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实践路径研究

2024-01-27马瑞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校

马瑞

摘 要:文化润疆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对于高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德行、有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自身特殊的定位、属性、特征,在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推进中,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从知识滋润、文化浸润、实践沁润、机制泽润四元素中探究探析高校文化润疆的新角度新举措新途径,对于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工作的实效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润疆;高校;知识滋润;文化浸润;实践沁润;机制泽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38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文化润疆工程的理念,着重突出了文化建设,文化育人的地位,高校作为贯彻落实文化育人的重要高地,肩负着以文育人、以文聚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本文从知识滋润、文化浸润、实践沁润、机制泽润四方面探索构建高校文化教育体系的新起点新方向,促进文化育人在高校教育中有形有感有效落实。

1 知识滋润:推进四项建设,夯实以文育人

1.1 推进“理论基础+实践拓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

作为承担着培养青年任务的高校,是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深化中华文化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介质。同时,也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营造校园文化气息,对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第一,规范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完善课程、学分制度能够保证文化教育系统性、完整性。第二,打造中华文化教育优质课。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前5分钟,逐步打造5分钟优质课,提升教育课程的欢迎度,吸引力。第三,提升专业教师文化教育能力。教师自身的课程教学能力,专业知识素养,文化素养至关重要,要保证有文化功底,有文化精神,匹配教育能力真正发挥作用。

(2)中华文化教育不限于课堂理论教学,需要实践层面渗透到学生内心。高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挖掘文化实践教育的途径、方法。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在开展文化实践教育全过程中要整体把关设计,确保实践教育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第二,制定相关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符合高校特色的教学制度、有各尽其职的人员工作制度等,让文化实践教育有据可依、有规可循。第三,挖掘有效途径和方法。从理论—实践,实践—理论中不断探索方式方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教师、大学生的建议意见,分析探索符合本高校气质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路径。

1.2 推进“青绿红”思政育人建设

“青绿红”代表着学生的成长阶段,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用色彩的文化内涵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

(1)始业教育。推出以中华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新生引航套餐。为引导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扣好进入大学的第一粒扣子,高校辅导员积极探索新生始业教育新模式,逐渐形成了以文化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协同育人为抓手的新生始业教育体系,涵盖了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专业引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七个模块。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帮助树立正确学习目标。

(2)融汇专业要素。高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新路径新方法,通过专题教研活动、文化教学资源共享等各种方法,将“文化”与“思政”紧密结合,通过“微素材”挖掘,将文化融入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效果评估等环节,促进专业优势与思政深度融合、同向而行,实现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培养等相结合,在无形中接受知识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3)融合社会服务。开展以文化润疆为主题的服务地方项目。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力行,高校需要积极对接校企、学校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开展以“文化润疆”为主题的服务地方项目,让文化育人转化为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传播者。

1.3 推进“中华文化大讲堂”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紧密结合国家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大讲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坚定广大、师生文化自信为目标。

高校可以从讲堂内容、讲堂组织、讲堂安排、品牌建设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内容主要围绕“中华典籍”“中华精神”“艺术鉴赏”“文化交流交融”“黄河文明”五个主题专题,打造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充分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交流平台。组织上由学校党委主办,由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由党委统战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团委以及各学院协办。党委宣传部统筹制定“中华文化大讲堂”年度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协调,按季度发布“中华文化大讲堂”工作安排。各部门、各学院分别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和学科专业特点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宣讲,加强审核把关。

1.4 推进文化育人阵地建设

高校结合校史、专业、地方特色等方面挖掘地方区域文化表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构建特色突出的文化育人阵地,发挥高校文化阵地功能,以高水平专业群赋能文化传承。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体检,形成贯穿整个校园的红色文化景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 文化浸润:突出四个场域,强化以文化人

