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教育的民族性内涵探究

2024-01-27韩大学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思政课程民族性

韩大学

摘 要:民族性内涵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在新时期思政课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大环境下,民族性内涵的融入和体现是对思政课程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的展现。思政课程做为大学生精神形态培养的主要阵地,民族性的传承和塑造是思政课程需要承担的任务,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民族性内涵在思政课程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加强思政课程的民族性内涵教育成为发展趋势。

关键词:思政课程;融合教育;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68

0 引言

課程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依托,承担了大学生培根铸魂的责任和使命,民族性则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肃正”“固本”的基础所在。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来进行民族性的培育和塑造,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表达民族性价值体现,民族性的内涵教育蕴含在思政课程教育过程中,是课程思政教育行得正、走得深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要真正让中国具有辨识度,民族性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民族性的建设成就是体现教育领域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民族性是指思政教育在课程内容、思想观念等方面应该具备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精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质的思想观念。

1 思政课程民族性的基本内涵

“民族性”这个词源而言,指的是一个民族受同一文化影响,所表现出的世界观、性格及行为模式,也称为“民族性格”。民族性强调的是具有在漫长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同一历史渊源、同一文化认同、同一价值内核的同一性属性,外延有具体的实践内容作为载体展现,内涵具有概括的抽象思维作为凝练,强调民族性,其本质在于强调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是“中国特色”的基础和渊源。就其个体意义而言,民族性是个人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可,是作为文化体现的个体的辨识符号;就整体而言,民族性是一定地域内具有文化属性的一切物体所体现出来的辨识符号,无论个体还是整体,民族性都是独一无二,有着明显界限区分的辨识符号。

1.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程民族性的基本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性产生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文化符号、价值、信仰、习俗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生存、发展、与社会交往等历史过程,是民族自身在不断的历史演进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基本文化遗产,也为其民族性产生了坚实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个意义上,只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促进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繁荣的民族。

1.2 中国特色是思政课程民族性内涵的重要依据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形式,而中国特色则是其追求的内在价值之一。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壮大,中国特色的内涵已经日益丰富,为课程思政民族性的挖掘和弘扬提供了重要依据。课程思政的存在意义在于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心和道德观念的优秀人才。作为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思政具备更加特殊的民族性内涵,着重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要求学生要了解中国特色、尊重中国文化,具有更为深刻的民族观念。课程思政的民族性内涵与中国特色在本质上存在合理耦合,既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注重中国特色的符合性与文化风格,从而达到更为高效的人才培养效果。中国特色是中国文化体系的精华之一,具有较强的民族性特征,大学文化代表着大学的精神高地, 也是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风向标。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思政课程民族性内涵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课程思政民族性内涵的发展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发展关注点。人们对课程思政民族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近年来,在高校教育中,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各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的开展中,民族性内涵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2.1 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构成

课程思政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体构成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被忽视或者缺乏系统性,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如今高速发展、变革频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回顾、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学习传统文化里的思想精华,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遵从内心,塑造精神世界并改善社会整体状态。传统文化在整体社会价值观建设方面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世界,思政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要更加系统性持续性。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是我们对中华大地的独特贡献,也是我们个人的精神家园。只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身份、地位与历史价值,从而更好的面对人生、面对未来。

2.2 强调民族精神在课程思政中的地位

民族精神在思政课程中占据举足轻重之地。要注意将民族精神的灵魂渗透到所有的思想教育中,把学术和社会价值融入到民族文化解读中,构建一个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发展的思想体系,加深对民族的认识和了解。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培根铸魂、正本清源、凝心聚力和守正创新。让民族精神在思政课程中获得更高的关注和认可,从而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向更加良好的方向。民族精神在思政课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放弃我们独特的文化特色,避免文化同质化的趋势。民族精神能够从内心激励学生在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承认或发现自身的文化特色,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责任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民族精神不仅是道德品质、情感品质、审美品质的重要基础,更是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元素。

3 思政课程民族性内涵的判断标识

如何对思政课程民族性内涵进行评判,是进行民族性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性内涵作为思政课程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什么才是思政课程中的“民族性内涵”?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评判?思政课程民族性内涵的判断标准主要从民族性的载体和民族性的效果来进行评判。

3.1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是民族性评判的直接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思政课程中的民族性内涵指的是中国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国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本身的独有特点,是我们与他国不同之处。因此,在思政课程中,应该重视它们的传承和弘扬。其次,我们要注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虽然传統文化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它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积极向上的思考和启示,但在当下,更应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相融合,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也是思政课程中民族性内涵的另一个判断标准。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担当起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思政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价值体现在引领示范作用,为整个社会营造出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打牢坚实的社会公共基础。

3.2 对民族自信的树立是核心判断标识。

思政课程要充分体现对于民族的自信。呈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中国的文化非常丰富,我们应该用骄傲自信的态度去宣扬它。思政课程不仅要教授文化,给学生丰富知识,也要从时代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去进行民族自信的培养和养成,将民族自信的理念牢牢夯实。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必然会带来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民族自信心的树立和提升,是与中国当前综合实力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思政课程培养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的青年大学生,是展现大国风采,实现民族振兴,凝聚民族力量,提升整个民族战斗力向心力的基础一环。民族自信心的树立是民族性内涵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思政课程民族性内涵建设成就的核心所在。

4 提升思政课程民族精神内涵路径

思政课程是培养民族性的主要阵地,应该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人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知道,几千年来的文化历程,包含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审美观念等多层面的元素。同时,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传达爱国主义,从而增强民族意识。

4.1 要全面贯彻思政课程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促进思政课程的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思政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不仅仅要讲述知识理论,更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工作作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把这种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学科都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从而培养好的民族精神。强调历史文化在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他们对民族历史的了解,发扬民族自信心。通过历史教育,让学生成为爱国的人,形成具有民族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这个最高层次的元素复合物中的前沿元素,道德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4.2 要注重课程思政与学科建设的结合,发挥课程思政在学科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课程思政与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程思政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科建设是课程思政的基础,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结合学科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程设置中,要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确保课程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学科资源,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将课程思政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思政课程民族性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更多与其他课程的结合实践,形成全方位多体系的教育氛围,让民族性内涵真正的融于现实的实践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互协调,提高思政教育与相关学科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配合。学科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辅助教育。通过课程融合、教育相互协调、课程交叉等,提高思政课程民族性内涵在学科教育中的应用速度和效果,以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不断的探索,但是,它必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

4.3 注重思政课程的体系设计,发挥机制在民族性内涵发展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首先,加强思政课程的构架设计和规划。在思政课程内容体系中更加重视民族性内涵的构成,通过课程基础构架的规划,将民族性内涵以基础构架的形式成为思政课程的组成部分,以制度的形式进行更好的保障。其次,完善思政课程的内部管理和协调。民族性内涵要充分地涵盖在思政课程全过程,主要思政课程都应建立起完善的民族性内涵要素协调机制,确保民族性内涵以整体的姿态和完善的体系呈现于思政课程。最后,注重思政课程的评估机制。通过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起结果导向型激励机制,以考核的形式将民族性内涵作为思政课程的目标导向,充分提高民族性内涵在思政课程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人民出版社,2014:45.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胡中月,蔡红生.彰显中国特色大学文化优势[J].中国高等教育,2021,681(23):3840.

[4]毛瑶,张利民.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101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313 .

[6]李佳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思考——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417(03):13.

[7]邹广文.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国文化新辉煌[J/OL].求索,2023(02):1626[20230328].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6:23.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思政课程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