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创新发展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启示
2024-01-27段文星
段文星 刘 莎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石家庄 050000)
引 言
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研究,成为近年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集中于历任领导人“人才观”的内涵、时代价值、人才发展实践路径等。关于党的百年人才观整体性创新发展与启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运用纵向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旨在通过梳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演进和发展,从整体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发展的特点,更清晰地呈现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发展创新,深度挖掘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发展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吸收和培养人才主要是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党的人才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主要是通过尊重、团结、吸收和改造党外知识分子,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党及时调整政策策略,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党的人才观方面,重点选拔、培养和训练发展军事人才、经济文化建设等人才,并强调革命时期一切人才都是围绕着革命战争进行的,为革命胜利做出贡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经历多年战争后国家各项事业贫弱的局面。党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进行初步探索,也需要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知识分子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党和国家明确了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出“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政领导干部需求急剧增加。如何选拔任用从事党政领导岗位的人才成为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强调,要从政治上和业务上考察任用干部,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去辨识人才,以任人唯贤为标准使用人才,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才。但由于之后党内思想出现偏差,对知识分子所处地位认识发生转变,大批知识分子被迫改造劳动,党的人才事业发展受到冲击。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的标准,选拔政治品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优秀年轻人才有序更替党内原有领导干部,平稳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我们党探索逐步实行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专业技术人才的新政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987 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被写入党的文件中。知识分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重新确认。
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党中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胡锦涛在党的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3]。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4]。新时代,习近平的人才观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5]。这为新时代人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发展的特点
(一)持续深化人才价值认知
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人才价值的认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吸收大量的知识分子从事具体工作,致力于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改革开放后,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求贤若渴,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6],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为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逐步完善人才选用评价标准
随着党对人才价值认知持续深化,选人用人标准也逐步完善,突出表现在要从政治层面和业务能力方面考察干部人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领导人毛泽东注重政治考察,提出人才要既“红”又“专”,后又指出人才应是德才兼备的统一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进一步细化了“红”与“专”的具体标准与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人才选用评价具体标准,明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选人用人标准突出政治标准,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从“又红又专”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国共产党人才选用评价标准不断优化。
(三)丰富拓展人才开发利用途径
我国人才开发利用途径不断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党对知识分子加强教育,培养、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科学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选派大批企业优秀人才和青年学生去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造就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优秀科研人才队伍。改革开放后,党通过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创造力。进入21 世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突破时间和空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将国际、国内人才密切联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拓展人才开发利用的途径,各方面人才一起抓,通过不同途径选拔优秀人才,持续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强化人才培养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这种特性吸引了无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奋斗的有志之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求学工作的中国人才纷纷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我国人才发展都起着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培养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工作不动摇原则。党注重从政治层面考察人才,以党的自身特性吸引汇聚人才、教育培养人才、全面领导人才工作,确保新时代党的人才培养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党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人才的主阵地在高校。高校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作用的发挥,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思想理论教育,就需要正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坚持为党培养人、培养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的现代化人才。注重在高层次人才群体中培养发展党员、培养凸显优秀党员,以政治纯度高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培养教育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善于积极引导青年人才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为党执政兴国提供人才保障。
(二)牢记“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坚实的人才支撑。基于人才资源对我国国际竞争发展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过程中,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通过不断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资源力量。
近几年,各省市区都在积极行动开出优惠条件和福利待遇引进人才,也吸引了国内外大量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更多一流人才”[7]。高校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要抓住地区吸引人才政策的机遇,以高校自身学术氛围浓厚等特点吸引高素质人才群体,通过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福利待遇、优化职称晋升渠道、鼓励通过培训进修提升教师能力,制定优秀人才倾斜政策,最终留住人才,不断充实高素质教师队伍。但也应注意要不断细化人才选用和引进标准,严把政治关,吸引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使高素质教师安心教书育人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坚持需求导向培养人才
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持续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是推动国家和民族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我国人口基数大,高等教育的群体占比不断提升,人才资源优势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提高研发资金投入、鼓励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进行创新成果转化等措施,不断提高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统筹国内人才资源和国际人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是当前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需求导向,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要厘清学生层次和专业培养方向,遵循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把握市场运行基本规律,着眼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和发展难题,“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