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2024-01-28胡娟
【摘要】本文介绍了“启发-融合”教学模式再出发的背景、“启发-融合”模式基本内涵、基本架构,以玫瑰园小学为例,重点介绍以“流浪地球”为主题的“启发-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描述了平时教学、教研活动的研磨、修模,论述了对“启发-融合”模式的深度思考及未来展望,为现代化教学模式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启发 融合 教学模式 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2-0001-03
根据新时代对学生“五育并举”的要求以及“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启发-融合”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策略和“融合教育”的先进理念,强调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注重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的融合开放,打破学际间、学段间、班级间以及课堂内外的边界,将“无边界”的理念从课程层面逐步延伸到课堂教学层面,对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任务和“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孜孜践行,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为现代化教学模式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启发-融合”教学模式基本内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这个名句强调启发在教与学中的重要性。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作为学习、认识的主体,以构建学生主体观为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启发-融合”教学模式是以生为本,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经由老师恰当的指点启迪,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融合多学科知识并采用活动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心智活动逐步融洽和谐,综合素质得到共同提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启发-融合”教学模式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学习,随着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增强,逐渐向自主学习过渡,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化,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型教学理念。
玫瑰园小学传承启发式教学方法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学校探索形成的“启发-主动”课堂教学模式于1999年被确定为武汉市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模式1.0)。2014年《湖北教育》对学校“启发-主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介绍和推广(模式2.0)。2019年,为了打造学校四个品牌建设,全力推进学校品质教育发展,学校以“五育融合”为支点,以“予香精神”为核心,以“启发式办学思想”为理念,融入全学科,落实全学段,贯穿全过程,辐射全方位,全面构建玫瑰课程文化体系。在原有“启发-主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重塑“启发-融合”课堂教学模式3.0。
结合新时代对学生“五育并举”的要求以及后疫情時代线上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吸收“融合教育”的先进理念,引入“无边界课程理论”和活动式教学策略,更加强调学科间的相互配合,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的融合开放,为原有模式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启发-融合”教学模式基本架构
“启发-融合”教学模式践行“以启发式办学思想构建品质校园”的办学理念,确立“相互予爱启发课堂教学,多元融合提升综合品质”的教学理念,打造“予爱启发、融合发展”的课堂模式文化,以此激发学生“愤”与“悱”,并通过融合小组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多元先进的教学策略真正建设“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启发-融合”教学模式是“融先进理念”和“融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打破科际间、学段间、班级间以及课堂内外的界限,创建包括常态课堂、虚拟课堂、体验课堂等新型课堂教学,将“无边界”的理念从课程层面逐步延伸到课堂教学层面,这是对“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孜孜践行。
“启发-融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可概括为“五环三线四特点”。
1.“启发-融合”教学模式“五环”即教学流程五个环节,包括启示课题、激趣感知、研讨质疑、探究发现和融合提升。
①启示课题:教师在开课初可以根据某个单元教学内容,联系以往学习内容,创建新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和查找相关学习内容,启示新的学习课题和内容。
②激趣感知:采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演示设疑等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③研讨质疑:教师根据提供的学习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单元学习内容的疑问,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初步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针对学习内容和创设的学习情境,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研讨,通过充分讨论、大胆交流等方式解决,让学生能够在交流和研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欲望和乐趣。
④探究发现:在研讨质疑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部分疑问得到了“解答”,但毕竟不够具体、全面和深刻,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究和发现。这一阶段,是学生处在想彻底弄明白又不知如何进行、想说明白又难以表述清楚的阶段,也就是“愤”和“悱”的阶段。教师应启发学生思维,认真观察、学习和思考,从“表象”到“本质”进行升华,以获得新的发现,形成理性的认识。
⑤融合提升:跨越学科的界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某一个现象、解决某一个问题,放大知识的效益,把生活中的体验迁移至学习中,结合国家课程、综合拓展课程和专题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学习内容。
2.“三线”是课堂教学三条活动路线:
①教师导学线:启导设问→创导情景→引导解疑→诱导点拨→指导提升。
②学生学习线:调适心境→自学质疑→互学研讨→共学探究→展学运用。
③心智发展线:生成爱学情感→养成勤学习惯→融入互学氛围→提高善学能力→形成综合素质。
3.该模式有四个特点:
①予爱启发,情感融合,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动力。
②多方互动,过程融合,注重开展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
③学科联动,资源融合,注重课堂“五育并举”无边界学习。
④教学相长,目标融合,注重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研磨、修模的过程及思考
为了推动“启发-融合”模式的发展,玫瑰园小学将国家课程教材中的文本资源与社区资源、地方资源、国家资源进行整合,开拓学生眼界,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会促进学生形成“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挖掘课本之外的知识,养成善于思考、积极探究的能力,让课程更加深入人心。
