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实施路径和提升策略

2024-01-27张玉璠

高考·中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施路径新课程改革

张玉璠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校本教研,是基于最新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一项实践性研究,需要将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师和学生这四种元素作为实施研究的主要对象,旨在达到增强教学针对性、帮助学生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文章以分析高中校本教研需要“研什么”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校本教研的实施路径展开重点研究,倡导运用“有活力”校本教研,撬动教师主动学习探索的支点,以期实现教研能力的提升。

關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校本教研;实施路径;提升策略

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校本教研而言,应站在课堂实际角度上突出“研”字,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反思、总结,实现创新与优化。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不仅能高质量解决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从整体角度提高教师素质,在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习效率上也能起到积极作用[1]。基于本质角度分析,校本教研是引导教师在总结自身实践教学经验中展开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不单单是统一教学进度、践行“如何教”的有效途径,还是开发语文教材、创造性运用语文教材的重要举措。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明晰“研什么”

(一)“研”标准,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校本教研,可从“研”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两个角度着手。第一,正确认识和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的持续推进,要求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参考,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实现从根本上掌握课程理念,提高教学目的性和主动性,降低盲目、被动发生率以及防止出现随意增加超标准内容的现象。是在教学中围绕高中课程标准基础上,切实提升“双基”教学和训练的重视程度,采用“通性通法”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尽可能去掉人为增加的技巧元素,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现象,突出语文学科本质。第二,善于运用发展的眼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比以往高中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编排体系、编选内容,还是在习题设计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理念新、学习起点高以及学习视角广等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做到教材的合理运用与开发,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展开高中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其一,教材内容是不是能为完成教学目标所用,是否需要在结合知识基础前提下,对内容做出合理有效的删减或者必要补充;其二,站在学生视角下展开考量,寻求重难点知识以及突破的方法;其三,需要在哪些知识内容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学习方法;其四,怎样在练习设计中彰显分层教学理念,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其五,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是否与学生认知规律、能力发展相符,如果存有差异应当怎样调整。

(二)“研”教师,明方法

“研”教师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的自主反思,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到教学规律;而反思则是通过回顾、思考,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以及为需要解决问题提供重要参考[2]。故语文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积极转变自身教学方法、反思自身教育观,探寻实现“研”方法。

第一,学生观。是否站在学生角度上思考,彰显“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

第二,质量观。是否从内心上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成才,没有将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第三,课程观。将“以学生为根本”的课程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实现统一与多样集为一体的课程制度观、选修与必修相互结合,有机渗透的课程类型观以及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有效协调的课程形态观。

第四,发展观。是否秉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并且认为“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第五,民主观。能否给予学生足够尊重、理解,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愿意与学生处在平等位置交流沟通,形成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六,创造观。教师本身是否具备创新性意识,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创新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

带有反思性质的校本教研,能引导教师认识自身不足,进而在不断研究中提高理论水平,生成新的教学方式。

(三)“研”学生,促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掌握吸收并不是在被动状态下获取,而是依靠主动参与建构”。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结合学生经验前提下实施教学,才能使学生主动融入知识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吸收。首先,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交流探索、富有挑战意味的问题、自主学习是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才能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本能,摘到“胜利的果实”,也才能做到教学设计面向学生、满足成长发展所需。其次,除了在课堂中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外,还要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助力学生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展开重点考量,实现精准备课,比如结合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了解生活常识等。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想做到高质、高效的备课需要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助力,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感带动下,让教育回归真实。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研”的实施路径

(一)语言基石,帮助学生突破文本理解障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两者是以相辅相成的形式呈现,并且文字作品也是由语言组成,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所在。王荣生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基地负责人)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需要为学生提供支架的,而语言建构就是实施文本分析、文本解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拥有一定语言辨析能力后,就能引导学生在文言文、散文阅读中找到学习方向[3]。例如:在必修上册第八单元的“语言家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言的积累、梳理和探究”单元任务群,同时结合文言文、小说以及散文文本,将单元任务以分散的形式渗透到文本学习当中,让学生在具体语篇品读、感悟中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这样的方式是将教材内容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夯实语言建构基础,帮助学生突破在文本理解这方面的困境。

