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2024-01-26□纪

中小学校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创想人才素养

□纪 红

“教育、 科技、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 “坚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向新高度。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各学段教育一体化贯通式选育培养过程, 而基础教育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蓄力的起步阶段。[2]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以拔尖创新人才的素养结构的构建为顶层设计, 以建立发展性校本课程体系为重要策略,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历程

自1989 年建校以来, 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一直保持高位高品质发展, 实现了 “三年见成效、 五年成名校、 八年创省级示范学校” 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从建校初就秉持“以质量树品牌, 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写未来” 的办学思路, 坚持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学生的发展质量、 学业质量皆在全省前列, 学校也成为湖北省基础教育对外的窗口学校。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经历了四个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 “育芽” 阶段。 学校办学初期, 创始人张志萍校长率先提出 “敢为人先” 的办学治校理念, 强调在学校办学、 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多维度上进行大胆创新与实践。

第 二 阶 段: “育 苗” 阶 段。“十五” 期间, 学校立足教育科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致力于 “探索创新教育规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课题研究, 明确提出 “创新能力” 的培养, 旨在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 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 “育芒” 阶段。 “十一五” “十二五” 期间, 学校聚焦“创新人才的美德培养”, 提出 “在成长中成人, 在成人中成才, 在成才中成功” 的培养策略,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培根铸魂。

第四阶段: “育藤” 阶段。 进入 “十三五” “十四五” 之后, 学校在多年摸索基础上, 逐渐明确了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拔尖创新人才的素养结构, 并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确立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3S” 课程建设与实施。 我们认为: 课程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图谱, 是学生通向未来的桥梁。借助 “3S” 课程, 学校充分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 撬动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二、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素养结构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 “基础” 逐渐成为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词。 我们认为: 在基础教育领域, 尤其对于小学阶段而言, “基础” 更多的是指向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根基性、 生成性、 迁移性,是带得走的正确观念、 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是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奠基具有核心意义的重要基础。

基于此, 学校立足 “有梦想、有爱心、 有智慧、 有担当” 的 “四有” 育人目标, 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素养体系。

一是美德素养。 它是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 包含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 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四种关键能力, 能为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明确目标导向。

二是创想素养。 它是拔尖创新人才启智润心的钥匙, 包含问题意识、 探究能力、 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四种关键能力, 为其早期培养打造动力系统。

三是社会实践素养。 它是拔尖创新人才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包含了社会责任感、 沟通交往、 国际理解三种关键能力, 为其早期培养奠定能力基础。

三、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路径

三大素养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素养结构的组成部分, 也成为学校“3S” 课程的课程目标。 以目标为统领, 学校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路径: 构建 “3S” 课程体系、 搭建多元课程平台、 创新课程学习空间。

(一) 构建“3S”课程体系

以 “育才二小的拔尖创新人才素养结构” 为统领, 学校构建了“3S” 特色课程体系, 即 “美德”(Spirit)、 “创想” (Steam)、 “社会实践” (Social practice), 下设11个模块、 近70 门子课程。

1.美德课程: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品质发展打上健康底色

美德课程注重德育与审美教育课程化, 主要包括可视化德育课程等五个模块。 可视化德育, 涵盖责任情境教育、 养成教育两方面, 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道, 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传统文化课程、 社区课程和健美课程则关注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比如, 在健美课程中, 学生会接触舞蹈、 戏曲 (楚剧、 京剧)、 合唱、儿童剧、 器乐、 科幻画创作、 “印趣” 版画创作、 书法、 儿童绘本创作、 篮球、 足球、 田径、 国际跳棋、 围棋等。 多姿多彩的美德课程,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和审美品质发展打上健康底色。

2.创想课程: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打上创造底色

创想课程注重场馆化、 场所化、 场景化, 主要包括学科创想和实践创造两大模块。

学科创想。 语文拓展性阅读关照 “我与生活、 我与经典”, 低年级为 “我读我绘”, 中年级 “我看我说”, 高年级 “我思我写”。 数学思维拓展以多样的数学游戏寓教于乐, 如第一学段的七巧板、 24 点,第二学段的魔方、 数独。 英语实践应用课程也是根据年段特点设计,三年级起步阶段为 “有趣的拼读”,四年级 “洋话连篇”, 五年级 “趣配音”, 六年级 “英语绘本”。

实践创造。 将科学、 信息技术、 工程力学等学科融合, 设计了机器人魔盒、 动漫创意、 3D 造物、VR 体验、 无人机UVA、 三模课程、 竞赛发明、 微电影制作、 动漫创意等课程。

创想课程推动问题意识、 探究能力、 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的协同共进, 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 思维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打上创造底色。

3.社会实践课程: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打上发展的底色

社会实践课程致力于让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 从学校走向社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 承担具体的实践任务。 主要包括农林实践课程、 穿越武汉课程、 领导力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四个模块。

农林实践传授作物种植和树木培育等相关知识, 锻炼学生们的社会生存技能; 穿越武汉则是以学生们生活的城市为基础, 在活动中开展红色爱国主义教育、 绿色环保教育和蓝色水文化教育; 领导力课程通过 “模拟联合国” 等活动提高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本领; 研学旅行课程关注国际理解, 包含研学欧洲、研学北美、 研学澳洲、 研学祖国等子课程, 学生在行走中体会 “和而不同”。

