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伦理道德价值研究
2024-01-26王泽璇樊子琪李宏亮
王泽璇 樊子琪 李宏亮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阶段性研究成果(HB21MK015);河北大学思创融合思就融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SC202208)
第一作者简介:王泽璇(199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13
摘 要:加强农村伦理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农村建设步调逐步加快,但农村伦理道德风貌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乡风文明”目標却存在很大差距,农村伦理道德暴露出家风没落、信仰迷失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三农”,成为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实践者,通过带领农民致富、提升农村法制水平、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等途径,提升农村伦理道德建设的水平,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分的思想文化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创新创业;伦理道德;乡风文明;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3-0049-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thics and morality,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rural areas are essential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cceler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pac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came one after another. Howev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the ethical and moral outlook in rural areas and the goal of "rural civilization" required by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ethics and morals have exposed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declining family traditions, lost beliefs, and spiritual roots.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ecoming organiz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implementing the Party's variou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By leading farmers to become wealth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legal system, and realiz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they aim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rural eth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u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guarante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thics;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ideology and cultur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总要求,首次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赋予“三农”事业发展的时代新意义。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农业和产业,还要充分重视振兴和发展凝聚着乡土之美和人文之美的乡土文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首次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重点阐述,这不仅说明了国家对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深刻反映了加强农村伦理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在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农村创业,他们志愿扎根于农村广袤的土地,与广大农民保持天然的联系。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伦理价值和作用,对于加强农村文化道德建设,让农村成为人们的身心栖息之地,引导农民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品质,把乡村振兴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我国农村伦理道德的发展变迁
中国的法制、礼俗、文化和工农商等都发轫于农村,而且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架构也是在农村产生并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因此,农村是孕育传统伦理道德精神形成的摇篮,是融汇成中国伦理精神长河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依托亲子血缘维系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运转的基础动力,缓慢而柔和地前进。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礼治”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不同于西方“法治”的价值理念和思维范式,“礼”最初含义是宗教祭祀中的礼仪,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逐渐延申到国家治理方略的高度,成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并通过“定亲疏,决嫌疑”的人伦要求和“别同异,明是非”等一系列理性评判。因此,礼治不仅囊括了礼仪、风俗、习惯等浅层规训内容,更加映射出乡村社会潜在的伦理价值选择和思想道德观念的深层次含义。传统农村发展的平缓和稳定性决定了大部分的农村矛盾和纠纷不需要通过法律介入调解,而是更多根据当地的遗风旧俗和地方的村规民约来解决。故而,传统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礼”作为人们公认的农村社会行为规范的“法律”准则,经过世代耳濡目染的传颂教化,成为农村成员主动遵守的习惯,保障着整个农村社会相对平衡的运转秩序,影响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因此,传统的农村社会,无论是以农为本、重本抑末的生产理念,还是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的人际交往,抑或是村规民约、约定俗成的规范制定,都展现出独具“乡土”气息的人际关系、农村伦理、道德观念,显现出了传统农村伦理封闭、稳定的基本特征,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19世纪末,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虽然中国农村社会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萌芽和发展,部分地区也渐次出现农民进城务工、弄潮商海等现象,但与城市相较,这些现象仅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农村依然席卷在传统农村社会稳定的包容性和延展性的浪潮之中,在此基础上依存的农村伦理和道德观念也因此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农村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转折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社会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民职业化和市民化等方式,加速了农村改革的时代步伐,极大变更了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因此驱动了农村伦理价值关系和农民思想道德理念的发展变迁。今日的中国农村较传统的乡土社会发生了巨大改观,伴随着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维系人际关系的庞大精神根系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打破血缘和地缘枷锁的桎梏,转而从事职业化、商品化的生产劳动。