升。
表4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成绩对比(n=10)
2.1.3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反映移动击球能力主要指标变化
由表5 可知,实验组实验后测与对照组实验后测对比分析后,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后的实验组6 项乒乓球技术测试指标均好于传统性力量训练的对照组,其中2/3 台正手位两点攻球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后,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技术指标虽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但是均值都好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是测试对象都是高水平运动员,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可能是训练的周期性较短,没有太大的变化。
表5 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各项成绩比较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乒乓球运动员移动击球能力
竞技能力的本质是运动员能够胜任训练和比赛的主观条件和才能,即参训和参赛的能力[1]。其主要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构成。运动员通过运动训练所获得的竞技能力是其参加比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主观条件,也是运动训练理论、竞技运动理论的核心。
移动能力是人体单次或多次完成特定方向的身体位移的能力,主要包括接受刺激信号的反应能力、应答刺激信号的选择能力、身体移动的动作速度、耐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动作形态。人体移动的动作方式,步伐与步法,移动的方向、速度和节奏是构成移动的基本要素。多向移动具有移动发生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以及动作方式的组合性与多样性特征。移动能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人体力量、速度力量基础,也取决于人体运动中的空间运动感觉水平[2]。
无论是徒手,还是持器械的多向移动,都广泛存在于所有的运动中。球类运动中的多向移动能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准确全面的观察与判断力,以及反应与决策力,最终通过协调稳定的动作方式,以及适宜的动作节奏来完成某一特定和专门需要的技术动作。多向移动往往是与某一专项技术及技术组合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持拍类运动就是如此,持拍移动的目的就是完成最终的击球动作,由此形成了这一类运动的组合技术,即持拍移动+击球的动作技术组合。Burke 的研究证明,快速移动中ATP-CP 和乳酸能供能系统占90%,因此,在发展运动员快速移动训练时,应着重发展肌肉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复训练法[3]。
所谓专项运动能力是指在一般运动能力基础之上的完成专项比赛活动需要的能力。乒乓球运动员的移动击球能力既是一般移动能力的范畴,又是乒乓球运动技术的范畴。因为特定的击球目标需要,人体的移动有其移动方向、速度、节奏等相应规范和制约,由此体现项目的专项性。结合乒乓球运动技术理论关于击球技术的划分以及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技术,并结合对专家的访谈,在乒乓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常用的技战术中,选择了6 个指标考察乒乓球运动员的移动能力,即左推右攻、2/3 台正手位两点攻球、1/2 台正手两点移动拉下旋球、正手搓球结合侧身拉下旋球、3.5 m移动、立定跳远。
3.2 核心力量训练与乒乓球运动员移动击球能力
核心力量训练能加强核心区域肌群的稳定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在肌肉、神经系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形式不仅仅是人体位移和环节运动,同时也包括稳定身体姿势和控制肢体动作[4]。
竞技运动中的人体运动有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之分,前者乃身体各环节完成特定的动作和技术时所需要的肢体及其环节在一定方向上的快慢,后者则是身体整体在时空维度里的快慢变化[5]。人体的移动因为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规则和比赛需要,有多种形式和途径。乒乓球运动员的移动主要是围绕球和球台发生的左右、前后、侧向等多方向的移动。为了能够有效完成攻防时的击球技术和战术,运动员通过不同的步法进行不同方向上的移动。其间,既需要有移动的绝对速度,也需要移动的快慢变化,即移动节奏把握。只有将速度与节奏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移动中的有效击球。所以在诸如乒乓球等持拍类项目的专项能力训练中,步法训练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乒乓球大多数击球都是在移动中完成的,移动是身体在距离和方向上的变化。由于来球的方向、旋转、落点的复杂性,对于击球一方而言,需要完成多方向的移动,并且为了保证移动中减少身体上下左右不必要的晃动,全身的协调发力和运动就是完成移动后保持良好身体稳定性的条件。因为只有在稳定的身体姿态条件下,击球效果才能达到最优。该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2/3台正手位两点攻球、左推右攻、正手搓球结合侧身拉下旋球3 项数据有显著提高,进一步说明了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运动员的核心部位稳定性有所提高,使得其在多向移动中的击球变得稳定有效。此外,相比传统性力量训练,实验组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组传统性力量训练的效果。
3.2.1 移动速度与移动击球
从目前的乒乓球发展趋势来看,速度已经在击球五大要素中占据了主要位置。随着技术的革新和器材的变化,乒乓球运动对速度的要求大大提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从近几年国际乒乓球大赛来看,日本男队典型代表张本智和在2018 年的比赛中接连战胜马龙、林高远、樊振东等世界名将,并在2018年底的国际乒联总决赛中获得冠军。从技战术打法分析上来看,仅仅15岁的张本智和力量是肯定不如其他选手的,他制胜的法宝和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极快,接发球快、前三板衔接快、相持转换快、击球点快,在比赛中把速度发挥得淋漓尽致。
3.2.2 身体稳定性和移动击球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躯干姿势的调整要先于四肢的运动,其主要作用在于迅速调整由于四肢运动而造成的身体失衡,将运动对身体平衡的影响最小化[5],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来说,完成技术动作时保障身体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力量训练能提高人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乒乓球运动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速度多变的情况下立即做出击球的准备,这就要求运动员全身各处稳定协调配合,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6]。
通过10 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乒乓球运动员的6 项乒乓球技术测试指标的均值都要比对照组好,其中3.5 m 移动实验后对比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比对照组均值有一定的提高,实验组无论是前后移动,还是左右移动,完成击球的命中率都要远高于实验前,并且相对于传统性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所产生的效果要好于传统性力量训练。
该研究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后,运动员在移动中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腰腹部力量的增强使得运动员重心转换的速度明显加快,并且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能有效完成击球,大大提高了击球的稳定性和实效性[7]。
4 结语
通过12 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干预,结果显示,在实验前后,实验组运动员乒乓球技术测试指标中,2/3 台正手两点攻球、左推右攻、正手搓球结合侧身拉下旋球、3.5 m 移动、立定跳远等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则没有显著变化,由此说明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乒乓球运动员多向移动能力和移动中有效击球的能力。
乒乓球运动员移动中击球能力的提高源于核心力量训练对身体核心部位深浅肌肉群力量的发展,并由此提高了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竞技运动中的移动是身体在距离和方向上的变化,保证移动中减少身体上下左右的晃动是持拍类运动中有效击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