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2024-01-28游淑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36期
关键词:骨折研究组疼痛

游淑英

(抚州市东乡区第二人民医院,江西 抚州 331812)

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是指因创伤或骨骼疾病导致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被迫中断的一类疾病,好发于各年龄段人群。骨折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手术是治疗骨折的常用手段,通过固定骨折端,促进骨折愈合,但疼痛是骨折患者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骨折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随着麻醉效应的消失,其疼痛程度会加重,特别是夜间痛感更强烈且比较难控制[2]。若接受骨折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未及时控制疼痛,不仅会改变机体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睡眠质量,还会诱发术后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同时,骨折手术患者会对手术效果持怀疑态度,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疼痛[3]。因此,加强对骨折手术患者的疼痛管理对于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模式,坚持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疼痛干预措施,在减轻疼痛程度的同时,避免过度镇痛致不良事件的风险性[4]。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骨折手术患者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到医院诊治的76例骨折手术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8例。研究组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52.63%(20例)、47.37%(18例);年龄区间范围在40~90岁,平均(57.43±13.26)岁;骨折类型:四肢骨折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6例,腰椎病理性骨折7例。对照组中男女占比分别为57.89%(22例)、42.11%(16例);年龄范围在41~89岁,平均(57.28±13.45)岁;骨折类型:四肢骨折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例,股骨颈骨折7例(占比为18.42%),腰椎病理性骨折5例。两组性别占比、年龄范围及骨折类型的分布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经螺旋CT、X线检查诊断为骨折者。②均同意择期行骨科手术治疗者。③年龄在40~89岁。④术后意识清醒、精神正常者。⑤清楚研究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主动加入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心脏、肾脏等脏器组织出现恶性病变者。②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存在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失常者。⑤治疗中途转院或退出研究者。⑥非骨折手术所致的急慢性疼痛。

本研究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护士口头告知患者骨折手术的相关知识,协助其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后观察患者的痛感,在医师指导下给予镇痛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研究组展开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详细措施如下。

成立疼痛管理小组:将护士长、责任护士、康复科医师纳入小组中,其中护士长担任小组长,负责分配组员的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组员负责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查阅文献资料及科室既往护理记录资料。通过小组会议共同讨论科室既往疼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疼痛护理:在患者入院2 h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判断其疼痛程度,并遵医嘱为患者减轻疼痛;术后每间隔2 h评估一次疼痛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疼痛护理。若患者痛感较轻,可使用非甾体类药物等镇痛,并通过播放轻柔音乐、观看娱乐综艺视频、看书、深呼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痛感。如果患者痛感比较强烈,应更换镇痛药物类型或调整镇痛药物剂量,减轻疼痛程度,注意在使用镇痛药物后需观察其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避免引起不适。

心理护理:受疾病影响,患者易出现负面情绪,故护士应经常与患者交流,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详细为其介绍手术流程、手术作用机制、相关注意事项等,列举医院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手术治疗信心,减轻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害怕等负面心理。

家庭支持:护士主动与患者家属交流,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着重强调家庭支持对病情康复的积极作用,叮嘱家属经常关心、陪伴和照顾患者,安抚其情绪。

并发症护理:严格按照无菌原则定期更换手术切口敷料,保持切口干燥;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每间隔2 h更换一次体位,并按摩局部受压皮肤,防止出现压疮;为患者穿戴弹力袜,鼓励尽早下床活动,避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1.3 观察指标

1.3.1 睡眠质量 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量表包括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及催眠药物7个项目,每项计为0~3分,总计0~21分,分数越高则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1.3.2 疼痛程度 采用VAS评估疼痛程度,总共0~10分,0分代表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分表示重度疼痛。

1.3.3 心理应激反应 评估标准参照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每个量表为100分,SAS评分≥50分、SDS评分≥53分代表存在心理应激反应,且分数越高则代表心理应激反应越强烈。

1.3.4 心理弹性 选择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文版作为评估工具,量表包括坚韧性(13个条目,52分)、力量性(8个条目,32分)、乐观性(4个条目,16分)3个维度、2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为0~4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低则视为心理弹性越低。

1.3.5 生活质量 评估标准参照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量表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及心理功能4个方面,每个方面计为100分,分数越低则代表生活质量越差。

