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能力优化对策研究

2024-01-26李昱颖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李昱颖

摘要:银行在公共服务金融支持助力乡村振兴中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银行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随之成为银行的工作重点,所以,我国的金融机构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要积极提供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以人为本,金融服务属于公共服务任务艰巨。影响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开展的核心因素分别为:银行内部公共服务政策、与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沟通,银行员工服务意识培训效果不佳、激励政策与方案四个因素,形成了助力乡村振兴能力优化的困难与障碍。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能力优化应调整政策灵活度,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健全银行公共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体系,需政府、银行、农户三方协力,规范培训,强化思想教育,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银行公共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战略部署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更是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上升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于“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也是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金融支持,更离不开银行公共服务的支持,只有投入充足的资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才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乡村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银行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银行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随之成为银行的工作重点。然而,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内外部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为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银行亟须寻求新的路径与方法。

一、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概述

乡村振兴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练好内功、强化发展动力的重要工作。所以,我国的金融机构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要积极提供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一)银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特点是通过向公民提供公共资源、公共物品,来实现社会公平,保证公共利益。21 世纪,公共服务作为我国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断推进城乡发展,促进教育、科学、医疗、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社会公众提供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权利和利益。广义的公共服务是指由公共组织机构(一般指政府)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公民提供的各项服务。狭义的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提供的能够满足公民生活、生存和发展的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的服务。比如交通运输、国防安全、教育医疗、普惠金融等。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对于金融系统化的管理越来越普及,城市与农村的金融需求进一步贴近,农村企业和个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经营盈利、特殊义务与社会责任三者的组合是银行提供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银行公共服务内容是银行提供的是带有行业性的经济性、社会性、公共安全性公共服务,这与人民大众的公共需求直接相关,尤其是经济性公共服务,比如银行卡开户销户、代收代付业务,银行账户对账、本外币兑换业务、金融安全知识普及等社会性与安全性公共服务。

(二)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首先,公共服务以人为本,金融服务属于公共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中,“人”始终是金融的服务主体,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行动的受益者,农民才愿意成为参与的主体。公共服务建设中极为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时代改革中,各级政府愈加倾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建设方向,越来越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因此,金融服务应该更加注重公共性,将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到群众中去,围绕着人民需求发展。然而,金融公共服务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凸显出来,金融公共服务仍处于被动的一环,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自党中央部署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以来,各级银行迅速启动、全行动员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银行三农金融工作的总抓手,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内容升级、经营模式转型。开展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加大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县域和乡镇网点布局,构建人工物流网点、二十四小时自助银行、“惠农通”金融服务点、网上银行和移动服务“五位一体”的渠道体系,打造 “三农+小微”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在未来乡村服务创新升级趋势下,银行仍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在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中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要背负起工作使命,发挥好作为主力军在提供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二、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能力优化的困难与障碍

通过定性访谈分析,总结得出影响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开展的核心因素分别为:银行内部公共服务政策、与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沟通,银行员工服务意识培训效果不佳、激励政策与方案四个因素,形成了助力乡村振兴能力优化的困难与障碍。

(一)银行内部公共服务政策存在着不合理性

首先,信贷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和科学,考核导向存在偏差,就贷款而言,长期以来侧重考核贷款投放金额的增长,信贷人员为完成任务指标,偏向投放大额贷款,此种做法被视为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导致信贷结构“偏大失小”。另方面,在贷款流程上,同样一笔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需要的贷款材料、审查审批流程相差无几,相比之下,也使客户经理养成了“垒大户”的习惯。

其次,存量客户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匀。根据某银行2022年数据,个人存款客户群体中,60岁以上的客户占比31%;50至60岁的客户占比19.17%;40至50岁的客户占比 19.06%。40岁以上客户占比达到69.23%,40岁以下青年客户数仅占30.77%,个人客户年龄结构整体分布不均匀。

再次,政策导向缺乏长远规划。业务开展侧重量的考核,缺乏对工作“质”的持续推动。如对营业网点的考核经常搞短期性突击行为,“冲存款、冲贷款”;又如“农户贷款”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造成客户信息收集不全面,未能真正了解贷款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及真实的贷款用途、需求,这也是贷款后期变成坏账的原因之一。

(二)银行公共服务忽视乡村振兴建设

首先,信贷领域的乡村振兴支持服务缺乏。乡村振兴对于金融需求巨大,如果只是拘泥于既有产品寻求更便携的服务,居民往往不会买账。尤其对于乡村农户而言,他们的诉求可能集中于贷款金额、期限和利率。乡村振兴过程中,部分信贷资金直接服务于农业,但是农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有些银行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服务支持,如贷款自动展期、贷款额度提升等。实际情况是农户对利率和担保条件都较为看重,否则会将部分有一定价值的乡村振兴项目排除在外,服务的延展效果不佳。

其次,非信贷领域服务实施条件受限。虽然银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大量的非信贷服务,其中作用最大的是针对乡村信用体系进行了宣讲。但是,受到乡村互联网功能的影响,一些金融宣讲和线下宣传无法开展,对于手机APP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宣讲不足。同时,从功能的角度,乡村建设的智能设备只能完成类似于传统ATM机的功能,对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相关产品的展示、宣传远远不够,这也是商业银行在乡村竞争中的重要短板。

