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型教学理念的定向运动教学设计与实践验证

2024-01-27唐兴国

体育师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定向身体素质显著性

唐兴国

(贵州大学 体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2016 年5 月6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27 号文, 要求体育教学要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 以兴趣为引导, 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 重视运动技能培养, 逐步提高运动水平, 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1]。 从全面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视角出发, 改进体育教学,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学生体质是新时期体育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教学的创新研究和拓展, 是教学多样化发展的延续, 以实用性为宗旨, 以安全性为保障, 以趣味性、 挑战性为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 是现阶段定向运动课程改革发展所需要的。定向运动是一项智力与体力并重、 亲近大自然、 促进健康、培养团队意识的新兴户外体育运动[2], 然而定向运动在学校的开展, 常常受到时间、 空间、 安全等因素的困扰, 学生不是在陌生的、 多变的环境中去挑战自己, 而是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中一遍遍练中长跑, 原有的好奇和兴趣一天天消退, 渐渐失去了学习热情。 我们如何解决教学时间的困扰、教学场地的烦恼、 安全的揪心, 如何做到让领导放心、 教师舒心、 学生开心, 从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对定向运动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创新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 探寻适合在校园广泛推广的定向运动教学形式[3]。

1 定向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1.1 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创新可以描述为一种影响教学方式的各种新思想结合过程, 是教学方案最优化的研究。 教学设计以创新理论结合系统、 传播、 学习、 教学等基础理论为基石,并深受这些理论的影响, 为制定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是一种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进步、 要求完美、 追求卓越的理念, 是超越当前教学事实、教学感受和教学认知的新思维, 是一种突破和超越一般具有教学改革价值的新思想、 新事物的发现或生产, 是通过一系列教学创新, 有效促进课程发展的可行思路和持续动力[4]。 根据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由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等要素构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没有这个教学要素, 教学就失去了目的, 教学活动就变得没有意义[5]。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全方位分析学生行为, 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定的教学目标要契合学生实际, 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设计还要从教师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出发, 教师是教授者, 与学生构成教学的双边关系, 其教授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在相同条件下, 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尽量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1.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定, 要契合学生对定向运动的认知情况、学习需要及学生特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构思贯穿整个设计,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6]。 设计根据教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定向技能的掌握情况, 划分为认知、 基础、 提高三个阶段, 分别从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地图制作、 场地选择、教学评价等方面去考虑。 认知阶段: 了解定向运动、 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简单的定向运动技能,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强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础阶段: 创设各种情景条件, 通过各种形式、 带有游戏性质的定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 “玩中学” “学中玩”,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7]。提高阶段: 教学场地环境复杂, 障碍物较多, 练习难度较大, 学生熟练掌握定向运动技战术、 比赛规则及处理安全问题方法,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发展体能,增强学生自信。

1.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设计从教学活动准备、 教学行为、 教学组织形式选择、 教学媒体选用等因素总体考虑。 其一, 把校园划分成若干块, 排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干扰因素, 找出应对策略, 选择出适合定向运动教学场地的区域; 路线设计为单人竞速、 小组接力、 多组对抗、 单人多线、 多项目融合拓展等; 根据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编写好教案, 课前保障教学器材及时到位。 其二, 向学生推荐国内有影响力的定向运动网站, 及时了解国内定向运动的最新动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定向运动活动, 激发他们参与定向运动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树一些典型例子, 让学生有学习目标, 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模仿的榜样[8]; 对学生进行适当、 适时指导, 引导学生课后交流心得, 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情况或结果, 适当给予学生重复练习的机会, 促进对已学知识技能的巩固[9]。 其三, 理论部分集中室内授课学习, 课后以作业形式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实践部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团队形式完成教学要求的内容, 小组轮流参与教学组织、 教学场地布置和教学裁判工作。 其四, 理论课选用多媒体教学, 实践部分选用电子计时设备、 音响、 摄影摄像器材等, 记录学生瞬间精彩,烘托教学比赛氛围, 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2 教学实验实施

