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实践探索
2024-01-27杨柳
杨柳
摘 要: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在如今提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相应的物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共同富裕则是奠定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当地居民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地区之一,由于州内地势原因,可供耕种的土地极其匮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怒江州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国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典型区域,也是我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范本。
关键词: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怒江州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02
缩小差距,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确定的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也是一个长期的辩证的历史过程。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不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资源、发展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不可忽视的真实现状。民族地区人民同样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值得关注的是,共同富裕并不是全国人民都能达到同时富裕,也不是全国人民都能同样富裕,它必然会经历先富带后富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着重推进民族工作,不仅出台政策扶持民族地区发展,同时也鼓励民族地区群众努力奋斗,使得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努力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追赶国家整体发展的步伐,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从这个论述中足以看出党中央对于共同富裕的决心和重视程度,也可以看出新时代赋予了共同富裕更多的内涵与意义,这是一个需要漫长过程才能实现的长远目标。
从地理位置上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在云南省管辖范围内,当地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地区之一,由于州内地势原因,可供耕种的土地极其匮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怒江州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典型区域,也是我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范本。
1 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意义
1.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原生动力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每一个战略性目标都不能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共同富裕自然也不例外。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梦想,需要中国各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来实现。只有最大限度地将所有可以凝聚的力量都凝聚起来,将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才能早日实现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民的力量自然不可忽视,少数民族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很多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同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贡献,例如:彝族的小叶丹带领彝族群众帮助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为红军飞夺泸定桥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千孤儿入内蒙”中主动照顾多名孤儿的都贵玛等等,无数的少数民族同胞为新中国的发展默默奉献着。以史为镜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56个民族人民紧紧抱团取暖,才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生动力。
反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贫困问题就是共同富裕的“拦路虎”,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可以说是“最大的一只拦路虎”。全国脱贫攻坚战最艰难的“三区三州”之一就是怒江州,因此,怒江州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反贫困,以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反贫困和民族团结工作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反贫困任务的完成有利于民族团结与稳定,民族关系和谐了自然又会反过来促进反贫困任务的推进。可见,像怒江州这样的民族地区首要任务就是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增添更多可能性,进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 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在现阶段的民族工作中占据主要地位,原因就是因为它不仅关乎到民族团结,更是影响国家统一的关键因素。物质决定意识,实现共同富裕首先是物质层面的富有,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人民的精神层面也会慢慢富足。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之下,民族地区可以突破困境,得到进一步发展,各族少数民族群众可以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由此产生的满足感会转化为对国家的安全感和认同感。总的来说,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和必要前提。
怒江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现实状况,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怒江州的经济发展面貌改头换面,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上升。当地不同民族的群众通过长期的密切交往与磨合,现在形成了互相尊重、协同发展的美好局面。所谓“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了,各族群众生活幸福感提升了,自然就会促进怒江州的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本身就包含着全体人民追求经济发展向往幸福生活的合理内核,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针对民族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当地经济发展,比如兴边富民行动、对口支援等,这些政策的落地正在将少数民族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变成现实,这就有助于在事实上创造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社会基础。
1.3 有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
中国疆域辽阔,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线,绝大部分都属于民族地区,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的国界线都是由少数民族群众守护的,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否、少数民族群众是否有足够的国家认同感,对于边界稳定有着直接影响。要深刻把握边民富、边疆稳的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考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沿边民族地区的政策体系,着重培养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边疆的稳定与繁荣,维护国家统一。
以怒江州为例,在内与西藏相邻,在外与缅甸和印度接壤,其境内的国境线长达450公里,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国家开放政策的影响,边境一带的群众不可避免地会与国外居民通婚、通商,随着交往交流的不断深入,边境地区也出现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给边境稳定和民族团结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在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广泛带动当地群众都参与到经济发展中去,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人公。在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怒江州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群众收入得到提高,爱国主义情感也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升华。
2 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2.1 产业发展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铺平道路
