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热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新的认同分析
2016-12-05王新菊
王新菊
摘 要:国学不仅是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更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本。近几年,“国学热”迅速升温,不仅在学术界、大众文化中掀起了一股热潮,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如何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是我们当下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教育热 思想文化 分析
国学教育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不仅包括儒家思想,还包括道家等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国学教育的宗旨是培育年轻一代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国学热”迅速升温,不仅在学术界、大众文化中掀起了一股热潮,更激发了所有国人包括中小学生、家长,企业员工的热情。央视的《百家讲坛》收视率飘红,《弟子规》、《诗经》等典籍进入小学课堂;不仅如此,各大高校也开设了一些与国学知识有关的讲座和经典诵读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国学的热情。[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
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缶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
“国学热”让久已不讲的“孝道”重新开始宣传。“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亦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理念和目标追求, 在世界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融合了新的时代精神, 内涵是新的,但也是对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价值和儒家思想精神的继承。
二、“国学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经济水平日益壮大的今天,中国人对于自身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也颇感自豪,况且许多外国人也非常喜欢中国具有优秀历史的传统文化,内在心理要素与外来需求相结合,共同促成了“国学热”的产生。国学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是有区别的。国学是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我们不要把国学和传统文化等同起来。其实,隐藏在“国学热”背后的是中国民众对于民族自信心的增强,是中国民众对于自己文化自豪感的重现,这是一次文化自觉现象,也是一次民族灵魂的归位。在传统文化的回归潮下,越来越多的国学书院、国学活动开始普及。自从央视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路标红,越来越多的人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各地方电视台也效仿《百家讲坛》,播出了一些有关国学的节目,它们好似一坛老酒,听众听的如痴如醉。再看看书店,有关国学教育的书籍也是铺天盖地,读者读得津津有味。对于普及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国学热”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学热”的出现同时也是在昭示在当前社会形势下, 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也将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其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教育行政部门都说了很多。因此,我们应当分析造成当代学校缺失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从而明确改进的方向,使学校成为有效普及传统文化的主体。[3]
三、“国学热”下如何传承中国的思想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无处不在,是在相见、离别、恭喜或致谢时相互表示情谊的礼节。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这就失去了从行为方式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随着民间大众的礼仪正在急剧地西方化,如果传统礼仪完全被大众所遗忘,那么认同民族文化传统就成了空话。所以在现代学校教育中重建传统仪礼教育是必要的。不过,这绝不是要重新搬出繁复的传统礼仪,而且儒家礼仪的宗法等级色彩也是不足取的。重建传统礼仪教育,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如反对把践行礼仪当作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行修养为灵魂,即“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的观点;再如强调礼仪的“节文”作用,即对情感、欲望起到有所节制和美化的作用。这些珍贵的思想应当在今天学校教育的教育中发扬光大。其次,可以借鉴上述司马光、朱熹等对传统礼仪简化、改革的经验,首先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人际交往礼仪、书信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还可以借鉴上述传统的韵语化蒙学读物,编写能够郎朗上口的中小学进行礼仪教育的课本。再次,学校可以和社区联手,定期举行体验传统礼仪的课程,类似于传统的民间乡校、社学。以此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传统礼仪的目的。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娃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适时地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点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结语
对于国学知识的传播与讲授,当细加遴选,仔细实验。有选择性的读一些国学著作,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唯有细细咀嚼,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而纵观当下,随着国学教育的盛行,国学也在商业化,如果能助推国学的普及,让国学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乐见其成;但是,国学的研究,有关国学传统思想的弘扬、探索乃至让国学更好地商业化,有待我们研究,任重道远。[4]
参考文献
[1]毕天璋.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任静.“国学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启示[J].《学理论》,2010
[3]袁建琼,沈小碚.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国学热透视[J].《文教资料》,2014(15)
[4]李爱香.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信息教研周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