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教育家精神
2024-01-26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海芳
○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海芳
在2023 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在实践中,弘扬教育家精神既需要同具体实际结合,也需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家国情怀、克己慎独、博学通达、自强不息、仁者爱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有效资源。
以家国情怀厚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仁人志士的一种特有气质。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情感是家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
以最自然、最真挚的情感来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甚至是生活方式。
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是爱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教师,要胸怀祖国和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勇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克己慎独厚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自古以来,修身养性、立德正身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做人原则。对于教师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人之模范”的教师,其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德高望重的人群,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附着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韩诗外传》中记载:“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教师自身散发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德性体现着“无为之教”。《吕氏春秋》亦记载:“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这一价值理念塑造了中国教师敬业乐群、清廉守节、安贫乐道、克己慎独的基本人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成为历代中国教师的精神追求。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在克己慎独中自我“立法”。首先,要对教师角色有敬畏之心,具体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认同,对教师职责、道义的认知,以及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其次,要认真履行教师角色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责任感、义务感、荣辱感是教师良心的具体体现,是道德行为选择和评价的内心“法官”。俗话说“教育是个良心活”,良心的形成才能为教师道德行为提供可能。
以博学通达厚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学识。教师唯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对学生的问题肆应不穷,而后才能胜其任。正所谓“古今不知,称师如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是“明于古今,通达国体”的知者。其次,教师不仅要“广其识”,还要“神其用、究其奥”,要有“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不仅是知者,更是悟道者。再次,教师还需要懂得教育的规律与方法。“知识富矣,而不谙教授管理之术,则犹之匣剑帷灯,不能展其长也”,所以教师要“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以自强不息厚植“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正是这一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不断壮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在自强不息中不断求是创新,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要在自强不息中笃信而好学,切问而近思,要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躬耕教坛的法则。
以仁者爱人厚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看,中华文明是偶性文明,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构建。这种关系的构建从人的角度讲就是和合文明。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是“仁爱”与“和谐”,表现出一种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合文明体现在教师个体的修养上,表现为对教师“知行合一”的要求。知识的探求、学问的追求是通往“仁”的重要内容,但“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和合文明体现在为人处世上,表现为对教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要求。“视徒如己,反己以教”“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这是推己及人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合文明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教不倦,仁也。”颜渊赞美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潜书·讲学》中说:“是故教者贵亲,亲则易知;承教者亦贵亲,亲则易化。”这充分说明了师生关系的仁爱亲和,以及教育中的浓厚情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甘为人梯,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滋润学生的心田,浇灌学生的成长。
以修齐治平厚植“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聚焦于“人事”的人文文化,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张通过进化人心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进而改变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人生信条,这种人生信条也深深影响着传统社会的教师,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达者。在传统社会中,教师作为道的传播者、万民的教化者,被赋予了“天地君亲师”的社会地位。在这样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的驱使下,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贤者是历代教师的理想追求,激励着教师不断地为家为国而求索。这种从个体修身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塑造了教师较强的民族归属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坚定“传道”的使命感。在新时代,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代教师所传之“道”必然是以坚定笃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底色,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