民族地区可以说是共同富裕的短板,因为民族地区往往代表着贫困,要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必须帮助民族地区脱贫,脱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物质上的脱贫。所以民族地区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经济,仅靠传统的农业产值显然无法做到,产业升级发展是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以怒江州为例,一方面,大力推进沿边集镇建设,将村庄整治工作统筹落实,改善乡风乡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加速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以带动经济发展。结合旅游发展目标,投资建设一批交通便捷、有一定旅游基础的旅游特色村,打造专业旅游产业。另一方面,找到本地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比如改造低产农田、培育特色种植业、发展特色畜禽产业等。将地方民族特色融入到旅游业当中去,重点打造有影响力、有口碑的特色品牌,增加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突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多元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为共同富裕铺平了道路。
2.2 基础设施改造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供硬件支持
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性,要想让少数民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硬件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要跟上。怒江州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实施了包括道路改造、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电网互联网升级、河流治理、农村危房改造等各项工程。道路改造工程增强了沿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毛细血管”功能,解决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解决沿边群众在用水、用电、用网、用房等方面的切实需求,提高生产生活质量。在地质条件特殊的部分沿边地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保障当地群众的基本安全需求。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是民族地区群众安居乐业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硬件支撑,老百姓体验到了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环境,缩小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帶来的直接体验感。
2.3 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供软件支撑
一个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针对基本公共服务板块,怒江州首先抓的就是教育事业,包括幼儿园及中小学学校环境的升级改造,在农村推广普及义务教育。另外就是民生方面,比如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等,充分发挥人社、教育、农业等部门培训主渠道作用,不断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以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率。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条件的改善将会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为打破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提供软件支撑,也是促进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加强群众对政府部门服务水平的认可,同时也会加强民族地区群众对于国家的认同,有利于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3 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障碍及对应策略
3.1 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虽然国家针对民族地区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惠民政策,但是政策终归是宏观层面的,具体还得看是否能落实。贯彻落实是最关键的一步,往往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政策条例都是停留在纸面上,具体怎么理解、怎么实施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更是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的进程,比如一些部门对于产业扶持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做得不到位,没有做到让每一个群众都了解这些政策,类似问题在民族地区可以说是一个典型问题,亟待解决。所以,为了推进民族地区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首先必须要从源头上开始解决问题,抓落实抓实干,要把国家扶持的实惠真正落到群众身上,并且应该让群众清楚了解自己享受了什么政策,为什么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民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进而对国家产生认同感。
3.2 内源型发展能力不足
少数民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既是受益者,也应该是参与者,具有主客体的双重属性,但是,国家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民族地区的倾斜政策,因此少数民族群众更多被赋予的是客体的角色,主动参与性并不高。然而一味地“等靠要”无法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品质,就算短时间内得到了明显改善,大部分群众依然存在返贫的风险。可见,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就必须实现民族地区的内源型发展,只有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民族工作时也多次强调民族地区只有培养真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实现有效的高质量发展。可见,提升民族地区内源型发展能力,实现自我发展,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
3.3 教育教学条件亟待改善
俗话说教育兴邦,高水平的教育对于国家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那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像怒江州这样的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普遍存在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较低、职业教育短缺、高等教育严重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地区贫困的因素绝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但是贫困地区的一个共性就是人力资本的匮乏,教育水平低则是导致一个地区人力资本匮乏的直接原因。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偏低直接导致当地的劳动人口素质偏低,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共同富裕的推进。针对教育教学条件不完善的情况,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大教育投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群众受教育程度,积极培训各方面的职业技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推进共同富裕增添动力。
4 结语
基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按照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逻辑,要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物质问题,也就是发展问题,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返贫风险,实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为了解决我国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首先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但是更加离不开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在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共同团结奋斗是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类似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单单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掘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实现内源型发展,阻止民族地区返贫,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参考文献
[1]于賽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容结构与推进思路[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2):2027.
[2]徐佳辉,黄蓉生.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三重意蕴论析[J].思想战线,2022,48(04):1019.
[3]蓝春娣,冯霞.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三重逻辑[J].江淮论坛,2022,(03):142147.
[4]郝彧.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基于渝东南X县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7):3543.
[5]刘小珉,刘诗谣.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与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01):2834.
[6]李俊清.找准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发力点[N].中国民族报,20211012(005).
[7]葛忠兴.差距与共富——关于民族地区走共同富裕之路的辩证思考[J].中国贫困地区,1999,(04):4952.
[8]高永久,杨龙文.各民族共同富裕与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时代背景、逻辑关联及治理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03):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