(二)思维内核,带领学生深挖文本深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单篇教学与组元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还能在高质量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将诗歌部分的对比阅读、群文阅读作为教学共识,群文阅读模式中能使学生学习目光聚焦在寻找文本之间的联系上,然后通过对比阅读对文本内容产生更深理解,达到提高自身文本分析能力目的。此过程,既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又能培養审美思维能力。而对于教学重点,则是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上逐步了解诗歌和小说的写作特点、诗歌蕴含的意象剖析、小说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分别是语言、形象、情感。又比如说,在必修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可将其归纳到“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当中实施教学,并确定“观察与批判”为学习主题,对应的教学任务为:其一,带领学生在思考中了解语言、感知形象、感悟情感等;其二,站在观察的角度上,发现、理解文章所体现的社会批判性,加深学习印象。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单篇教学为切入点,与学生共同展开深入探讨和解读,寻找正确理解和学习小说内容的方法,实现在细读中精准掌握“装”“套子”这两个词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基于教学实践分析,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的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不管是师生对答,还是在讨论交流环节,都能很好地将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出来。而且在与其他文本的对比阅读、群文阅读中,突破了单篇教学局限的同时,打破思维界限,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三)评价量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评价建议进行了详细讲解,即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评价,教师应站在综合性、全面性角度上将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切记不可基于片面角度强调某一功能[4]。评价量表的制订除了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学习外,还能学会在倾听、交流中捕捉信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见解,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有效的评价在关注外在学习结果的同时,内在学习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意识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属于一种具备激励特点的评价方法。以必修上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学习任务布置为写文学短评,同时发放评价量表,借助学生初评、教师再评的方法从多个角度针对学生所写的文学短评展开评价,如语言表达、内容层次、情感表达等,评价量表的出示将检测标准以清晰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自身学习程度、学习水准有一定了解,进而明确改进方向,不仅转变了传统由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模式,还增添了评价客观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阅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品读内容、感知文化。此外,评价量表的制订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着手,在全面观察和了解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先做出详细化、细致性的描述性反馈,再提出操作性较强学习建议评价,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不同需求,既能给予学生足够尊重,又能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而在参与评价过程中,能够形成学习与评价有机结合的共同体,让学生学会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意识。

三、基于新课程标准,“研”的提升策略

有效的校本教研是由众多专业学习型社区在共同参与、研究中形成,其中较为显著的一项特征就是“活力”。学校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就是为了充分彰显教师的活力,将教学环境转变为适合进行教学变革的实际情境,让教师在良好的工作场景中分析、研究问题,寻求解决路径,并在反思行动中获得经验、总结成果,最终达到提高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能力目的。

(一)认知活力,突破思维局限

从一个语文学习型组织来看,人人都能积极学习、主动探索是保有较高活力的直接体现,能有效突破自身思维局限。而要想检验一个组织是否拥有较强认知活力,可从学校的话语体系着手,详细来说:大到将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校本教研计划实施、教研活动记录等,小到将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习作业设计等内容集结在一起[5]。从话语表述角度分析,了解这些文本中关于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的内容有多少;课堂教学改革观念与教学目标设计中,所对应的实施策略中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能够与学校提出的改革理念、改革方法达到一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过程、课后作业设计能否与语文教研组或者是备课组计划同步实施。这样的方式能使校本教研保持较高的认知活力,让语文教师将重心聚焦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实现在真实情境中探索,提高教研能力。

(二)情感活力,树立集体责任感

情感活力是指语文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教研过程,在同伴之间的相互探讨、研究中拓宽思维,树立良好的集体责任感,实现在共同努力下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助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并不是说每位语文教师都愿意主动融入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从情感角度分析,需要一个犹豫、过渡阶段,一旦过了这一阶段,就会在新课程改革与校本行动之间搭建良好的桥梁。也就是说,学校对语文教师做出相应鼓励,基于情感、行动两个角度产生驱动,使其自愿参与到文化探索、寻求操作性较强的校本教研活动当中,并且在与团队相互合作中提升校本教研自信、树立使命感,进而增强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中的情感活力。有活力的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以任务为导向的整体变革,能在实际中帮助语文教师推开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大门,在聚焦教师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寻求能够将学生带入更深层次学习环节的教学设计和高质量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阻碍,让语文教师感受到认知和成长带来的喜悦,完善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评价,在校本教研中树立良好团队意识,强化集体认同感。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出现众多深层次问题,需要教师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校本教研中寻求解决路径,彰显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的同时,帮助语文教师在活动中形成更具价值的理论认知。高中语文校本教研中除了要对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进行概括、提炼、升华外,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在有实践、有反思、有总结的校本教研中,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特征,实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中共助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江.立足学情 夯基固本: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实践路径探析[J].新校园,2023(4):23-24.

[2]是宝华.浅谈语文学科有效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3(4):76-78.

[3]刘江,金新林.系统化校本语文课例研修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2021(2):36-38.

[4]邱光军.语文学科教研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20(70):54-56,63.

[5]杨平和.校本教研活动与机制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9.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三新背景下普通高中构建校本教研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ZYB04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实施路径新课程改革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策略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