(1)创新校园文化形式。校园环境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思维、行为的一个大场域。高校可以结合实体环境建设,虚拟环境构建,把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彰显在学校每个角落。第一,开展校园美化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融入校园里显著标识、特色建筑中来创新校园文化元素,同时,充分在校园内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为寝室命名,为道路命名,安置相关雕塑等方式进行校园景观建设。同时,根据校园景观特点规划校园文化一条街、校园文化长廊、校园文化公园、文化一角等场域,用文化场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时时刻刻感受文化的气息,從而加强普及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认知,并加以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第二,以班会、团课为载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通过观看视频、欣赏文化作品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加大班级文化建设力度。班级文化是以班级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高校要利用好班级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文化教育。第一,文化教育融入班级场域,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班级里各类物质载体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教育环境。第二,文化教育融入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深入学生日常教育、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第三,文化教育融入班级精神,以文化教育嵌入教风学风作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作品展、文化知识大比武、中华文化大讲堂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洗礼,有效提升育人育才实践效果。

(3)注重寝室文化。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的长居住地就是寝室,发挥好寝室文化作用很关键。第一,提供硬件。主要包括寝室楼的基础设施、张贴的文化标语、宣传栏、寝室楼内的整体环境布置等,从学生的视觉、嗅觉、听觉等五官,进行文化标语、宣传栏设计等。第二,丰富软件。结合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成长规律,组织开展各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按不同寝室举办破冰、理论知识竞赛;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开展学科知识头脑风暴;按照学生生源地域不同开展方言文化节、方言探索等;根据重大节日时间点开展中秋做月饼、冬至包饺子、端午包粽子等活动等。

(4)拓展网络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校群体的青年大学生,正是网络使用最大的用户,要抓住网络教育平台,推送文化精品,以文化人。第一,打造网络育人主阵地。充分利用大学生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主流群体,结合高校专业课程,适当开设线上文化选修课。第二,创作推送文化“微”作品。大学生易接受微视频、微故事、微动漫结合这一优势利用微信公众号、学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系列推送,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第三,构建协同体系。加强和社区、社会组织、企业、政府等领域的联系协同,共同构建文化润疆的大格局,用好信息技术协同开展文化活动,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

3 实践沁润:依托四类实践,提升以文润人

(1)用好暑期社会实践平台。高校用好社会实践平台,深入探索非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一,组建好团队,大力组建关于专业教学、艺术实践、文创设计、非遗文化、社会服务等特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第二,用好成果转化,实践完毕重点是成果的转化,组织好各实践团队的成果汇报,通过座谈会、讲座分享会、论文发表等方式将成果转化为传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2)盯好社团文化节结点。抓好社团文化艺术节节点,作为文化教育切入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作为教育元素中心点,构建承载文化元素的活动。

第一,高校团委应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的管理办法,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加强对相关社团的指导、把关,规范活动开展程序,找准科学的文化传播路径,提高活动效应,从而提升社团的吸引力、公众力、影响力,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第二,高校团委要主动引导相关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从传统文化方面的历史、意义、哲学、文学等知识层面找到适合大学生的结合点,通过开展研讨会、专家讲座、知识竞答、体验课等丰富的活动,不断扩大受教群体,拓展文化传播范围。第三,社团要加强自身建设。自身主动学习研读经典文学作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作品中感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塑造大学生的人生情怀,思维方式,人文素养,以自身建设带动其他学生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内涵、意识、修养。

(3)抓好宣讲队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组建宣讲团队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用实际行动助力文化润疆。第一,成立宣讲团,通过成立青年宣讲团、组织宣讲比赛等方式,实现朋辈之间互相讲、争相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以榜样唤醒榜样力量。第二,打造宣讲员素质,加强宣讲员的理论学习、文化功底,指导教师把关好宣讲内容、指导打磨宣讲稿件、做好日常宣讲工作。

(4)用好支教实习。实践是检验成果尺子。充分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鼓励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对优秀国学文化、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五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用实际行动助力文化润疆工程。

4 机制泽润:完善四项机制,保障文化润校

(1)完善领导机制。成立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文化润疆工程领导小组,形成各负其责,多方联动的工作组机制,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舍内舍外、线上线下贯通融合的工作格局。

(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文化教育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定等、岗位选用、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依据,引导教师主动投入服务“文化润疆”工程。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用好第二课堂,开设琴、棋、书、画、国学经典、汉服等选修课。

(4)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实行各族学生混班混宿是一项成功的举措,依托“三进两联一交友”制度,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全面交流情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1).

[2]充分认识文化润疆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N].新疆日报,20220331.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