(三)银行公共服务缺乏与政府、村两委深度沟通

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农村的主力军,对上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深度沟通不足,对下缺乏“俯下身子,仔细研究农村农业农户”的观念,对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种养殖行业、农副产品市场行情了解掌握不全面。在农业信贷投放上存在“投入大、产出小、期限长、风险大、效益低”的陈旧思想,没有真实了解农业农村农户的现状,对老百姓的信贷需求缺乏深度挖掘,信贷产品跟不上需求节奏,加之长期以来对信贷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较大,造成信贷人员对“三农”贷款产生慎贷、拒贷的心理。惠农服务与产品对县域市场需求认识不足,偏向为中高端客户服务,对低端客户的重视程度不够。

工作队伍“数量”不足。工作人员数量与服务辖区面积不匹配。农村网点服务辖区覆盖面广,一线营销人员数量不足的矛盾凸显。基层信贷人员与村两委、村民之间“代沟”愈加明显。年轻信贷人员缺乏农村基层服务经验,与农民、村两委的沟通不足,造成“人生,地不熟”,与银行服务的农民、农村、农业之间失去有效联系。

工作队伍的“地气”不足。没有结合各县区、各乡镇的特色来布置、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政策的个性化差异不足,如利率政策、产业支持政策担保政策,不同地区执行过程存在适应性的问题,应该一行一策、一产业一策、一村一策,这一部分还有拓展和细化的空间。在未来工作中,银行应加强与政府的深度沟通,针对当地县域的产业结构与农户现状进行政策调整,在政府的领导下有效地制定、实施政策。

(四)银行职员公共服务意识培训效果不佳

银行职员公共服务意识培训滞后,经常参与银行组织的乡村振兴政策培训的员工不足50%。部分客户经理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乡村振兴的公共服务停留在银行原有的“老本行”业务,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业务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不适应,导致即使银行内部开始推行新制度、新产品,有的客户经理也“不知情、不了解”。

半数以上的职员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不熟悉。同时职员人数与当前的市场需求极为不匹配,这一点基层实践中也被反复强调,客户表示每次去银行办理业务时都需要排长队,服务窗口数量较少。人员数量的减少会变相增大客户经理的服务半径,就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服务质量,给银行职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造成职员的职业倦怠等情况。

乡村振兴的公共服务因其目标主体、业务区域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针对目前的问卷随机抽样结果,某银行人员中41岁以上占近四成,31~40岁中年职工居多,员工老龄化问题也存在于银行的其他分行,这一问题间接导致了乡村振兴政策培训效果不佳,很多员工选择“躺平”,而新员工又因为工龄岗位等其他因素参与不到乡村振兴服务的专门化培训中。

三、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能力优化对策的建议

(一)调整政策灵活度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首先,政策配套。银行应会同上级行出台符合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的专项政策,赋予银行更大的操作空间以支持本地区的乡村振兴。在政策中,应明确政策目标及政策实现的路径,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政治任务,设置考核指标,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纳入政策内容。同时政策的制定也要根据当地的金融需求和乡村振兴规划紧密结合,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脱贫攻坚、小微金融等政府重点工作结合,有针对性地出台客户认定方法、信贷管理办法、担保支持办法等具体细则,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准入、信贷发放、服务支持、风险控制、政策评估等全流程进行政策完善,确保普惠金融工作各阶段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其次,培养重扶轻利意识。一是统一领导,避免“九龙治水”,统一领导的目的是避免银行内部利益冲突,造成公共服务在内部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可成立由分管信贷的副行长为公共服务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是否符合乡村振兴条件,由该办公室統一制定,落实公共服务乡村振兴具有一票同意权;二是形成农业产业链服务,银行公共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应重点对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金融支撑,为用户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将金融支持的资金深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三是为高风险但对乡村振兴有较大价值的主体提供多元融资渠道,如为其申请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

(二)健全银行公共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体系

首先,制定有弹性的信贷支持条件。一是从利率角度,信贷服务不能过于追求利率与风险的完全匹配,需要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给予有弹性的服务。应重点对发展前景大,有科技潜力,满足国家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的企业、农户提供较低的信贷利率。对于发展潜力小,但又符合乡村振兴帮扶要求的主体、企业,应控制贷款利率,避免利率过高。二是从担保角度,参考合作金融的信贷支持条件,可以通过重点扶持农业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让核心企业充当担保作用,从而让无担保及担保不充分的主体能够获得金融服务,为乡村农业发展提供了整体资金保障。三是从期限角度,对于水利、公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应根据项目周期管理要求等提供较长期的金融支持;对于乡村绿化、旅游扶贫和生态建设的融资需求开放短期、中期和长期产品,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放宽农户的贷款额度期限限制。