随着农村市场化的演进,农民的社会身份和财富积累的程度也发生变更,广大农民开始逐渐摆脱单纯土地劳动者的时空局限,呈现出农村企业家、农村个体户、打工者和兼业务农者等新的社会分层,并逐渐突破传统以“己”为中心相互交織的差序格局关系网络。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节奏的加快,也带动传统农村共同体意识进一步自发地转向式微。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的现代经济理念不断攀升,村民的求富意识不断增强。农村成员之间的信用程度、责任观念、契约精神得到升华,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得以强化。村民的自我意识也极大提升,村民私人生活的“道德自由”逐渐游离于农村公共生活的“道德共识”之外,并日渐获得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村社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农村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长期受到小农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强大枝叶的荫蔽,在农村社会的影响是历久而深远的。因此,解决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在夹杂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下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基本构成了国家战略层面乡村振兴的价值旨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涵盖了农村伦理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建设范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伟大构想。首次将“德治”提升到与“法治”并驾齐驱的决策高度,作为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3个指标之一,其中蕴含的“伦理意味”不言而喻。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进一步细化了乡村伦理道德秩序的建构,并从宏观的角度明确了具体实施的规范。这些都为构建新时代农村伦理道德观念,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供了方向指引。由此可见,农村伦理道德建构的意义,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凝聚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同时又能带动农村社会整体伦理道德秩序的有效运转,使乡村振兴整体战略充盈着满满的道德温情。
2 当前农村伦理道德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改革开放40余年来,农村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这也是我国农村伦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在这条奔涌向前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长河之中,也潜藏着暗波汹涌的急流险滩。目前,随着农村建设步调的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纷至沓来,但我国农村伦理道德风貌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乡风文明”目标却存在很大差距,传统乡村文明的优秀积淀正在逐渐被淡漠甚至遗落,农村发展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不断涌现,在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文明裸露出精神的“荒原”,农村伦理道德暴露出家风没落、信仰迷失、精神失根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束缚诸多农村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藩篱。
2.1 传统美德遗落,理想信仰迷失
农村是乡土文化的根脉,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载体。“写不尽的乡愁”是对家乡热土的无限挚爱与眷恋,至今依然在国人心中深深萦绕。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层面来看,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带动对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抛弃和否定,农村落后的思想道德沉渣泛起,一些不良鄙俗在农村地区肆意蔓延甚至受到追捧,一度摇身变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取向的标尺,这些都对农民的伦理道德观念构建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目前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文化修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农村,大部分的农民还依旧仅仅达到小学文化水平,更甚者无识字能力,一些低俗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仍在农村地区传播蔓延,总体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依然处于偏低的状态。
2.2 家庭关系异化,美好家风没落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肌体细胞,乡村的美好也离不开每个农村家庭的厚德重道。注重家风是建立在集体认同中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但是从当前农村社会的现状来看,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和渗透力度受到冲击,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村人口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的思想解放,男女平等、相互尊重、自力更生等现代生活理念成为共识。但尽管农民的择偶观逐步自由、趋向多元,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家庭关系呈现出紧张的状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日渐物化,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养老问题频发,成为阻碍许多农村地区和谐建设的症结所在。
2.3 土地情愫淡化,美丽乡愁失根
灿烂的农耕文明支撑了古代中国的繁盛,也是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但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新型的价值观开始逐渐取代传统伦理道德,成为农村年轻人热议追捧的话题。新一代的农村青年人,常年外出务工,有的甚至定居城市,缺乏对农村土地的熟悉感和认同感,留村务农常被广泛认为是没有出路的表现。农村青年一代往往沉迷流连在城市生活的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对传统农村社会安土重迁、乡土安乐的观念不屑一顾。再者,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差距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态势,使得农村的医疗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加之,农民受到利益的驱使抛弃科学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很大程度上颠覆着传统认知中农民勤劳善良、质朴敦厚的姿态,也导致他乡游子缱绻“乡愁”无以寄托。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伦理价值
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也是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在文化知识的掌握、农村人际关系的处理、乡村振兴未来发展的谋划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较为开阔的视野。同时,他们扎根为民服务的乡村大地,与广大农民保持了天然的联系,能够为党联系农民群众搭建重要桥梁和纽带,进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新农村治理格局,凝聚伦理道德共识。
3.1 熟悉惠民政策,为改善农民生活提供物质支持