在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中,学校注重研磨、修模的过程及思考。学科教研组推出“周五有约”计划,每周进行一次跨学科融合教研:围绕一个学习主题,不同学科的老师聚在一起教研,进行“头脑风暴”,最大限度地形成学科联动,让学生的学科兴趣和自主学习力在学习项目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下面是以“流浪地球”为主题的“启发-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实践,就是学科教研组研磨、修模过程的良好实践。以“观影片·读原著·游学快乐行”之《流浪地球》主题研讨及开展活动为示例,展示学校“启发-融合”模式应用及实践。
三、“启发-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下面以武汉市汉阳区玫瑰园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材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为例,展示“启发-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实践。中国首部里程碑式的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发布后,学科教研组通过五年级科学教材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为“观影片·读原著·游学快乐行之《流浪地球》”主题研讨活动,把观影、读原著和《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相结合。
“启发-融合”教学模式应用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可将科学学科、语文课外阅读、网上信息查阅、观影和制作电影小报、观影卡、校外科技馆探秘等学习内容整合、拓展,通过“学科+”新型课程模式,将学科知识、社会实践、新技发展深度融合,冲破学科壁垒,联通相关知识,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跨界学习,体现“启发-融合”。
首先是科学课程学习“地球的运动”。学生通过观看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但也对地球的运动产生了很多不明白的问题。把观影和《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相结合,为充分体现“启发”,还有必要设计几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影片中交代了哪些烧脑的科学知识?”“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哪一幕?”“原著中还有哪些情节描述得特别详细?”“看完了影片或者原著,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影片中为什么要带着地球去流浪?”“影片中流浪地球计划是怎样的一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还有更好的计划吗?”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们了解到地球运动的复杂性,了解到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这样就能更好地欣赏影片了!结合科学课程内容,很多疑惑迎刃而解。语文老师向学生推荐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这本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观影片、读原著,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还可以为学生设计“科学拓展活动手册”,有老师赠言、安全小贴士、电影回味、科海拾贝、活动笔记和活动评价等,可以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旅行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感受到文学、科学的神奇魅力,种下一颗爱文学、爱科学的种子。这样一个开放型的主题学习,可以清楚地看到多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融入的过程,同时也看到了学生认知世界的形成过程。
学校在推进“启发-融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对“活动式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同时这也是对“融先进理念”“融信息技术”的“启发-融合”教育模式的综合性尝试。学校以学科教学“活动化”,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理念,在学科教学的各个阶段将活动融合进去,让活动助力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启发-融合”教学模式既可以是真实的常态课堂,也可以是以计算机网络化作技术基础的虚拟课堂,还可以是生活世界的体验课堂。它重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努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让学习更符合社会、自然、生活的要求,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及整体素质。
四、结语
“启发-融合”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原则,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启发-融合”教学模式根本原则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融合多种方式和方法启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经过自我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总之,不管教育在未来如何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使命与职责,“为学习而学习”的“空心人”不是教育的目的。在“启发-融合”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守与拓展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初心,不仅要创新教法和学法,更要探究“心”的教育。相信就融合理念赋能启发式教育,在玫瑰园小学“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校训的指引下,未来玫瑰园小学的予爱启发教育和课堂实践,应具备宏观视野,深研国际国内教育形势,同时打造多元平台,让学生了解社会民生,让“启发-融合”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丰富的理想、信念等德育教育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知晓“为什么而学”,这能促进学生形成“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培养出具备宏大格局、知晓家国之重的学子!
参考文献:
[1]宁永红.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五育融合”校本课程构建[J].亚太教育,2023(2):71-74.
[2]朱剑秋.小学科学教学中“做與思”有效融合[J]. 新智慧,2018(25):62.
[3]李婷.STEM教育和小学科学的有效融合[J].吉林教育,2019(35):37.
[4]崔丹,李玉苗,王亚楠,等.跨学科融合的探究与实施[J].小学教学参考,2019(27):61-62.
[5]刘秋婷.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五育融合”课程[J].文理导航,2022(30):73-75.
[6]胡晓清.基于“互联网+”的互动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38.
[7]李东蕾,陈志坚.基于五育融合构建学校劳动教育新生态[J].中小学班主任,2022(10):52-54.
[8]石志新.运用学习空间促进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J].考试周刊,2021(38):9-10.
[9]张昕颖.“双减”背景下五育融合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2(14):31-33.
作者简介:
胡娟(1975年1月—),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武汉市汉阳区玫瑰园小学副校长,汉阳区第十批数学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