2.1 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80 名公共体育课定向运动选项班学生。 实验组学生40 名, 男生20 人, 女生20 人, 平均年龄 (19.56±1.73) 岁; 对照组学生40 名, 男生20 人, 女生20 人, 平均年龄 (19.21±1.88) 岁。 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均未参加过定向运动专项技能学习, 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实验设计及实施

教学实验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设计, 实验组创新、优化教学设计, 对照组按原教学大纲、 原教学设计内容授课, 实验时间为1 学年64 学时。

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包括教学场地满意度、 教学组织满意度、 运动参与程度和学生学习兴趣等几个维度, 共有20个条目, 采用5 级记分法。 实验中进行6 次问卷调查, 分析定基比动态变化, 把首次问卷统计得分的均值定为基期,各次问卷得分均值与首次问卷得分均值的比值变化, 反映教学实验进程中学生态度变化的速度; 同时对各次问卷进行环比动态变化分析, 每次问卷与上一次问卷的均分值之比, 反映前后两次问卷学生感受的变化情况。

根据定向运动的项目特点及教学实验的任务, 确定100m、 1500m (男)、 800m (女)、 立定跳远为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的速度、 耐力、 弹跳测试指标, 成绩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计分; 定向技能评分以校园定向和百米定向的期末测试成绩、 定向运动理论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实验前对抽选学生进行测试, 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初始运动能力和对定向运动的认知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风格一致, 两组均由同一教师任课;定向运动技能测试时, 天气、 检查点布置、 外界干扰等因素尽可能保持同一标准。 最后运用SPSS24.0 统计软件对教学实验前后测得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3.1.1 教学场地

据表1, 教学实验中第一次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 两组学生对教学场地满意度评分较高, 对照组要略好一点, 差距不大。 实验组第二次问卷的平均分值达到14.4 分后开始下滑, 在13.2 分左右波动, 对场地满意度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对照组的评分均值从第一次问卷的14.32 分一路下滑至第六次问卷的9.3 分。 从定基比来看, 实验组在后面的问卷中能保持第一次问卷的92%左右的满意度, 对照组下降到65%。 从环比数值来看, 实验组第三次问卷大幅度下滑,其余各次问卷均环比增长, 对照组除了第四次问卷环比增长外, 其余各次问卷基本上是负增长。 可见两组学生对教学场地的认可是有较大差异的。

表1 教学场地满意度动态分析表

3.1.2 教学组织

从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教学组织满意度评分数据分析看: 实验组评分均值最高是18.02 分, 最低是17.44 分;对照组评分均值最高是17.93 分, 最低是16.96 分。 两组数据虽然有下降、 有差异, 但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定基比的数值都在94%以上, 环比在100%左右, 波动变化不大。 说明整个教学实验周期的教学质量是稳定的, 实验组、 对照组学生对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 教师教学态度等方面情况评价基本一致。

表2 教学组织满意度动态分析表

3.1.3 运动参与

从表3 数据分析看, 实验组均分值动态数列从第一次问卷评分的29.13 分到第六次问卷的31.92 分看, 虽然有起伏, 基本上处于上升态势。 对照组均分值动态数列从第一次问卷评分的27.22 分到第六次问卷的28.95 分看, 有升有降, 起伏不大。 从定基比看, 实验组、 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环比来看, 实验组都是环比增长, 对照组的环比有升有降。 总体来说, 运动参与程度实验组要好于对照组。

表3 运动参与程度动态分析表

3.1.4 学习兴趣

由表4 学习兴趣评分动态数列看, 学生学习兴趣第一次问卷评分, 对照组要略好于实验组, 差距较小。 第二次问卷后两组学生学习兴趣开始下滑, 到第六次问卷时, 评分均值分别是24.02 分、 17.00 分。 从定基比看, 实验组基本上能保持在前两次问卷的90%左右, 学生的学习兴趣衰减得不明显, 对照组只能维持在60%左右, 学习兴趣下降很明显。 对照组的环比增长数值起伏变化比较大, 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学习兴趣不稳定。