1.3.6 术后并发症 包括切口感染、压疮及下肢静脉血栓。

1.3.7 护理满意度 使用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调查表内容包括医院环境、沟通交流、护理技术、就诊流程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计为1~5分,总共100分,得分≥85分代表满意,得分处于70~84分评定为一般,得分<70分代表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组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与本研究有关的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的表示形式为,检验方式为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形式为率(%),检验方式为χ2检验。当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睡眠质量 干预前,研究组睡眠质量评分、睡眠障碍评分、睡眠时间评分、入睡时间评分、睡眠效率评分、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催眠药物评分分别为(2.85±0.11)分、(2.68±0.34)分、(2.76±0.25)分、(2.58±0.34)分、(2.74±0.18)分、(2.48±0.36)分、(2.57±0.32)分,对照组分别为(2.83±0.12)分、(2.65±0.32)分、(2.74±0.23)分、(2.56±0.33)分、(2.71±0.16)分、(2.45±0.34)分、(2.54±0.30)分,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57,t2=0.396,t3=0.005,t4=0.260,t5=0.768,t6=0.373,t7=0.422;P1=0.451,P2=0.693,P3=0.996,P4=0.795,P5=0.445,P6=0.710,P7=0.675,均P>0.05)。

干预后,研究组的睡眠质量评分、睡眠障碍评分、睡眠时间评分、入睡时间评分、睡眠效率评分、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催眠药物评分分别为(0.74±0.25)分、(0.95±0.28)分、(0.84±0.19)分、(1.25±0.11)分、(1.35±0.21)分、(0.85±0.14)分、(0.98±0.13)分,低于对照组(1.06±0.33)分、(1.39±0.42)分、(1.27±0.48)分、(1.89±0.34)分、(2.03±0.47)分、(1.62±0.35)分、(1.74±0.31)分,对比差异显著(t1=4.765,t2=5.373,t3=5.135,t4=11.040,t5=8.143,t6=12.592,t7=13.937;P1=0.000,P2=0.000,P3=0.000,P4=0.000,P5=0.000,P6=0.000,P7=0.000,均P<0.05)。

2.2 评价两组的疼痛程度与心理应激反应 干预前,研究组VAS 评分、SAS 评分及SDS 评分分别为(6.74±2.35)分、(54.72±8.14)分、(56.34±9.42)分,对照组分别为(6.32±2.18)分、(54.36±8.12)分、(56.17±9.31)分。两组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0.808,t2=0.193,t3=0.079;P1=0.422,P2=0.848,P3=0.937,均P>0.05)。

干预后,研究组的VAS评分、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2.58±0.47)分、(35.68±4.25)分、(36.59±5.16)分,均低于对照组(3.15±1.02)分、(38.45±7.23)分、(40.76±8.24)分。两组上述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3.129,t2=2.036,t3=2.644;P1=0.003,P2=0.045,P3=0.010,均P<0.05)。

2.3 对比两组的心理弹性评分 干预前,研究组坚韧性评分、力量性评分、乐观性评分及总分分别为(20.35±4.12)分、(14.72±3.15)分、(7.46±1.29)分、(42.53±8.34)分,对照组分别为(20.68±4.17)分、(14.36±3.18)分、(7.63±1.32)分、(42.67±8.59)分,两组分数对比差异不大(t1=0.347,t2=0.496,t3=0.568,t4=0.072;P1=0.730,P2=0.622,P3=0.572,P4=0.943,均P>0.05)。

干预后,研究组的坚韧性评分、力量性评分、乐观性评分及总分分别为(35.72±6.39)分、(26.47±5.12)分、(13.85±2.11)分、(76.04±14.29)分,均高于对照组(31.28±5.43)分、(21.85±7.34)分、(11.56±3.48)分、(64.69±15.72)分,对比差异较大(t1=3.264,t2=3.182,t3=3.469,t4=3.293;P1=0.002,P2=0.002,P3=0.001,P4=0.002,均P<0.05)。

2.4 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研究组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分别为(59.34±5.68)分、(60.32±4.18)分、(58.19±6.34)分、(56.43±7.28)分,对照组分别为(59.87±5.34)分、(60.85±4.23)分、(58.47±6.39)分、(56.89±7.31)分,两组分数无显著差异(t1=0.419,t2=0.549,t3=0.192,t4=0.275;P1=0.676,P2=0.584,P3=0.849,P4=0.784,均P>0.05)。

