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课课程资源的使用策略分析
2024-01-28张凯
【摘要】劳动课程资源是劳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劳动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对劳动课程的质量有极大影响。文章分析了在设计劳动课程时,教师如何挖掘多种类型的劳动课程资源,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课;课程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张凯(1975—),女,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
劳动课程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劳动课程资源也有着多种类型。在劳动课上,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通过丰富的劳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完成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自制手工作品,提高动手能力
在当下,劳动的形式愈发多样化和智慧化。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劳动资源,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与意义[1]。比如,在自制手工作品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动手操作,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在劳动课上,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手工作品。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不同的材料,而且要尽量确保材料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如毛线、胶水、棉花等。如果学生拿到材料后不知道如何动手制作,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或者播放一些简单的手工视频。比如教师可以提示拿到铁丝、透明包装袋、塑料瓶和发光小灯的学生制作一个简易台灯,或者以塑料瓶子为主体、别的材料为装饰物制作笔筒等。在这样的自制手工作品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他们也会明白在劳动的过程中自己应该积极思考,让劳动过程更加新颖、有趣,此外他们还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设计劳动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使用这些材料。这不仅可以让劳动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劳动实践。而在劳动实践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会得到有效发展。
二、开展卫生劳动,掌握生活技能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因此,在劳动课上,教师也应适时组织清洁与卫生劳动,让学生通过日常的劳动了解劳动的特点,掌握劳动技巧和生活技能,并逐渐形成劳动意识。
在带领学生打扫教室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教室是我们大家平时一起生活的地方,为了让这个地方更加整洁,使大家在学习时感到更加舒适,我们今天一起来打扫教室吧!大家可以回忆自己在家中参与大扫除的情形,自己决定如何打扫教室。”此时,教师先不布置具体的清扫任务,让学生自行选择劳动项目,如整理课桌、擦窗户、扫地、拖地、擦黑板等。由于有些劳动项目相对简单,有的劳动项目相对繁琐,在独自完成任务时,选择整理课桌、擦黑板的学生会很早便完成任务,而选择擦窗户、扫地、拖地的学生的进展会相对缓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开展简单的理论教育:“同学们,这次打扫教室活动是集体劳动,目的是让大家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要做好这件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需要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大家是否发现,不同劳动项目的难度是不同的,我们没有规划各自的劳动任务,导致这次打扫教室活动中一部分劳动项目早早结束了,另一部分劳动项目还进展缓慢。”接下来,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合理分配剩下的劳动项目和具体的劳动区域,并鼓励顺利完成打扫任务的学生帮助其他进展较为缓慢的学生。在这样的劳动中,学生会明白:集体劳动是需要分工完成的。要顺利完成集体劳动,参与劳动的人在担起自己责任的同时,还应该互相帮助。
简单的清洁与卫生劳动其实蕴藏着许多内容。教师应当定期组织清洁与卫生劳动,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学习劳动技巧、生活技能,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2]。
三、体验简单种植,养成劳动习惯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让学生通过经常性的劳动实践形成稳定的劳动倾向,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珍惜劳动成果等品质。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尝试简单的种植活动,让学生在种植与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养成劳动习惯,体会到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的不易。在组织种植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包括教室和学校的种植园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尝试多种类型的种植活动。
在教室内带领学生尝试种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准备种植器皿,如花盆、玻璃瓶等,然后给学生提供种植活动需要的种子、泥土、铲子等,让他们自行选择种子、栽培方式、栽培地点等,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照顾自己栽培的植物。
而在带领学生到种植园体验简单种植活动时,教师需要提供多种劳动工具,如铁锹、浇水壶以及肥料等,还要详细介绍种植的流程、操作要点。比如教师应告诉学生,选土坑要选择泥土较厚的地方,而且要控制土坑的间距,保证树苗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挖土坑的时候要把挖出来的上层泥土和下层泥土分开;放树苗时,要将树根整个放入土坑里;在浇水之后应该覆盖一层泥土,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再覆盖一层落叶,这样可以降低湿度,防止野草生长。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种植,但也要适时提醒学生根据树苗的大小挖合适的土坑,将树苗放在土坑中间,在树苗周围覆盖土壤,然后压实泥土并浇水。在学生顺利完成种植树苗的任务后,教师还需要跟学生交流,告诉学生树苗生长需要水和肥料,学生如果希望树苗长得更好,就需要定期到种植园给树苗浇水、施肥,观察树苗的生长情况,及时清理杂草。让学生亲手种植,会使得学生对树苗产生感情,愿意主动養护树苗,而在养护树苗的经常性劳动实践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劳动习惯。
通过简单的种植劳动,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劳动的艰辛,还可以感受到种植的乐趣。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四、体验饲养劳动,形成责任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饲养劳动,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3]。
带领学生尝试养蚕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学习《蚕妇》等和养蚕有关的古诗。在学习这些古诗后,学生会了解养蚕这种饲养活动,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顺其自然地布置劳动任务:“请同学们尝试养蚕,并记下蚕的成长过程,与老师、同学分享交流。”
养蚕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在布置任务后,教师要细致地指导学生养蚕。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了解养蚕的注意事项,做好准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准备大小合适的纸盒子,在盒子里铺上一层纸巾或者干布,再将蚕卵放进去;最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蚕卵,待蚕卵孵化之后,定期将桑叶切碎后放进盒子内以及将里面残留的食物和粪便清理干净。
在学生观察蚕的成长过程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留意以下内容:1.在成长过程中,蚕发生了哪方面的变化?(包括形状、颜色、大小等)2.蚕进食是什么样子的?3.蚕什么时候开始吐丝?4.蚕在吐丝前后有什么变化?除了提醒学生记录蚕的变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心态变化与感想。在交流环节,待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内容和感想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次经历,你们对劳动这件事产生了什么新看法吗?有谁想要说一说呢?”体验漫长又复杂的养蚕劳动之后,学生会明白,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往往需要考虑环境、自然等多方面因素才能顺利完成劳动。由此,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不同的劳动技能,还会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可见,在体验饲养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逐渐养成劳动习惯,还会领悟劳动的内涵,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五、进行废物利用,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还应让学生意识到,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劳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还可以提升自我、给自己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变废为宝”活动,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废弃物品,将其清洗干净后带到学校。在劳动课上,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将废弃物品分类,然后和学生分类讨论废弃物品的用处。在和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构想自己想做的物品,然后改造自己拥有的废弃物品。比如有学生想做冰箱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改造矿泉水瓶的瓶盖,把磁铁粘在瓶盖后面,然后裁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贴在瓶盖上。
“变废为宝”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废弃物品,发挥想象力动手改造这些物品。而且在“变废为宝”活动中,学生使用的材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品,制作的东西则是他们自己想要拥有或者需要使用的,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学生会因此更愿意参与劳动。教师还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向学生介绍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挖掘多种类型的劳动课程资源,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逐步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提升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周悦.培养小学生劳动能力,凸显劳动智慧的实践研究:以市光新村第一小学劳动教育为例[J].新教育,2023(增刊2):187-188.
[2]戴燕妮.多措并举,让劳动教育见实效:在劳动教育中彰显德育价值的教学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3(24):6-8.
[3]姜蓓蕾.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J].現代教学,2023(1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