表4 学习兴趣动态分析表

3.2 身体素质指标变化的分析

3.2.1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据表5,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对比: 男女生100m成绩分别提高0.65s、 0.63s, 成绩增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1500m、 女生800m 前后测试分别提高9.25s、 10.95s,提升幅度较大, 男生有显著性差异, 女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前后测试成绩男女生分别提高10.65cm、 7.7cm,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在教学设计优化后, 教学场地地形多样化、 场景丰富, 路线增加、 路段设计合理, 学生团队协作、 多项目融合拓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实验组在速度、 力量、 耐力素质等方面提高显著。

表5 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表

3.2.2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由表6 可见, 对照组男女生100m 成绩前后对比分析,p>0.05, 成绩有提高, 但差异较小; 男生1500m 平均提高了12.25s, p<0.01,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女生800m 只提高了4.35s, 提升幅度小, 差异不大; 立定跳远男女生分别提高了3.85cm、 1.9cm,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按照原有的教学大纲、 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 学生练习强度不够, 导致男女生100m、 女生800m 提高幅度不大。 与实验组相比, 各项身体素质提高相对缓慢。 所以, 学生对定向运动学习兴趣的有效提升和长期维持, 要不断提出教学改革新思路, 要不断拓展课程空间, 要有充足的陌生的教学场地供学生 “寻宝” 猎奇, 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要有完善的教学组织。

表6 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表

3.2.3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从表7 中可以看到, 参与实验的学生是随机抽取的,实验前测试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看, p>0.05,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相当, 大家处于同一个水平。 经过32 周的教学实验后, 参与实验的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均得到改善提高, 其中男生100m 和立定跳远测试数据对比看, p≤0.05, 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这两项增长幅度比较大, 达到预期教学设计目标; 实验组男生1500m、 女生3 项与对照组学生各项数据对比分析来看,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但p>0.05, 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没有取得明显优势。 从总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两组各项身体素质均有大幅提高,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所以, 定向运动对学生的速度、 弹跳、 耐力等身体素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优化教学设计后,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速度和弹跳素质。

表7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表

3.3 两组学生定向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的对比分析

表8 是实验组、 对照组学生定向运动技能测试综合成绩分析表, 是两组学生定向运动技能的期末考试成绩, 分值由百米定向 (40%)、 校园定向 (40%)、 理论测试(20%) 组成。 实验组、 对照组男生平均成绩对比检验结果p<0.05, 有显著性差异。 女生平均成绩对比检验结果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 对照组学生分析地图仔细, 找点准确, 但他们的奔跑速度、 反应速度较慢; 实验组学生反应灵敏, 奔跑速度快, 指北针技术娴熟,方向、 距离判断准确。 对比两组学生得分的统计结果, 实验组学生总体上要好于对照组学生。

表8 实验后两组学生定向运动技能测试综合评分对比分析表

4 结论

教学实验中六次问卷调查数据对比显示: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场地满意度高, 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能长久保持学习兴趣。 实验前后学生两次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看: 实验组速度、 耐力、 弹跳等身体素质提高非常显著,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对照组男生耐力素质、 男女生弹跳素质提高幅度较大, 其余身体素质增长未达到预期目标。 定向运动综合技能对比: 对照组学生读图仔细, 路线选择经济; 实验组学生反应灵敏、 速度快、 判断准确, 综合技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可见, 不断创新定向运动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手段、 与其它项目交叉融合、 各种类型定向运动合理搭配, 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学场地不足问题,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和运动强度, 促使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定向运动综合技能得到较好的掌握。 此外,教师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 了解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实际需求,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才能合理设计, 创新教法, 有效提高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定向身体素质显著性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定向越野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定向驯化筛选耐毒酵母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