干预后,研究组的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评分、心理功能评分分别为(80.15±9.23)分、(81.39±11.26)分、(78.53±14.62)分、(79.25±13.62)分,均高于对照组(75.64±7.38)分、(76.42±6.33)分、(70.59±10.32)分、(71.48±9.21)分,对比差异显著(t1=2.353,t2=2.372,t3=2.735,t4=2.913;P1=0.021,P2=0.020,P3=0.008,P4=0.005,均P<0.05)。

2.5 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 干预后,研究组中切口感染2例,压疮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89%(3/38);对照组中切口感染5例,压疮3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32%(10/38);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547,P=0.033,P<0.05)。

2.6 评价两组的满意度 干预后,研究组中满意20例(52.63%),一般17例(44.74%),不满意1例(2.63%),满意度为97.37%(37/38);对照组中满意16例(42.11%),一般15例(39.47%),不满意7例(18.42%),满意度为81.58%(31/38);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5.029,P=0.025,P<0.05)。

3 讨论

骨折的临床上表现为骨折端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诱发休克、发热等全身表现[5]。对于骨折患者,临床主张采用手术治疗,通过复位固定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骨折手术比较复杂,受麻醉药物、手术切口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易出现疼痛,这可能会提高其心理应激反应的敏感性,加重心理负担,甚至引发睡眠障碍,降低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同时,骨折术后疼痛还会诱发生理应激反应(比如血糖、血压水平升高),不利于术后康复治疗,降低患者术后功能康复训练的配合度,影响术后康复效果[6]。故加强骨折术后患者的疼痛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既往临床对骨折手术患者主要实施常规护理,但干预效果不理想。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将循证医学作为护理向导,根据骨折疼痛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改善预后效果[7]。

相关研究认为,80%以上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中重度疼痛,50%~70%患者会因术后疼痛而出现睡眠障碍[8]。骨折术后疼痛会延长患者的卧床时间,增加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性,并加重心理负担和睡眠障碍,不利于术后康复治疗的实施,故控制疼痛是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治疗期间的重点关注问题[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经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其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更佳,有利于减轻痛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原因是: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为患者提供疼痛护理,根据疼痛评估时间顺序制订疼痛管理方案,结合根据疼痛程度提供镇痛药物、转移注意力等镇痛方法,有利于减轻疼痛;加强并发症护理,有利于预防切口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情早日康复[10]。

骨折手术属于一种侵入式操作,给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手术创伤、术后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不利于术后康复治疗,故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是骨折手术患者术后关注的重点问题[1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心理应激反应(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分析其原因是: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通过疼痛护理,有利于减轻疼痛所致的心理应激反应;加强心理护理与家庭支持,有利于患者正确看待手术疼痛,舒缓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应激反应,以乐观心态面对临床治疗。

骨折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睡眠质量[12]。骨折部位、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等因素与骨折术后睡眠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由于骨折患者需制动处理,长时间制动会引起疲乏状态,增加不适感受,且病房环境陌生、监护仪警报声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睡眠质量,使得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睡眠质量较差[13]。而睡眠质量较差、休息时间不足会影响术后康复效果,故改善睡眠质量是骨折术后病情康复的衡量指标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等)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能改善睡眠质量。究其原因是: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通过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及家庭支持,有利于提高骨折术后疼痛控制效果,舒缓患者负性情绪,进而减轻骨折疼痛因素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提高睡眠质量[14]。

心理弹性是指机体对外界变化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也是临床衡量心理状态的常用指标[15]。本研究发现,研究组的心理弹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是: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不仅注重疼痛管理,还重视心理状态的呵护,通过心理护理和家庭支持有利于舒缓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弹性水平[16]。

患者发生骨折后,易出现骨折端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致残,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故提升生活质量是骨折术后病情康复的重要衡量指标[1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是: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通过疼痛护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且注重心理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术后康复治疗,加快术后关节功能康复速度,提升生活质量[18]。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配合度,使护患关系更融洽,从而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疼痛管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用于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确切,对于疼痛程度改善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舒缓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升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骨折研究组疼痛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疼痛不简单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