社会实践课程助推了学生社会生存与实践能力的习得与掌握,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打上发展的底色。 在三大板块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校还考虑到了学段整体的贯通衔接: 一是注重幼小衔接, 以活动化、 游戏化、 情境化的方式设计实施一至二年级的“3S” 课程; 二是注重校园内 “混龄” 衔接, 以综合性、 融合性的方式设计实施三至四年级课程; 三是注重小初衔接, 以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为导向设计实施五至六年级 “3S” 课程。

(二) 搭建多元课程平台

1.搭建自主、 融合的课程平台——线上选课

“3S” 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爱好、 特长, 基于此学校电教组教师团队进行自主设计与研发, 设计了网上选课系统, 该系统集选课信息的发布、 查询与管理于一体。 “3S” 特色课程的基础信息在每次选课开始前公布, 便于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正式选课时,通过浏览器浏览其预选课表及相关信息, 若其线上选课的容量满足报名人数的要求, 系统则将其自动选中, 并显示报名成功。 如果超过课程容量的最大限度, 系统会自动提示学生进行其他课程选择。

2.搭建开放、 立体的课程平台——走班制

每周四下午3: 40 至5: 00 进行走班教学, 一、 二年级的家长课堂, 家长走班。 三、 四年级的特色课程, 学生走班, 走进不同的功能教室或活动场馆, 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五、 六年级的创想课程, 教师走班。 利用分层、 分对象走班, 缓解场地压力, 做到空间、 场馆、 资源合理配置, 辐射全体师生。

(三) 创设课程学习空间

1.打造互动交往的校园空间

学校着力让有限的校园空间焕发出更大的教育与文化力量, 让互动交往的空间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3]在有限的校园空间下, 我们借用活跃的文化布局进行更新、 升级, 打造 “非遗公园”等近20 个主题场馆, 让 “空间好学” “空间好玩”。 例如, 为推进创想课程 (S2, Steam) 的建设, 学校结合语文拓展性阅读研究, 开设了 “悦读天地” “电子书屋”, 自愿共享、 自觉归还; 结合数学的思维创想课程, 改建了 “数学广场”,介绍古今中外的数学大家, 讲解中国传统数学文化; 升级功能室, 建成工具间、 加工坊、 操作间等创客工作坊,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图纸,利用雕刻工具、 3D 打印及激光切割机等机器完成作品 (见表1)。

校园空间的改造引发了学习方式、 育人方式的变革。 在非教学场馆的改造过程中, 学校也注重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发展,拓展学习边界。 例如, 2023 年暑假, 学校对厕所进行了升级改造,我们把厕所工程变成社会实践课程, 引导学生对生活细致观察与了解, 共创、 共建学校厕所文化。

2.借用虚实结合的网络空间

结合 “智慧校园” 创建, 学校在 “3S” 课程的推进中探索实景教学与虚拟学习一体化。 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进行统筹规划,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线下教学主要承担需要现场交流、 深入讨论、 实时互动、 情感交流的学习任务, 线上学习主要承担需要自主学习、 资源搜索、 远程交互、 数据记录的学习任务, 基于“云、 台、 端” 的生态体系架构,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形成 “跨时空” 一体化的智慧教学生态。

此外, 学校对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5G、 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进行组合创新, 融入 “3S” 智慧课堂, 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 情景化、 个性化学习, 利用VR 等智能技术的交互性、 体验性强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仿真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探索虚实融合的 “多样态” 课堂教与学模式,有效促进教学智慧生成和学生智慧发展。

四、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成效与展望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 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学生走出武汉市, 走出湖北省, 在祖国和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崭露锋芒。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数学竞赛中屡获金牌和团体冠军,斩获奖牌26 金14 银。 例如, 2010年, 在韩国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中小学数学竞赛中, 获得团体冠军并取得三金一银的优秀成绩; 2012年, 在我国台湾地区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中小学数学竞赛中, 获得两金两银及团体冠军; 2016 年在我国香港举办的第十九届小学数学世界邀请赛中, 获得一金三银及团体冠军。

在科技创新比赛中, 学校代表队共获37 金32 银。 2014 年, 荣获 “中美青少年国际机器人挑战赛” 冠军; 2015 年, 荣获纽约州FRC 工程挑战赛第五名; 2016 年,荣获 “中美青少年国际机器人挑战赛” 冠军、 第18 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中国区竞赛机器人微电影项目及巡线竞速等项目一等奖、 首届“全国青少年创客活动暨第七届青少年机器人活动” VEXIQ 机器人竞赛项目 (小学组) 冠军; 2017年, 获得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竞赛中国公开赛四个一等奖、 第17 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钢琴助手” 项目组银奖; 2019 年, 获得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1 项金奖、 1项银奖; 2022 年, 获得全国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2 项一等奖, 几乎每一年都有科技创新的苗子涌现出来。

不仅如此, 体育艺术方面,“拔尖小人才” 也不断地脱颖而出。学校因楚剧特色项目被教育部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校合唱社团在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维也纳金色大厅2011 年春节文艺晚会中荣获 “银杏杯” 国际金奖, 舞蹈社团多次在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和湖北省黄鹤美育节荣获一等奖, 版画社团作品曾在全国小学美术课程培训会参展,多次受邀在湖北美术馆参展, 击剑社团多人多次在省 (市) 青少年体育击剑比赛夺得团体及个人冠亚军的好成绩等。

“3S” 课程建设与实施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学生在做中学、 用中学、 创中学中生成能力和智慧, 在课程中站立、拔尖。 不过, 我们深知: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之路任重道远, 如何优化课程结构、 拓展课程内容, 实现年段衔接贯通的一体化培养? 如何确立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创想人才素养
人才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艺术创想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秋叶的创想