老百姓的殷切盼望、幸福安康是国家政策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大学生接受过高校的系统教育,拥有比普通农民更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遇到问题能有较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善于学习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专业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方面的系列讲话等理论思想,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百姓富不富,关键看农户。基于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特征和农民不断增强的求富意识,大学生能够凭借自身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在村民伦理道德的培养中发挥作用。比如,他们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基础、资源和客观优势,对土地、项目、产业科学规划,开拓发展本村集体经济的路子,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給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在不离开本土的情况下进行劳动生产,从而能有效防止农村人才的流失,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当地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与此同时,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地发展现状,能够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正确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抓住农业农村发展的矛盾所在,因地制宜、广开渠道,从而解决群众难题,改善农民生活。这些都能为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经济支持,也能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奠定物质保障。
3.2 具备治理能力,为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开拓新路径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农村要实现快速发展,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拉低贫富差距的标准线,大学生返乡创业所面临的工作问题和任务也变得更为复杂、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扎根在第一线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为民服务的坚决信念和坚定毅力,更要具备突出的业务工作能力。经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大都采取从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中“考”等多种形式,来拓宽基层干部人才的选用渠道。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农村人才选用渠道的拓展,为实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的提升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基础。
3.3 具有深厚情怀,为凝聚农村价值共识提供情感依托
村民对农村和家乡的认同感日趋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撼动着农村共同体的伦理道德的深厚根基。这一困境的有效解决得力于返乡大学生乡土情感的厚积力量。返乡大学生大多数根植于乡村土壤,在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培养出对家乡眷恋不舍的记忆和浓郁的乡愁,在日常交际中与村民搭建起一种真挚的情感。他们带着热爱土地的情怀,能带有感情地真正地把自己融入工作和群众,与家乡的发展建设共进退,怀着扎根农村为民服务的信仰,把自己的青春撒在需要的土地上。他们依靠村民对地缘和血缘关系的认同,依靠自身伦理文化教化村民,让村民对乡村家乡带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增强农村伦理道德建设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4 大学生创新创业伦理价值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返乡大学生是国家的政策执行者,是农村发展的驱动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农村伦理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聚合各方力量带领群众致富,提升法制水平共谋乡村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村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展现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
4.1 在产业就业增收上着力,做农村伦理道德建设的“带头人”
经济伦理学理论认为,道德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个经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2]。因此,经济发展的齿轮与道德进步的齿轮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就提升农村伦理道德水平角度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是基础,这不仅事关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事关农村就业机会的增多和收入渠道的拓宽,是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善于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当地企业调动起来,把发展机制健全起来。其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最后在持续脱贫致富上挖潜力。加强对农科能手、返乡创业青年的支持和培养,善于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农村伦理道德建设注入物质方面的动能。
4.2 引导农民增强法治意识,做农村伦理道德建设的“示范人”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和保障,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要深化农村法治教育,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的普及工作,推进法治文化进农户、进村庄、进地头,通过持续的普法宣传、守法褒扬、违法警示等手段,形成尊崇和践行法律的良好风尚。结合村民实际,采取法律赶集、进村入户、法律问答等方式精准普法,有效畅通了农村“最后一公里”法律服务。同时充分发挥村法律顾问优势,围绕基层群众关注的扶贫、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做好农村法律顾问在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工作,为村庄提供“全覆盖”式法律服务。组织法律服务团主动上门提供法律服务,定期开展法律咨詢和法治讲座,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4.3 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做农村伦理道德建设的“筑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农村的伦理道德建设要与保护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要遵循农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又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大学生在农村进行创新创业时要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情感,热忱地对待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深入村落充分调研,包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地怀有文化技艺农民的传承与弘扬思路、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优劣及其未来走向的朴素想法等。目前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村落外出打工、读书、居住的人员能够迅捷得知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上,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在网络文化平台上以低门槛加入方式,运用诗词、文章等抒发情怀,关注、转发本村落文化。农村要发展现代性乡村文化,必须建立在村落本土文化基础上,这是再造之根。但是又必须汲取城市文化的现代元素,这既可以增强在城市生活过的村落人回老家的亲切感,又给留守老家人带来外面世界的文明进步之风。借鉴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经验,会使当地独特民俗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走向大众化、接地气、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经济发展的道德力[N].光明日报,2018-11-26.
[3] 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0213/c385476-29075
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