其次,构建综合化非信贷支持服务。一是强化金融支持服务意识。非信贷支持服务需要银行抛开短期利益诉求,以长期服务促进乡村振兴,银行通过长期的基层服务,才能改变短期金融支持风险高、盈利低的局限。为此,银行应通过召开培训、会议的形式,增强员工的金融支持服务意识。二是应通过强化宣传,让员工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通过资金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有公共服务,两者相辅相成;三是需要认识到银行提供公共服务的金融商机,因为通过公共服务也是品牌的再次传播,达到银行公共服务可持续的目标。

(三)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需政府、银行、农户三方协力

首先,基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推动主体,要完善决策模式,建立多边多元化的决策机制,要制定并落实好科学、规范、简约、高效的乡村振兴战略考核评价机制。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要杜绝无效投资,要围绕公共性和外部补偿机制,推进农业农村支持政策的完善。政府需要引导辖地信用体系构建,以使金融支持更加深入。可以積极引导大型银行如农行、邮储、农商行等与农业直接联系又有农村基础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办乡村振兴特色支行,提高金融支持主体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地方政府可以针对这些支行提供更大的乡村振兴金融补贴,为金融支持主体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

其次,基于银行角度。信用风险是乡村振兴中最需要商业银行重视的风险,为此,常常看到多家商业银行争抢同一个客户,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商业银行依然如此,同一农民被多家银行重复授信屡见不鲜。商业银行间应加深交流,对同一客户的授信饱和度有明确的共识,避免授信供给大于农民自身需求,从而有更多的存量资金用于其他农民。另一方面,加快数字银行发展以应对农村网点的撤并。商业银行需要对乡镇进行流动宣传,改固定驻点为流动驻点,让金融服务进村。需注意到,流动宣传并不主要是办理业务,而是对手机银行等零接触服务进行讲解,将业务经办人员的电话、网点电话留置于乡镇居民手中,实时解答居民对金融产品、政策的盲点,从而为乡镇居民通过手机APP等办理业务提供指引,达到为乡村振兴助力的效果。

最后,基于农民角度。银行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解决农民问题,但不能仅依靠公共服务解决农民问题。从农民自身的角度,个人信贷知识的积累,信誉等级的提升都与所能获得的金融支持紧密相连。农民自身应积极配合乡镇的信用体系构建,并避免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发生,尽最大努力提升自身信用等级。同时,农民应从普通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带来由难以获得信贷向信贷主动上门转变。

(四)规范培训,强化思想教育

首先,要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重要岗位人员。在队伍建设上要做到新老搭配、生熟搭配、划区管理、定期轮换等,打造专门的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才能“以一当百”,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在业务量较大的情况下及时增加人员数量,同时对客户经理的管户情况进行摸底,对于管户多的客户经理进行分类安排,减轻客户经理的工作负担。

其次,要加强和规范基层培训,因为直接接触到服务对象的还是基层人员,而不是领导层,有员工在访谈中建议可以分层分级培训,对于不同层级和岗位的人员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培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和职员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如果培训资源配置确实有限,可以采取线上培训等新型培训方法,职员可以实时对培训问题进行提问,同时可以对培训资料进行准确记录和回放,调研结果表明,培训数字化转型可以多渠道培训,提高培训效率,优化职员体验感。

最后,规范培训,加强职员思想教育,是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亟须解决的问题。很多职员将外部监管单位对银行设立的服务乡村振兴评价指标认为只是银行众多服务指标和考核中的一部分,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银行乡村振兴服务对于乡村发展和“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作为金融服务人员,缺乏使命感,体现在党内人士对于银行乡村振兴经济性服务、社会性服务、安全性公共服务和服务意识和服务监管均有较低的评价,说明党内人士对于银行目前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自省能力。但对于银行服务人员来说,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必须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将乡村振兴的政策主动落实、积极落实,不能只依靠银行内部统一培训和统一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学习中,要主动、自发地扛起乡村振兴公共服务的责任。这种思想教育是银行内部系统管理缺少的,在未来应该渗透到银行各个职员当中。

四、结语

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何让银行更多地考虑公共利益,切实降低农村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值得深思。银行公共服务形象的树立以及银行助力乡村振兴金融政策的推广应该多渠道铺开、多措并举,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制定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推广方案。以及还可以在特殊的农收时期,对因抢时间而较少进行对外交流的农户进行相关惠农贷款政策的上门宣传、解读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想方设法地将银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宣传出去,让客户自己主动来银行办理业务。通过乡村振兴以解决“三农”问题是必然途径之一,银行公共服务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银行在公共服务金融支持助力乡村振兴中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才更有利于资金对乡村振兴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宇伯,王丹.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意涵、着力点与实践路径[J].学术探索,2023(05):8-14.

[2]王佳.互联网+在国有银行公共服务效率提升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8):85-88.

[3]江冰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重点分析[J].山西农经,2023(04):47-49.

[4]张琳,谢欢.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综述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101-106.

[5]刘艳华,吴忆莲.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23(07):5-16.

[6]吴迎春,曹志波.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工商银行辽宁分行为例[J].现代金融导刊,2022(03):12-1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天津港保税区支行)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