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4-01-27李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李娟

摘 要: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认知影响,重技轻德,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教师对课程的育人认知不到位,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及其与教学的融合不够,育人主体间有效协同不足,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认识当前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教师、资源、教学、制度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75

传统认知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常被“窄化”为一种单纯的就业教育,注重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过于简单和表面化。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着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有效融合。这为高职院校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认识当下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

1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课程思政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育人理念与模式的探索。

1.1 课程思政是对教育根本问题的回应

课程思政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重要抓手,注重探索和挖掘各类课程的内涵,发挥各类课程的德育功能,寓价值观引导、情感交流于教育教学之中,将理论信仰培育、价值观塑造、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改变了传统课程教学“唯知识论”的工具性思维。这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年学生群体,既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传承,同时陶冶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四个自信”,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课程思政是对课程育人本质的回归

传统课程教学致力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轻视或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同程度地导致课程育人承担的育德使命有所缺失。单纯依靠思想政治课的教育难以适应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需求和立德树人目标实现。高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解决价值塑造和知识技能教育之间的分离困境,回归“课程育人”价值本源的理念和行动自觉。要打破课程只是知识的传承工具这一片面逻辑,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课程进行客观判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唤醒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使命,守好渠、种好田。

1.3 课程思政重在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建设是通过优化升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采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让核心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它不同于传统具有独立体系的分科课程,而是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协同育人体系,即实现从学校顶层设计开始,延伸到二级院系专业思政打造,再到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纵向推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横向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这种协同育人体系需要二级院系与各职能部门的协同,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管理者间的协同,需要师生双主体间的互动协作,亦需要校内外育人资源的协同,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

2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到位

一是部分专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引导学生价值观形塑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因此偏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视课程内在的育人功能。二是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不够,对专业课程特别是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思想困惑。三是一些专业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深刻理解,认为课程思政只是独立于传统教学之外的一个附加行为,未能很好地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生搬硬套、说教般强行思政,将课程思政变为“课程+思政”。同时专业教师受学科背景、重知识轻价值局面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和理论实践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化解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危机,突破其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局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及其与教学的融合不够

一是存在理念与行动不一致的现象,虽认同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却常以教学任务重没时间等原因未进行深入挖掘。二是部分专业教师对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目标与要求认识不够明确,在课程思政资源开发时感觉有很多好的思政元素,就是抓不住,资源整合不理想或课程思政目标设置向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倾斜太多,对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等涉及较少,甚至缺位,或缺乏系统设计,目标内容设置同质化严重,案例内容重复等现象。三是对专业知识、技能岗位和思政元素间的关联未厘清,对学情、岗位等的分析不透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缺乏溶盐于水、润物无声的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生硬、刻意,学生易停留在听故事层面,不易从中获得启迪与思考,不易内化于心,致使育人成效甚微。

2.3 專业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育人主体之间有效协同不足

一是专业教师间缺少对话,对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共享、规避内容重复、有机融入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探讨较少。二是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间由于教学任务不同、课程定位差异等缺乏沟通协作。往往是在比赛、项目申报有要求时才邀请思政教师参与指导,日常则流于座谈、会议等形式甚至无交流,实效性不高。三是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因职责内容相对独立几乎零交流,不利于对学生思想情况的掌握。另外,校校、校企间缺乏合理规范的合作互通机制,使课程思政在资源开发、共享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受到影响。以上现象反映出高职院校从顶层设计层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稍显滞后,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长效机制落实不到位,各层级、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和指导,未形成育人合力。

2.4 专业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评价实施主体模糊,缺乏既有权威性又具备有效评价课程思政能力的专门评估机构规范开展工作。二是评价指标与标准复杂且需重新建立。不同于传统教学评估,涉及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要对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式方法等进行评价,同时要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学生身心成长、价值选择等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三是专业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未纳入年度考核、师德师风考核制度,也未作为评奖评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的条件或指标,导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在自主动力、创新驱动力不强。

3 高职院校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3.1 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着力提升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一是唤醒专业教师传道、育人自觉。专业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对教书育人、教师职责形成正确认识,更新思想理念,突破只负责传授知识技能或把教书等同于育人的刻板印象。学校通过专家宣讲、座谈交流、专题培训等加强对专业教师经常性教育,使其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增强价值认同感,形成自觉意识,进而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二是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基本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专业教师不能只专注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意识地加强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学习,熟悉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等,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为进一步践行言传身教、躬亲示范,做好课程思政资源开發等基础工作。学校要搭建学习互动平台、畅通交流渠道,邀请专家学者对专业教师进行系统深入指导,促进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与运用。组织教师教学培训、典型经验交流、教学能力大赛等活动提升教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能力。三是加强专业教师党支部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党支部活动一体化设计实施,将专业课程思政的总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课程,融入到教师教学科研,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打造榜样群体,发挥引领关键作用,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3.2 多维深挖育人元素,优化课程思政资源开发

一是明确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目标体系。立足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特点、课程内容、学情分析等方面,按照“专业—专业课程—单次课”模式系统设置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目标体系。充分考虑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情况,探讨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的总要求总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和优势,把专业的思政总要求总目标分解到本专业所设置的各门课程中去,确定具体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目标内容。综合各堂课专业知识自身的教育性、学生成长需求等特点,设定各堂课的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目标。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目标体系,从专业的整体性出发,一体化考虑育人元素的融入,降低同质化和重复情况。二是推进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整合。立足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编订适合专业需求的课程思政教材。扭转当前脱离教材的现状,专业教师须吃透教材,才能更加敏锐地发掘教材中本身蕴含的思政资源,亦有利于协同备课,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与优化整合。打造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不断扩大精品课程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拓宽资源开发途径,开启教师个人资源库搭建、师生互动、校际与校企间的互通共享功能,注重对资源库的管理与实时更新,不断丰富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分散、隐蔽的问题,有助于专业教师减少资源开发时间成本,有助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推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渗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进行学情、岗位分析,厘清专业知识、技能岗位和思政元素的关联,在融合上下足功夫,运用好“生成式”“嵌入式”“迁移式”“体悟式”等融入方法,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地借助案例分析、实践锻炼等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3.3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加强高职院校党委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领导。党委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课程思政进行整体规划,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聚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统筹运作的领导机制,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联动、二级学院落实推进”的建设思路明确各级党组织、各育人主体的具体责任,加强资源整合,推动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规划等各项工作中。二是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部门协同并进、互联互通,探索构建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一体化长效机制,有利于育人环境的营造,资源的高效整合和育人合力的凝聚。尤其要完善沟通交流常态化机制,最大限度地畅通渠道,推进专业教师间及与专业负责人、企业兼职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的互动交流,拓展校校、校企合作交流,实现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动态优化与共建共享。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综合考虑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特色、教学成效、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团队等多个评价要素,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发挥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主体评价作用,对课堂教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和监督。同时完善课程思政绩效评价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业绩在职称评聘、绩效津贴、评优评先、岗位晋级中的比重,加大先进典型、教学名师宣传力度,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01).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3]袁峰龙.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及建设路径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1.

[4]占建青.念好高职课程思政的“融”字诀[N].中国教育报,20221129(5).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