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引领作用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2024-01-26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2023 年5 月29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 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础, 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基石,是促进教育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基点。 其目标就是要全面 “扩优、 提质、 补强” 各类教育资源, 持续破解新时代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天津市依托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 探索实施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 通过支持市教委直属学校帮扶远城区教育发展、 统筹中心城区与环中心城区、 远城区结成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 推进远城区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办学、 探索优质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 鼓励高等院校举办优质公办附属学校、 发挥 “教育+互联网” 支撑引领作用, 重点建设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作用方面,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一、 市教委直属学校带动合作共建学校成为新优质学校
南开中学、 天津一中、 耀华中学、 新华中学、 实验中学、 实验小学等市教委直属学校, 按照 “属地管理、 公办属性、 因地制宜、 品牌输入、 团队帮扶” 的原则, 与滨海新区、 红桥、 河北、 河东、 津南、宝坻、 静海等区域新建学校合作办学。 合作共建学校通过建立党建引领、 联合培养培训管理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 干部教师双向交流任职、 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应用推广教科研成果等方式, 共享优质学校品牌, 实现合作共建学校高位起步、 优质发展。
为支持 “滨城” 公共服务建设, 加快补齐 “滨城” 社会事业短板, 南开中学等市教委直属学校与滨海新区合作共建南开中学生态城学校、 天津一中空港学校、 实验中学滨海学校、 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 实验小学滨海学校等14 所学校, 迅速成长为区域内新优质学校。 为推动中心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统筹优质资源进一步向中心城区东部和北部倾斜, 市教委分别与红桥、 河北、 河东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 共建耀华中学红桥学校、 天津一中河北学校、 天津一中河东学校。 为有效带动环中心城区、 远城区教育整体优质发展, 南开中学和实验小学分别与宝坻区教育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共建南开中学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学校和宝坻区实验小学。 实验中学分别与津南、 静海区教育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共建实验中学津南学校和实验中学静海中德生态城学校。
二、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举办附属中小学形成品牌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 与相关区域高起点合作共建附属中小学31 所。 在附属中小学的学生思政、 课程建设、 教研科研、 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指导、 社会实践等方面, 开展全方位专业指导和常态化合作交流, 促进合作共建学校形成优质办学品牌。
天津师范大学与滨海新区合作共建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学校和滨海附属小学, 与河西区合作共建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等。 通过派出专业管理团队、 培训干部教师、 共建优质课程, 打造基础教育优质品牌学校, 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河北工业大学与红桥区签署合作协议, 合作共建河北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附属红桥中学和附属红桥小学, 通过选派思政、 科技、 美术、 体育等相关学科优秀教师、 专家入校跟踪指导, 助力合作学校优质发展, 推进大学、中学、 小学一体化教育集团建设。
三、 依托“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 推动建设区域优质教育高地
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和平区、 河西区、 南开区与河东区、 红桥区、河北区以及中心城区与环中心城区、 远城区, 分别结成14 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 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之间, 通过合作交流学校、 教师发展中心、 教科研单位等, 在战略规划、 学校管理、 学生思政、“五育” 育人、 课程建设、 教师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 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津南区借助 “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 将天津四中、 师大二附小及河西一幼等河西区优质教育资源, 引入国家会展中心周边规划教育配套, 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宝坻区中小学通过 “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 与和平区15 所中小学结对, 学校之间开展联合教研、 示范课观摩、 教师论坛以及跟岗交流等, 整体提升宝坻区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蓟州区依托 “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 实施 “2366” 工程, 共派出20 名校长、 30 名中层干部、60 名学科教师、 60 名班主任, 赴和平区、 河东区的优质学校参与跟岗学习和实践, 全面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 广泛开展集团化办学
各区教育局、 各直属学校广泛开展区域内、 跨区域、 跨学段集团化办学, 全市成立教育集团95 个,集团成员校共计369 所。 集团成员校共享优质品牌和学校文化、 先进办学理念、 成功管理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 良好硬件设施和优秀师资团队, 有效带动相对薄弱学校、 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整体优质发展。
市教委直属学校组建南开学校教育集团、 天津一中教育集团等6个跨区域教育集团, 成员校37 所,覆盖全市13 个区。 河东区以 “名校+新建学校” 和 “名校+相对薄弱学校” 等模式, 组建了七中教育集团、 河东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河东区一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直沽文化教育集团和河东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集团。 红桥区按照“大学、 中学、小学一体化教育集团” 和 “中小衔接立体化办学集团” 等模式, 将区内中小学纳入集团化办学, 增强区域教育整体实力。 河北区在巩固育婴里小学教育集团、 昆纬路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办学成果的基础上, 又成立了河北区实验小学、 河北区第二实验小学、 外国语学校南普小学等3 个教育集团, 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学集团化办学区域全覆盖。
五、 大力提升学区化办学内涵品质
强化学区化办学, 全市各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办学比例达到100%, 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的紧密型学区化办学机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健全 “目标明确、 职责清晰、 运行协调、 保障有力” 的学区化运行体系, 特色课程、 师资队伍、 教研科研、 场地设施等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整合。
和平区各学区联盟学校深入实施“八统一”, 即统一管理、 统一课程规划、 统一教师调配、 统一师资培训、 统一教研活动、 统一共享设施、 统一质量监测、 统一评价激励,促进学区内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质量的共同提升。 河西区完善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的紧密型学区化办学机制, 实施学区内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 推动师资、 设施设备、课程等资源共建共享。 蓟州区以城区中小学为牵头学校, 各辐射带动6—7 所相对薄弱学校, 共组建12个小学联合学区和6 个初中联合学区, 共同推进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
六、 打造远城区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发展格局
武清等5 个远城区, 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案,通过以城带乡、 以强带弱, 推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辐射。 区内城镇优质学校采取“一对一” 或“一对多” 等形式帮扶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 共结成123 个“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覆盖了远城区73.1%的乡村学校。
武清区依托 “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 通过开展送课下乡、 城乡教学交流、 青年教师培养 “青蓝工程”、 深度参与校本教研等活动, 提高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静海区以办学联盟为单位,由联盟牵头学校和优质学校与农村相对薄弱学校结成22 对“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 通过城乡学校资源合理调配, 办学理念交流共享,定期联合教研等举措, 促进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 宁河区建立了8 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组成的 “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 聚焦课堂教学、 作业设计和课后服务 “三个提高”, 定期开展共同体之间的研讨交流活动。
七、 “教育+互联网” 助推乡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市教委组织近5000 名各学科市级名师和市、 区骨干教研员, 开发建设了覆盖中小学各年级、 各学科的国家课程与素质拓展类精品课程资源及幼儿亲子游戏活动4600 余节, 精选 “名师优课” 资源3028 节, 各类优质课程时长总计超3 万小时。 通过天津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种途径,让农村中小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八、 依托“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2.0 工程” 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 天津市进一步发挥优质学校示范引领作用, 启动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2.0 工程”, 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 更高层次上,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
一是进一步抓统筹。 优化市教委直属学校合作办学、 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 远城区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 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办学模式和工作机制, 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 强化干部、 教师、 经费等资源条件保障。
二是进一步抓落实。 多措并举, 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重点推进更多优质资源在滨海新区优先布局、 优先建设, 加快建设市教委直属学校与中心城区合作共建学校, 持续深化远城区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三是进一步抓实效。 推动各项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确保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持续增加, 覆盖面稳步扩大, 内涵不断丰富, 示范引领、 品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 不断涌现,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普遍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